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4期精彩看點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4期精彩看點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4期目錄


聚焦 | Focus

邵 麗 2020,讓我如何停止對生命的熱愛

選自《美文》2020年第3期

普 玄 疫病裡的城市和孩子

選自2020年3月10日《光明日報》

晉浩天、章 正

那些匆匆而過的英雄本來如此平常  

選自《人民文學》2020年第3期


實力| Main Current

徐皓峰 入型入格(中篇小說)

選自《上海文學》2020年第3期

弋 舟 人類的算法(短篇小說)   

選自《野草》2020年第2期

周李立  嫦娥(中篇小說)  

選自《芒種》2020年第3期

遠 子 有福之人(短篇小說)

選自《小說界》2020年第1期

默 音 最後一隻巧克力麥芬(中篇小說)

選自《鐘山》2020年第1期


鋒銳| New Wave

陳楸帆 贏家聖地(中篇小說)

    

選自《芙蓉》2020年第2期

糖 匪 相見歡(短篇小說)

王佔黑 去大潤發(短篇小說)

選自《花城》2020年第1期

薛超偉 上海病人(短篇小說)

選自《特區文學》2020年第2期

圓桌會:這些相遇和交會,意外閃著光

——關於《去大潤發》與《上海病人》


非虛構| Non-fiction

黃 燈 我的二本學生

選自《人民文學》2019年第9期、《十月》2020年第1期


讀大家| Reading Classics

百年汪曾祺紀念小輯

黃子平 

苦心經營的隨便——汪曾祺、林斤瀾論小說

選自《名作欣賞》2019年第11期

孫 鬱 汪曾祺的語言之風

選自《新文學史料》2020年第1期

郜元寶

與“惡食者”遊 ——汪曾祺小說怎樣寫“吃”  

選自《當代作家評論》2018年第5期


對話|Dialogue

畢淑敏、張 英

生命是我書寫的文學主題    

選自《青年作家》2020年第3期


書架|Book Shelf

姜 濤

從“蝴蝶”“天狗”說到當代詩的“籠子”

選自《從催眠的世界中不斷醒來》


藝見|On Arts

蘇蘭朵 鑽石與鐵鏽二題

選自《鴨綠江》2020年第1、2、3期



本期看點


聚焦| Focus


2020,讓我如何停止對生命的熱愛

邵 麗

選自《美文》2020年第3期

(本文初稿曾於2月23日發表於《當代作家評論》 微信公眾號)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4期精彩看點

邵麗

遭遇大疫是我們的不幸。在災難和勝利之間,我們的作家將置身何處?我們會將思想的標記,刻在哪個等高線上?我寫下這些,是想我們活著的人,需要思考些什麼並做些什麼。面對那些被疫情奪去生命的病患、那些為抗擊疫情而奮不顧身的醫生護士、那些為控制疫情蔓延而不捨晝夜奮戰在一線的幹部群眾……所有這些人,我們無法任由他們白白地奉獻和犧牲,我們也不會永遠僥倖逃離災難。唯其如此,我們只有這樣設想:我們要努力推動社會一點點的進步,哪怕完全是為了我們自身。

——摘自《2020,讓我如何停止對生命的熱愛》



疫病裡的城市和孩子

普 玄

選自2020年3月10日《光明日報》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4期精彩看點

普玄,1968年生於湖北襄陽。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作家班。已在《人民文學》《收穫》《當代》《十月》等刊發表小說兩百多萬字。曾獲百花文學獎、吳承恩長篇小說獎、施耐庵文學獎等。有作品正在改編影視。現居武漢。


徐斌比誰都關心疫情結束。他說,武漢一直是我的城市。陶子說,我今天跟我的一個客戶說,我一直低估了我們這個城市和老百姓。我原來認為人都是自私的,但是通過這場疫情我才明白了平凡人之間的那種力量,他們團結在一起,力量真的非常非常大。

湯紅秋說,我現在特別想很多很多朋友,大家在一起,即使在外面很亂的夜市,只要大家是健康的,我們在一起,吃飯,喝酒,賞花,只要是熱鬧的,只要在武漢。

——摘自《疫病裡的城市和孩子》



那些匆匆而過的英雄本來如此平常

晉浩天、章 正

選自《人民文學》2020年第3期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4期精彩看點

晉浩天,男,1989年生。畢業於南開大學。現為《光明日報》教育部記者,系《光明日報》首批新冠肺炎疫情一線報道組組長。

章正,男,1989年生。畢業於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曾供職《中國青年報》。曾獲中國新聞獎二等獎。現為《光明日報》記者部記者。


