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工匠風采錄|靳小海:幹一行 愛一行 精一行

幹一行 愛一行 精一行

——記河北大工匠、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凌雲太行公司高級技師靳小海

河北大工匠风采录|靳小海:干一行 爱一行 精一行

靳小海正在加工零件。20年來,靳小海紮根生產一線,一步步成長為中國兵器工業集團關鍵技能帶頭人、全國技術能手。河北日報記者方素菊攝

靳小海是個內向人,平時話不多,但一談起業務來卻關不住話匣子。

4月27日,記者在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凌雲太行公司看到高級技師靳小海時,他正在進行一款高鐵風源壓縮機新產品工藝試製,已連續幾天睡眠時間不足5小時。這是近來他參與研製口罩機後的又一重要技術攻關。

20年來,靳小海紮根生產一線,一步步成長為中國兵器工業集團關鍵技能帶頭人、全國技術能手。不久前,他又被評為“河北大工匠”。

臨危受命,參與研製河北首臺全自動口罩機

4月27日,凌雲太行公司的全自動口罩機裝配車間,又一批口罩機成功下線。

看著這些親手參與研製的新產品,靳小海滿臉自豪:“一臺口罩機有500多種零部件,其中355種是我們自制的,光工序就有1000多道。”

疫情防控期間,口罩生產告急。2月12日,凌雲太行公司接到兵器工業集團緊急任務,要求他們以最短的時間研製生產口罩機,緩解疫情防控物資緊缺的壓力。

這是一個從未接觸過的陌生領域,從材料到工藝都是新課題。技術經驗豐富的靳小海遇到了新挑戰。

2月17日臨近下班,下料班的師傅拿著幾根透明圓棒找到靳小海:“你看看這種材料見過嗎?”

靳小海拿起一根看了看,搖了搖頭,“不認識。”

原來這種材料叫PU棒,公司還從來沒有加工過。但用這種材料加工的出料膠輥是口罩機的關鍵零部件,由它牽引口罩面料移動,是口罩本體生產工序和耳帶焊接工序的中間環節。

靳小海仔細端詳起手中的PU棒,材料彈性十足,就像牛筋鞋底。他的心情一下子陰沉下來,原來前期他在網上查閱資料,誤以為它的硬度與硬塑料相仿,實際一看加工難度非常大。

如何破局?靳小海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解決它的裝夾問題。人手都能捏動,何況是液壓卡盤?材料裝夾變形,必然會引起加工尺寸反變形;然後是使用什麼刀具加工它,刀具的切削抗力同樣會引起材料彈性變形,進而影響加工尺寸精度。

兩道難題困擾著靳小海,他下意識地皺起眉頭,不自覺地深呼吸了幾次,心裡盤算著:事不宜遲,必須馬上行動,趕在大規模加工前,拿出可行的加工方案。

靳小海放棄了下班,立即帶著原材料趕回工作室,連夜進行技術攻關。

和他設想的一樣,採用液壓卡盤直接裝夾方式,即使調整到最小壓力狀態,依然能夠看到料棒變形。根據經驗,靳小海決定採用開口套裝夾的方式,這樣可以使材料受力均勻性得到改善,減小變形。拿定主意後,靳小海放平心態,仔細分析開口套的細節設計尺寸。一邊設計,一邊製作,就這樣一直在車間裡忙碌到深夜。最終通過車軟三爪裝夾開口套,開口套再夾料棒的方法,將卡盤壓力通過二次分配,均勻施加到料棒,材料變形問題得到解決。

心有牽掛難入眠,這是靳小海多年以來的工作習慣。在工作室的長椅上輾轉一夜,捱到天亮後,靳小海又著手開始設計刀具。

他根據經驗認定,加工刀具必須鋒利無比,否則極易引起材料變形。實驗果然驗證了他的想法,他在公司內首次採取仿形車刀立裝的辦法,將機夾刀片刃磨成單邊楔型的樣式,順利解決了這種材料的加工問題,為口罩機的研製生產攻克了一項關鍵性技術難題。

2月27日,由凌雲太行公司科研攻關團隊研製開發的首臺全自動口罩機正式下線,這也是河北首臺全自動口罩機。

從接到緊急研製任務,到首臺全自動口罩機下線,僅僅用了15天。

半路出家,從“門外漢”到數控車削“行家裡手”

1996年7月,靳小海帶著“優秀畢業生標兵”的榮譽稱號從中原機械工業學校計算機應用專業畢業,進入凌雲太行公司。起初的幾年,他幹過生產調度員,寫過材料,種過大棚,養過鴨子。

1999年公司主導軍品定型投產,伴隨著訂貨量攀升,生產一線人手告急,有著計算機專業背景的靳小海在2000年4月又被調到生產一線,開始從事數控加工生產。

面對如此大的跨界,靳小海並未多想。從小到大,他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這使他幹任何工作都不發怵。

當靳小海第一次看到數控機床,看著一件件毛坯在機床指令下化為精緻的零部件時,他打心眼兒裡喜歡上了這個行當。從此,數控加工走進了他的心。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幹出個樣兒來!

