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了鳥兒飛回來了,“洞庭之心”大通湖再現碧波盪漾

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記者 卜嵐

湖水清透,叢生的水草柔柔地在水底搖曳,恍如“水下森林”。

“現在湖裡有7種睡蓮,預計純利潤可達1-2萬元/畝。現在水淨了,鳥兒飛回來了,我們也有了新的出路。”益陽大通湖區村民感慨道。

大通湖享有“洞庭之心”的美譽,從2016年開始,益陽大通湖區堅持把大湖治理作為全區重點工作來抓,全面落實退養、截汙、疏浚、增綠、活水和生態修復等措施,水質得到了明顯改善。大通湖也由“水下荒漠”變成“水下森林”,回到過去水草鮮美、鳥飛魚躍的動人模樣。

水清了鸟儿飞回来了,“洞庭之心”大通湖再现碧波荡漾

(4月14日,記者在現場看到,益陽大通湖經過治理後,又恢復了一湖碧水的模樣。記者 卜嵐 攝)

回顧:高強度投餌,“洞庭之心”病了

大通湖是湖南最大內陸養殖湖泊,不過卻因高強度投餌等原因生病了。

2015年9月,益陽市水文局監測發現大通湖水質為劣Ⅴ類;同年10月,市環境監測站監測核實該區域水質為劣Ⅴ類。2015、2016年,大通湖在國家考核地表水水質斷面時,被評定為為劣Ⅴ類,被生態環境部專題督導、省政府專題約談。

監測結果一經公佈,便引發熱議,為什麼曾經可直接飲用的湖水惡化如此之快?

“小時候水很清,可以游泳。水喝著甜甜的,用湖水燉魚特別鮮美。”今年50歲的王先生從小大就在湖邊長大,他告訴記者,後來大通湖開始大規模養殖,投了大量餌料下湖,從1989年後就不敢下去游泳了,水一天比一天渾濁。

回憶起曾今的“洞庭之心”,王先生感慨萬千,他指著眼前這一湖碧水笑著說,“現在好了,湖裡開始種種草、打撈垃圾,我們村民也一起從狩魚者,變成了守水者。肉眼可見的漂浮物少了,這裡也成為了景觀。”

水清了鸟儿飞回来了,“洞庭之心”大通湖再现碧波荡漾

(經過治理後的大通湖。記者 卜嵐 攝)

轉變:養殖退養後,大通湖水“活”了

4月14日,三湘都市報記者來到大通湖發現,湖邊綠樹成蔭,湖內眾多鳥類棲息繁殖,一派水清、草綠、鳥飛翔的生態綠色景象。

“大通湖水汙染問題既有長期積累問題,又有企業短期掠奪式經營問題。”益陽市大通湖副區長、河壩鎮黨委書記劉文介紹,大通湖水汙染問題是因為高密度養殖、高強度投餌投肥導致湖體生態損害,同時企業大肆捕撈螺蚌等底棲動物謀利,破壞水生態系統,影響了水質淨化。

劉文說,之前這裡都是養魚,高投入、高風險、沒效益,即便最好的時候,純利潤也就2000元/畝。“去年鮮魚市場賣不起價格,而且養魚投肥投餌導致氮磷含量高,水要排到大河,造成嚴重汙染,去年下半年我們不得不轉型種植水生植物。”

“你看,這個池子約為20畝,現在養的都是睡蓮,有紅花的、白花的、藍花的等等。”劉文表示,睡蓮效益很好,預計每畝純利潤可達1-2萬元,苦草純利潤為3000-5000元。目前水草植物達到了30-40種水生植物,預計到年底水草養殖規模將達到6000畝。

益陽市大通湖區委副書記區長鬍國文介紹,從寸草不生到水草搖曳,大通湖區成立了市治理工作組,著重從截汙、垃圾治理、大型養殖退出、清淤清廢、禁捕、農業面源汙染治理和生態修復等七個方面推進大通湖水環境綜合治理。

鏈接:去年大通湖水質總體評價為V類

據悉,2019年大通湖水質總體評價為V類,全年總磷均值為0.122mg/L,同比2018年0.215mg/L明顯下降,其他指標均值均達標。

水質變優,生物多樣性逐漸顯現。輪葉黑藻、苦草、穗花狐尾藻等水生植物已達17種之多;螺蚌等軟體動物貯量增加,由2016年的全湖4萬餘噸保有量已增至近8萬噸。

此外,2018年冬季迴歸候鳥約10萬隻,單一種群超過1萬隻,包括骨頂雞、小天鵝、鴛鴦等17種國家保護名錄鳥類。2019年11-12月調查記錄到國家二級保護鳥類小天鵝2090只,白琵鷺12只,湖南省罕見鳥類赤嘴潛鴨4只,其他水鳥15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