紛繁江湖,太極拳以怎樣的使命面向未來!

太極拳在這一年多來遭受了巨大的質疑與挑戰,起初自然從徐曉冬大罵部分太極大師開始 ,把人們的視線吸引到這邊來,然後有人支持搏擊有人支持太極拳,開始了紛紛擾擾的江湖事件。總有傳武代表挑戰搏擊,也總是以失敗告終,把很多武術關注者們的精神世界打垮了,我們國家幾千年來傳統文化、中華武術就是這麼LOW,難道說以前的武林高手都是假的,甚至質疑李小龍的功夫與貢獻。

紛繁江湖,太極拳以怎樣的使命面向未來!

首先從太極拳的技擊實戰來講,濟南的劉成德先生說過:太極拳既然叫拳,就具備拳的屬性,就有技擊性,且不害怕與任何拳種比試。但是現實情況下並不樂觀,那是不是說大話呢?其實不然,劉成德先生說的沒錯,只是我們大部分人見的太極拳並非”真“太極拳。這個真分兩部分,一個是學的不是真太極拳,二練拳的人不是真練拳的人。

分開來講:

一、學的不是真太極拳,這個怎麼說?且聽道來,一個人什麼拳都沒練過,他也會打架,俗稱”王八拳“,因為這是人的本能,人的本能是用力氣,比的是力氣,力氣大的打力氣小的,拳頭快的打拳頭慢的,還有膽子大的打膽子小的。太極拳恰恰不講力氣,而是講勁路,打出的是整勁、螺旋勁、穿透力,起於腳、行於腿、主宰於腰、發於手,是以腰帶手,這種勁路在太極拳的訓練體系裡需要很長時間能練出來。看看一些大師打出的拳啪啪的很響,但是隻是打在表皮上,沒有穿透力,所以與人對峙時,既然打到人也沒有殺傷力。再看優秀搏擊和拳擊的拳手,他們打出的拳都是以腰帶手,打出的並不是局部的力。從這方面說,太極拳的訓練遺失了很多科學的方法,或者教拳的人就不會。修練太極拳時會練習套路與招式,但用時就不拘泥於套路與招式,只要勁路對了,就是太極勁,就是太極拳。這方面很難了了數字講明白,以後會錄些視頻單獨講講這部分。

二、練拳的人不是真練拳的人,這個問題很多拳友也看的很清楚,首先老師就不是真人,可能只是一些所謂的大師,同時去練拳的人也是奔著名聲去的,拜了名師,自己也可以論資排輩了,出入場合時也方便了許多,甚至自己以後收徒,開館授課也方便了許多,多是些沽名釣譽之輩。二來呢,練習太極拳的人士多是些退休或者清心淡雅之士,就是為了修心養性,並不是為了實戰而來的。無論哪些類型的練習者,訓練時間和訓練強度上都無法與練習搏擊的相提並論。所以在太極拳界能交手的人真是鳳毛麟角,這是事實,沒有什麼好避諱的。曾經有人問過劉成德先生(圈內都知道劉老爺子功夫了得):你和泰森誰厲害?劉成德先生說:80歲的泰森絕對打不過80歲的我,現在看來不假,因為劉成德先生已經八十多了,現在依然教徒試手,拿壯漢如頑童。同時劉成德先生還提出:道以拳顯、拳以載道,太極拳,雕蟲小技耳,太極乃大道也。太極拳論中說要捨己隨人、中正安舒,這何嘗不是一種做人的道理呢?

武術大家李小龍先生僅僅因為會打架,能打贏架,能贏得全世界這麼多人的尊崇嗎?他代表的是中國的文化,中國人特有的優秀品格;輸出的也是中國的文化,如果僅以拳腳功夫評價李小龍先生,真是莫大的侮辱。

紛繁江湖,太極拳以怎樣的使命面向未來!

以上種種筆者想要表達初衷,太極拳的使命是什麼?首先要使練的人練到真太極拳,二能把真太極拳傳給真正練的人;更重要的是太極拳承載是文化的傳承,是中華上下五千年來,優秀的傳統文化的精粹的體現;一陰一陽之謂道;太極者、無極而生,乃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等等,如此優秀的傳統文化,豈是用打打殺殺能表現的?

今天都說要有尚武精神,尚武不是尚打,真正的武者,不會天天喊打,而是以武悟道,以武養文。

武者,止戈也!

以武舉文,武以定天下,文以安天下,才是今天太極拳的使命感。

廖廖之字難述心頭想表之意,但願讀者能讀懂、看明白。

祝您平安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