曾国藩 :用人贵在将将

曾国藩 :用人贵在将将

1

1


古今中外 ,都有很多事实支持这么一个说法 ,即在小事情上 ,“善做事的人”胜过“善做人的人 ” ;而在大事情上 ,“善做事的人” 干不过 “善做人的人”。

于是 ,才留下一段流传千古的对话。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用大白话讲 : 刘邦皇上问韩信:“像我的才能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皇上说:“你怎么样?”回答说:“我是越多越好。”皇上笑着说:“您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擒了?”韩信说:“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擒的原因。”

好一个“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一时强大但不善将将的项羽 ,最终败给了一时弱小但善于将将的刘邦。


曾国藩 :用人贵在将将


2


曾国藩 ,一介书生。手不能舞剑 ,脚不能策马上阵 ,也不是什么军事家 ,却指挥千军万马 ,硬是从如日中天、势如虎狼的太平军手中 ,挽救了大厦将倾的清朝。他凭什么呢?

两个字 : 做人 ,将将。

现在有人把曾国藩吹得神乎其神 ,说他善于面相识人 ,三千步就能看出一个人的才能品德高低与未来行事成败。这说法是扯蛋。曾国藩也发生过拜将识人看走眼的重大事故。


咸丰十年九月,曾国藩派李元度驻防徽州,打了败仗。李元度这个人长于出谋划策,本是坐办公室的人。曾国藩想提拔他,让他驻防徽州。曾国藩告诉他,你一定要改掉文人习气,一定坚壁自守。李元度防守徽州的时候,太平军李侍贤部天天骂他,说他是缩头乌龟。后来李元度违抗曾国藩坚壁自守的命令,出城一战,几千人的人马,几乎全都被吃掉。曾国藩这次识人不明,李元度出谋划策是其所长,临守战场是其所短。


但曾老师在将将上确有一套。自知领兵打仗非自己的长项,他唯一能做的只能是推行人才战略,“集众人之长,补一已之短”,“合众人之私,成一已之功”,“只在用人二字上,此外竟无可着力处。”


据不完全统计,曾氏幕府二十多年间召集的幕僚达400多人,而后官至三品者达47人,位至督抚者33人。


左宗棠、李鸿章、彭玉麟、郭嵩焘、沈葆桢、刘蓉、李元度、罗泽南等晚清的栋梁之材,无不受曾举荐,“国之重臣,悉出曾门矣!”

曾老师将将有以下几个特点。

曾国藩 :用人贵在将将


3


先求将而后选兵。


曾老师指出 :“古之治兵,先求将而后选兵。今之言兵者,先招兵而并不择将。譬之振衣者,不提其领而挚其纲,是棼之也,将自毙矣。” 如果没有找到好的将领 ,带兵就会如同整理裘毛大衣 ,不提起衣领 ,皮毛就会越整越乱。

曾老师又说 :兵易募而将难求。营官不得人,一营皆成废物;哨官不得人,一哨皆成废物;什长不得人,十人皆成废物。滥取充数,有兵如无兵也。 

曾国藩 :用人贵在将将


4


将才的标准 : 智、勇、德、勤。

曾老师的择将标准是 :

(1)带兵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急名利 (注:不急功近利);第四要耐受辛苦。

(2)求将之道,在有良心,有血性,有勇气,有智略。

(3)求勇敢之将易,而求廉正之将难。盖勇敢倡先,是将帅本分;而廉隅正直,则粮饷不欺,赏罚不滥,乃可固结士心,历久常胜。 

(4)有智无勇,能说而不能行;有勇无智,则兵弱而败,兵强亦败。不明方略,不知布置,不能审势,不能审机,即千万人终必败也。

曾老师认为 ,最好的将才是智、勇、德、勤俱全。如不能俱全 ,则德勇勤的人优先起用。并说 “ 软熟者(注:性格软弱者)不可用,谄谀者不可用,胸无实际、大言欺人者不可用”。

曾国藩 :用人贵在将将


5


用人的智慧 ,就是善于在找不到理想人才的情况下把人用好。

我常常遇到一些老板 ,向我抱怨自己碰不到优秀人才。我说 ,在现实中 ,我们应把碰不到优秀人才的情况 ,视为常态。如果碰到一位智勇德勤绩俱全的人才 ,那些运气。


曾老师有言:“人材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动谓无人可用。”又说“要以衡材不拘一格,论事不求苛细。无因寸朽而弃连抱,无施数罟以失巨鳞。”就是人才有小毛病不要紧 ,关键是要有长处。

 

“人才以培养而出,器识以磨砺而成”,这是曾国藩的培养人才观。他认为“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不可动辄说“天下无才”或“无人可用”。


曾国藩从长期实践中归纳出培养人才的方法,主要有“教诲”、“甄别”、“保举”、“超擢”四种。教诲之法即教训、教导; 甄别之法即对能力、品质考核鉴定 ;保举之法即向上级荐举有才或有功的人,使得到提拔任用 ; 超擢之法即超级提升。


以教诲为例,凡手下将领来拜见,曾国藩总抽时间接见,并谆谆训诲、告诫他们对上要精忠报国,对下要力戒骚扰百姓;平时,他也经常以书信、饭前闲谈的方式教导下属。

曾国藩深谙人的心理,认为对人才不能求全责备,而要多鼓励扶助。他说:“衡人亦不可眼界过高。人才靠奖励而出。大凡中等之才,奖率鼓励,便可望成大器 ;若一味贬斥不用,则慢慢地就会坠为朽庸。”

概括下曾老师的用人方略 ,就是八个字:广揽、慎用、勤教、严绳。

(1)广揽,通过各种途径,挖掘各方面的人才。

(2)慎用,合适的人要用在合适的岗位上。

(3)勤教,就是经常培训、教育。

(4)严绳,就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来管理、督促部属。

曾国藩 :用人贵在将将


6


不靠金钱激励而把队伍带好 ,才是治人最高境界

曾老师指出 “古来名将,得士卒之心,盖有在于钱财之外者。后世将弁,专恃粮饷重优,为牢笼兵心之具,其本为已浅矣。是以金多则奋勇蚁附,利尽则冷落兽散”。

靠金钱激励来带兵 ,有钱好办 ,没钱了怎么带 ? 别人出钱比你多 ,你怎么带 ?

曾老师创造出了一种新的军队。湘军的兵是由军官回乡下招来的,招的是家乡子弟兵。所以它的动员成本非常低,几乎不要花什么钱,不需要花更大的力量就能以最快的速度动员出一支军队。这种方法能产生一种惊人的效率,首先是消除了清朝军队一战即溃的现象,另外消除了败不相救、胜不相援的积习。加上师生、同乡这些当时非常富有感情的纽带,形成湘军的凝聚力。

湘军的指挥体系,首先是大帅曾国藩,第二个是营官,营官管士兵。如果打败了以后,曾国藩有一条原则,这支部队打败了马上就地解散,如果营官死在战场上,士兵没有把他救下来,这支部队同样就地解散。打胜仗呢?再给得胜的营官名额、银子,可以回乡再招,一个营变成两个营,两个营变成三个营,部队就在打胜仗中成长起来了。打胜仗的部队越打越多,打败仗的部队立即就消亡。


这就是湘军的 “命运共同体” 做法及其妙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