然而,要想幹好數控加工,不能僅憑一腔熱情。

在最初的日子裡,露怯是常有的事。師傅讓拿把銑刀,靳小海卻遞給他一把鑽頭;師傅讓看看圖紙上某個加工要素的尺寸是多少,看不懂圖紙的靳小海支吾半天也很少說對……對於別的同事來講稀鬆平常的事,靳小海卻顯得笨手笨腳。

困難並沒有讓靳小海退縮,反而激發了他的幹勁。

“只要肯學、肯幹,任何困難都不會成為絆腳石。”靳小海在師傅們的指導下,從識圖入手,先後自學了《機械製圖》《車工工藝學》《數控編程》等專業知識。在學習過程中,他想盡各種辦法解決問題:為了對三視圖投影關係有感性認識,他用手電筒照射投影;為了查看剖視圖的輪廓,他請線切割師傅幫忙,將廢品零件照圖剖開;就連愛人也被他動員起來,幫他查資料,提問題,督促他學習。

工作中,靳小海處處為自己創造學習機會。下夜班後,很多人打著哈欠匆忙回家,而他卻精神抖擻留在車間,有時是利用機床的模擬功能,通過模擬運行特定的程序,核定指令運行軌跡,做到對數控指令的用法瞭如指掌;有時就是記鍵位、練指法,一遍又一遍,直到手指沒有了酸脹的感覺。別人不願意參與的工序,他經常主動招攬,就是想一探究竟,學習複雜工序的加工技巧。

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勤學苦練,靳小海的綜合加工能力日漸成熟,解決了不少加工難題。從一個“門外漢”成長為公司數控車削的“行家裡手”,實現成功轉行。

打破壟斷,為我國高鐵擰上“中國螺栓”

在凌雲太行公司的制動槓桿螺栓類生產線上,每天都有上千件螺栓走下生產線,這是高鐵製動系統關鍵零件。

因高鐵速度快,對制動系統要求較高,制動系統也由此成為高鐵的核心技術之一。看似不起眼的螺栓,卻是制動系統的關鍵零件。如果缺了,系統無法組建、運轉;如果存在質量問題,將會帶來災難。

曾經,高鐵製動系統全部依靠進口,包括螺栓在內。“高鐵製動系統螺栓外徑精度公差要求0.02毫米以內,以前我們做不到,只能依賴進口。”靳小海說。

2007年初,凌雲太行公司承擔了350公里動車組制動器關鍵零件國產化的試製攻關任務,首批任務共7種螺栓件號,全部採用德國製造標準。這個任務落到靳小海等人頭上。

兩道難關擋在了靳小海面前:340毫米長的不鏽鋼材質螺栓,硬度大,用普通刀具加工,磨損厲害且易折斷,致使產品加工精度公差遠遠超出標準。更主要的是,由於缺乏相關生產參數,無法實現批量生產。

為找到合適的加工刀具,靳小海找來瑞典、美國、以色列等國的30餘種刀片逐一試驗。根據幾何參數和刀具材料,一點點改進切削參數,終於篩選出一套合適的刀具方案。

為控制0.02毫米的公差,靳小海又創造性地摸索出一套“兩步走”螺栓加工工藝:粗精分開,二次修正。具體到操作中,就是先進行螺栓徑向留量粗加工,再進行精加工,並制定出相關參數。

刀具找到了,數控程序有了,靳小海試製出的7種產品全部達到德國鐵路行業檢測標準,打破了國外壟斷,讓中國高鐵擰上了“中國螺栓”。

伴隨著高鐵產品的成功開發,靳小海的名聲在業內越來越響亮。2015年底,公司以他的名字命名創建了“靳小海創新工作室”,靳小海成了工作室的帶頭人,率領著一支技術精英團隊,緊緊圍繞新產品試製攻關、工藝難題攻關、技能人才培養3項重點開展工作。

在他的帶領下,工作室在短短4年內,就完成陸航、艦艇、高鐵等300餘項國家重點工藝試製任務,實現新產品創收3000餘萬元。

“很多人問我究竟靠什麼走到今天?其實也沒有什麼特別,我只是做到了:幹一行,愛一行,精一行。”靳小海這樣總結自己。 (河北日報記者 方素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