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兌換券的前世今生

外匯兌換券的前世今生

  外匯兌換券伍角 北京天壇(藍紫色) 發行時間:1980.04.01 停用時間:1995.01.01 票幅尺寸:134×52mm 冠號:紅二字冠、六號碼

外匯兌換券的前世今生

  外匯兌換券壹圓 三潭印月(藍綠色) 發行時間:1980.04.01 停用時間:1995.01.01 票幅尺寸:152×58mm 冠號:紅二字冠、六號碼

外匯兌換券的前世今生

  外匯兌換券伍圓 黃山風景(棕紅色) 發行時間:1980.04.01 停用時間:1995.01.01 票幅尺寸:158×62mm 冠號:紅二字冠、六號碼

外匯兌換券的前世今生

  外匯兌換券拾圓 長江巫峽(深藍綠色) 發行時間:1980.04.01 停用時間:1995.01.01 票幅尺寸:164×66mm 冠號:紅二字冠、六號碼

外匯兌換券的前世今生

  外匯兌換券伍拾圓 桂林象鼻山(棗紫紅色) 發行時間:1980.04.01 停用時間:1995.01.01 票幅尺寸:164×66mm 冠號:紅二字冠、六號碼

外匯兌換券的前世今生

  外匯兌換券壹佰圓 萬里長城(黑藍、紫綠色) 發行時間:1980.04.01 停用時間:1995.01.01 票幅尺寸:170×70mm 冠號:紅二字冠、六號碼

外匯兌換券的前世今生

  

外匯兌換券伍拾圓 桂林灕江山水(紅棕深綠色) 發行時間:1990.04.01 停用時間:1995.01.01 票幅尺寸:170×70mm 冠號:紅二字冠、八號碼

外匯兌換券的前世今生

  外匯兌換券壹佰圓 萬里長城(墨綠色) 發行時間:1990.04.01 停用時間:1995.01.01 票幅尺寸:170×70mm 冠號:紅二字冠、八號碼

外匯兌換券的前世今生



  有一種貨幣,它雖然不是人民幣,卻曾有過人民幣所沒有的“特權”,在改革開放初期流通十五年,它就是中國銀行外匯兌換券,國際上更習慣稱其為中國旅遊貨幣。中國銀行外匯兌換券(簡稱:外匯券)是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由中國銀行發行的,與人民幣等值的人民幣憑證,其主要由外國人、華僑、港澳臺同胞等持有,用以在中國國內流通兌換物件的一種替代外幣,是含有外匯價值的人民幣代用券,屬於人民幣或新中國紙幣的範疇。

外匯兌換券的前世今生



  1980年4月1日國務院授權中國銀行發行1979年版外匯兌換券,分為壹角、伍角、壹圓、伍圓、拾圓、伍拾圓、壹佰圓七種面額。1990年4月1日又發行1988年版伍拾圓、壹佰圓券。共計十個版別、324個冠號,其中:壹角有國旗五星版水印和火炬五星版水印兩種,伍拾圓有79和88版兩種,壹佰圓有79和88版兩種。

外匯兌換券的前世今生



  外匯券是一種票券,一定範圍內具有計價、流通等貨幣職能,但非正宗貨幣。主要體現為,它印有與人民幣等值的面值,但不像人民幣單獨使用;與外匯雖然僅一字之差,但其功能卻有實質不同,只能在我國境內流通使用,而外匯是國際間收支買賣、借貸、轉移的結算手段,可以用作國際上各國資產、債務清償、有價證券、憑證等;與外幣區別顯著,外匯券只限國內市場替代外幣流通,而外幣可在國際市場自由兌換,如:美元、日元、歐元、英鎊等;又別於當年獨特“票證時代”流通中的糧、油、棉、布、糖、煙、酒、煤票,可單獨使用,具備貨幣功能。此外,雖然外匯券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際貨幣,但這種有價證券與人民幣等值,輔幣與人民幣混用,加之用它購買任何商品,包括當時憑票證供應的物資,都無需再提供票證,具有特殊的優厚條件。為此,在人們的理念中,外匯券具有替代貨幣的概念,在當時被外國客商認為是一種“特權”的貨幣。

