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抄底海外市場 外資行發力託管資格 基金業格局明顯躍遷

今年以來,基金行業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從公募基金管理人到基金託管,都可看到外資機構的身影;同時,近日有多家基金公司在密集推出QDII基金新產品,一輪抄底海外市場的熱情即將來臨。

集體抄底海外市場 外資行發力託管資格 基金業格局明顯躍遷

集體抄底海外市場 外資行發力託管資格 基金業格局明顯躍遷

中國基金業的市場格局和發展力度、深度、廣度明顯發生躍遷。

集體抄底海外市場,基金公司密集推出QDII產品

與走出相對獨立行情的A股市場相比,美日歐等海外股票市場今年以來大幅調整,部分優質資產也跌出了“價值窪地”。

目前市場上存量的股票型QDII基金和債券型QDII基金大都已暫停大額申購,同時,近日有多家基金公司在密集推出QDII基金新產品,一輪抄底海外市場的熱情即將來臨。

有人恐懼,也有人貪婪。在海外市場大跌後,出現一批借道QDII基金抄底海外市場的投資者,這可從兩方面直觀地感受到:一方面,QDII型ETF產品能夠及時反映出資金流向的變化,3月份以來,淨流入跨境ETF產品的資金不斷走高;另一方面,一批QDII基金的額度被搶空,基金管理人紛紛限制大額申購或直接“閉門謝客”。

存量QDII基金難以滿足廣大投資者旺盛的抄底需求,新的QDII基金開始“踩點”發行。截至4月20日,今年以來已有9只QDII基金順利完成募集併成立;同時,還有6只QDII基金正在發行中;證監會公示的基金募集申請中,也有7只QDII基金正在排隊中。據瞭解,還有很多瞄準海外市場的基金公司在積極申請QDII資格。目前,具備QDII資格的基金公司已有44家,其中有33家基金公司旗下已有QDII基金。

外資銀行發力公募基金託管業務

與此同時,外資機構正大跨步地邁入公募市場,這一次他們盯上的是基金託管業務。

4月20日,證監會官網掛出公告,德銀(中國)提交的《商業銀行申請基金託管人資格核准》申請材料已被監管接收。值得一提的是,這已經是近期上報申請基金託管業務的第三家外資銀行。

數據顯示,目前獲得基金託管人資格的機構有46家,包括商業銀行27家、證券公司17家,還有更多不同主體機構也將基金託管業務加入願望清單。根據證監會數據,截至4月10日,除了上述外資銀行外,長江證券、萬聯證券等10家券商也在排隊。

似曾相識的是,2013年東亞中國、花旗中國、恆生中國與大華銀行等外資銀行,率先拿到基金代銷展業資格,並迅速在業內推進。同年底,獲准基金代銷業務的擴容至10家。六年過後,這些被寄予厚望的外資銀行業務發展如何呢?

在國商信達的專家看來,這些年外資銀行在國內的發展情況並不好,其基金代銷業務本身不賺錢,代銷估計也是為了做私人銀行業務,挖掘拓展高淨值客戶群,更多的是作為一種手段,藉此發展一些高附加值的業務,比如投行業務、資產管理、財富管理等。

醉翁之意不在酒,此次外資盯上的基金託管業務似乎也不僅是為了公募基金託管業務。國商信達的專家表示,“近期多家大型外資商業銀行申報基金託管業務,應該是和外資資管機構紛紛入華相配套。海外大的金融機構近期有不少在國內成立資管公司,私募或公募都有涉及,對這些機構而言天然會傾向選擇國際大行做託管。另外,國內現在也有不少產品投資海外資產,這樣看,外資銀行託管業務是有需求的。不過基金託管費率比較雞肋,大部分都在萬三到萬五。但如果通過託管衍生出其他業務就不一樣了,國際大行能提供很多金融產品和服務,通過託管拉上這些業務才是海外大行想得到的。”

基金投顧試點近半年自畫像

而從無到有,被定義為的舶來品——基金投顧模式,2019年已經開始起航。歷經組合設計、團隊搭建、系統上線運營、業務推廣等一系列拓荒,公募基金公司率先開始了基金投顧的拓荒之旅。

去年10月,證監會推出公募基金投資顧問業務試點,5家基金公司或旗下子公司首批“嚐鮮”。而這也被譽為是基金行業步入了2.0時代。

近半年時間,搶灘智能投顧業務的公募基金公司又取得怎樣的成績,他們未來又在勾畫著怎樣的場景?

“目前,從5家基金公司投顧業務進程來看,華夏、南方和中歐業務拓展得較早,易方達基金目前還在進行前期準備,系統還沒有上線。”一位從事基金投顧的人士表示。

他進一步表示,目前幾家進度較快的基金公司,整體來看,投顧業務的資產管理規模都已破億元。“基金的投顧業務不僅限於自家平臺,和外部平臺也有合作。據瞭解,基金公司在自家平臺上的資產管理規模就已破億元。外部平臺上,目前已有3家都和天天基金有合作。由於登陸時間不同,各家情況不一樣,快的也已破億元。”國商信達的專家對此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