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華:寫在傅文俊先生作品前

今天,信息過量成為人文景觀的基礎之一,在快速刷屏和網紅偶像式的消費方式中,這些信息尚未進入質量評估體系,尚未明確其意義就被不痛不癢地消費了。藝術作品同樣無法避免地成為曝光效應中的一員,內容中的創設意義讓步於視覺形式的可觀賞性,以及藝術封神榜上的名氣地位。走馬觀花中的短暫停頓、凝視或問詢,為琳琅滿目的諸城藝博會虛構一套鼓勵機制,熙熙攘攘間待價而沽者幾何,行家裡手者又幾何?大多圖個熱鬧罷了。情感溝通或視覺獵奇反而凸顯出創作意圖和收藏動機的單純品質。傅文俊先生具有繪製手感的數碼影像作品,一方面是其對視覺肌理和語言質感的孜孜以求,一方面是其對生命痛點和藝術重量的持之以恆。這樣的意圖勢必導致負重前行,然而傅先生的作品卻流暢自如,似一部行走的鏡頭記錄旅途中的日常,每段旅程都將圖話出一個故事,古今、中外,虛虛實實地跳躍在行者的夢境當中,成為故事中荒誕不經卻如夢初醒的情節。傅先生陶醉於世界的豐富,也痛苦於自己的敏感,他把這種真切體驗傾訴於藝術,以收集來自觀者的感同身受的能量。在注視與探討之間構建能量交換的通道和場域,我想這正是傅先生力圖通過自己的作品實現的動機。

關於作者:張光華,《傅文俊:攝影綜合媒介》展覽學術主持,執教雲南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藝術研究。


《傅文俊:攝影綜合媒介》展覽現場:

​張光華:寫在傅文俊先生作品前

​張光華:寫在傅文俊先生作品前

​張光華:寫在傅文俊先生作品前

​張光華:寫在傅文俊先生作品前


《傅文俊:攝影綜合媒介》

展覽時間:2019年06月30日-07月29日

展覽地點:四川美術學院坦克庫感覺藝術空間

策展人:李建

學術主持:張光華

學術支持: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媒體支持:新華社重慶分社

​張光華:寫在傅文俊先生作品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