外匯兌換券的前世今生



  從1980年4月開始發行外匯券至1995年1月1日退出流通領域,十五年間,外匯券在國內流通市場上發揮了增進對外交流、方便國際友人在華消費、加速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改革開放初期,隨著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和旅遊事業的發展擴大,來華訪問、旅遊、投資的外國人、華僑和港澳臺同胞日益增多,而當時我國的市場供應還非常緊張,國內居民的日常用品還實行定量供應,為滿足來華的外國人、華僑、歸僑的消費需求,國內興建了一批賓館和商店,外匯券正是在此背景下為適應改革開放需求而生。當時,外匯券雖僅能在指定範圍內與人民幣等值使用,但通過外匯券,持有者便可在國內買到進口商品,買到當時被視為奢侈品的人頭馬洋酒、彩電、冰箱、瑞士手錶以及一些中國特色的手工藝品和絲綢等緊缺物品。在當時國內物資匱乏、商品短缺,什麼東西都要憑票供應的時代,當時的外匯券確實可以說是特權貨幣。為此,在那個特殊時代,國人十分羨慕和期待擁有外匯券,將其視為一種榮耀、地位和身份的象徵。為此外匯券越來越受到大陸居民的追捧,在流通市場上它不再是外國人和華僑的專利。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越來越多中國居民開始走出國門,出國留學或探親,人們對外匯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並通過各種方式取得外匯券。

  1995年1月1日外匯券停止使用,1996年6月30日停兌,從1996年7月1日起,外匯兌換券停止在市場上流通。至此,自1980年4月起使用達十五年之久的外匯兌換券完成了歷史使命。此後,國家逐漸開始放開個人購匯。1998年國家外匯管理局規定因私出境憑本人護照及簽證可一次購匯2000美元;2003年9月這一額度提高到六個月內為3000美元、六個月以上為5000美元;2005年8月上述個人購匯額度分別提升為5000美元和8000美元。從2006年5月1日開始,中國實施了年度購匯管理制度。居民每年可購買2萬美元外匯,這一額度在2007年2月1日再度刷新為5萬美元。但近年來,由於外匯券所反映的歷史內涵及其美觀雅緻的圖案設計等,漸漸受到一些收藏迷的喜愛,尤其是外匯券設計精美、印刷工藝複雜、防偽能力強,票面景色壯觀秀麗等更為海外收藏者喜愛,具體有鮮明時代特色的外匯券也成了收藏愛好者的新寵。

  目前,外匯券的收藏具有四大價值:一是題材上佳。它是特定歷史時期與人民幣等值發行的特殊貨幣,在一個國家同時發行兩種不同的貨幣,這在國際上也是非常罕見的,故具有特殊的意義。二是符合收藏界物以稀為貴的價值取向。三是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外匯券採用的是高質量的水印紙,紙質柔韌適度,畫面設計疏朗明快美觀,圖案全部都是祖國的名勝古蹟和名山大川。如,88版拾圓的桂林灕江春色,壹佰圓的萬里長城,還有被採用的黃果樹瀑布、西湖三潭印月、天下第一山黃山、長江三峽、桂林山水等景物,可以說五光十色、光彩陸離的壯麗河山盡收眼底,令人陶醉。特別是出資郭沫若先生之手的“中國銀行”行名題字,灑脫秀美,更使票面煜煜生輝,它的完美設計構想,獨特的雕刻繪畫風格都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四是具有珍貴的史料性。它在替代、肅清外幣在國內市場非法流通、維護人民幣主權地位、有效管理外匯、穩定進口商品市場等方面起到了主要作用,見證了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的珍貴歷史。

  退出流通領域的外匯券在現今的藏品市場上炙手可熱,其行情一路走俏,特別是全新品相的全套外匯券更是廖若星辰,全新絕品更是逆勢上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