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政要》:好領導修煉不容易。

《貞觀政要》是唐代史學家吳兢寫的一部政論性史書,以記言為主,記錄了貞觀年間唐太宗與臣下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等人關於施政問題的對話。

《君道》篇是全書的總綱,列全書之首,探討為君之道。要想當好君主,必先安定百姓,要想安定天下,必須先正自身。本篇主要從三個方面來探討,第一是創業和守成的關係。第二是正確的處理君民關係,第三正確的對待君臣關係。

《貞觀政要》:好領導修煉不容易。

帝王之業,創業和守成孰難?

對這個問題,房玄齡首先回答,天下沒有安定的時候,群雄並起,需要攻城掠地,從這個方面說,創業比較難。

魏徵對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亂,覆彼昏狡,百姓樂推,四海歸命,天授人與,乃不為難。既得志之後,志趣驕逸,百姓欲靜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殘而侈務不息,國之衰蔽,恆有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則難。

新的帝王可以崛起,是前朝衰亂的時候,這個時候推倒昏庸無道的人,百姓樂於支持,四海之內也會歸順,所以說創業不難。得到天下以後,志趣就會變得驕傲放縱,百姓想安寧的過日子,但是賦稅徭役不斷,國家的衰敗都是這樣引起的。

《貞觀政要》:好領導修煉不容易。

君民的關係,要先存百姓

作為君主,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就如同割自己大腿的肉來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其結果就是吃飽了,人也要死。

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朕每思傷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慾以成其禍。

天下想要安定,社稷之定,民為重君為輕。一味的貪戀美味,沉溺於音樂女色,慾望越多,所受的損害也就越大,既會妨礙國家政事也會擾害百姓。如果再做出一些不合事理的事,就會弄得民心渙散,怨言四起。

隋朝就是近在眼前的例子,國家還不夠足夠的穩定,大興土木,發動戰爭,加上隋煬帝性格過於感性詩人了些,滅亡就來的太快了。

《貞觀政要》:好領導修煉不容易。

君臣之間,意見要相互借鑑

太宗問魏徵,何為明君暗君?魏徵回答說,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人君兼聽納下,則貴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

一個領導者,之所以是聖明的,是因為能夠兼聽各方面不同的意見,君主之所以昏暗是因為偏聽偏信。君主能夠廣泛的聽取各方意見,採納臣子忠言,權臣就不能蒙上蔽下,百姓的意見就能傳遞給國君了。

《貞觀政要》:好領導修煉不容易。

在一個團體中,管理學中分為兩種組織,一個是正式組織,一個是非正式的組織,這兩者傳遞的觀點並不經常是同向的。如果我們不能夠兼聽各方面的意見,那麼做出的決策就是片面的,這個決策就不會被大多數人所認可,執行也成了問題。

往往一個朝代第一個皇帝是最有能力的,因為他原來不是皇帝,在整個爭取天下的過程中,他的身邊集合了各類的謀士,文臣武將,他未必是最聰明的,但他肯定是善於聽取意見的人。

《貞觀政要》:好領導修煉不容易。

後來的君主基本長於深宮,他們所處的條件限制了他們的見識,僅僅只是靠從古籍中去學習為君之道是遠遠不夠的,生活的環境讓他們遠離百姓的生活環境,所聽取的意見也受到限制,這是他們無法成長為優秀君主先天的限制。

魏徵在《諫太宗十思疏》說,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望國之治,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

《貞觀政要》:好領導修煉不容易。

你有多大的夢想就要付出多大的努力,你的根本,優勢所在是什麼,是需要一直保持的。欲飛九萬里,需要積累三年的糧食,還要等風來,可見,古代一個優秀的君主是很難煉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