突然發現,歷史總會在一個不經意的轉角,露出一星溫柔、一絲微光、一點峰迴路轉的餘溫,提醒著我們,哦,原來英雄,一直都在,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這個春節,九省通衢,荊楚之地,倏忽間失掉了幾乎所有的活力。

她,病了。病來得如此突然、如此兇險,需要有人來醫,有人來治。

這時候,他們出現了。

——摘自《那些匆匆而過的英雄本來如此平常》



實力| Main Current


入型入格(中篇小說)

徐皓峰

選自《上海文學》2020年第3期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4期精彩看點

徐皓峰

人間,一切公平,人人自作自受,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惡念善念皆得滿足。所遇之人,是心造作,變出一個個人來,以看清心底每一角落。

無一人不是我,我之外無一人。

——摘自《入型入格》



人類的算法(短篇小說)

弋 舟

選自《野草》2020年第2期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4期精彩看點

弋舟

黑暗中能聽到尼羅河的水聲。他給她講了一個定律,聲音顯得空曠而遙遠。他說數字一百五十代表了人類認知能力被允許承載的極限,只有在這個極限之內,你才能以一種富有社會效益的方式記憶和回應他人。因此,這個定律是人類社交野心的制動器,人際關係不斷增多,只能導致超載,而超載,就意味著翻車。他說這個著名的定律,來自英國人羅賓·鄧巴。

“這就是人類的算法。”他說。

——摘自《人類的算法》



嫦娥(中篇小說)

周李立

選自《芒種》2020年第3期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4期精彩看點

周李立

小城所有人都在看“嫦娥”一號,人們都想離開地球,看看月球是什麼樣子。電視機也這樣說,電視機還讓她知道日本人和印度人也這樣想。看來他們都會成功,她覺得。隨後她意識到,不僅是她,也不僅僅是童凱琳,而是地球上的所有人都被某個地方困住了,都拼了命想離開,哪怕為此造火箭,讓火箭揹著衛星,去到別處。她不過是這些想離開的人中最普通的一員,所以她還得像最普通的落榜生那樣,去子弟學校交上一筆復讀班學費,祈禱下一次自己也能成為奔月的那位。

——摘自《嫦娥》



有福之人(短篇小說)

遠 子

選自《小說界》2020年第1期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4期精彩看點

遠子,1987年生,湖北紅安人。畢業於蘇州大學哲學系。著有短篇小說集《十七個遠方》《夜晚屬於戀人》《白日漫遊》,譯有喬治·斯坦納《思想之詩》、凱魯亞克《達摩流浪者》等。


這篇小說的主要動機是想探討在非正義的環境下如何做一個正義的人。小說的主題其實借用了《殉教者聖曼努埃爾·布埃諾》,我將這個小說形象放到了我的家鄉,在故事背景和情節上做了本土化的處理。最近兩年我意識到,偉大的文學主題需要反覆書寫。個體的寫作往往帶有“集體寫作”的痕跡,文學史也是一部互文的歷史,這正是文明的意義。而基於個人主義的當代寫作信念則製造了一個陷阱,即每一個作家都必須從頭再來,寫出一部“嶄新”的作品。這種對“原創性”的過度追求使我們無視前人留下的豐富遺產,我們的寫作也因此變得越來越封閉。

——遠子創作談



最後一隻巧克力麥芬

(中篇小說)

默 音

選自《鐘山》2020年第1期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4期精彩看點

默音


我積攢了若干個短篇,篇名均有蛋糕出現,麥芬故事的雛形便是當中的一則。每個故事裡,主人公是某家咖啡館的顧客,他或她在店裡吃下的蛋糕,於極其偶然的情況下,會喚起人生中某一段自以為被掩埋的過往。我以為蛋糕故事們會是輕盈而溫暖的,類似日本常見的“連作小說”——三浦紫苑的《木暮莊》,有川浩的《阪急電車》,都是用一處場所(老舊公寓或電車車廂)作為紐帶,不同的人物在各篇登場,故事們既獨立又有聯繫,整體上是“療愈系”的小說。寫的時候懷有自我確認,就像村上春樹反反覆覆寫到“井”,在我的虛構世界裡,“記憶”作為母題,暫未到退場之時。

——默音創作談



鋒銳| New Wave


贏家聖地(中篇小說)

陳楸帆

選自《芙蓉》2020年第2期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4期精彩看點

陳楸帆


“建造這個贏家聖地,便是為了改變每一個困境中的人。也許我們終究不能突破大過濾器,無法抵抗文明的孤獨症,但至少,我們可以改變每一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重新建立起與他人的情感連接,扭轉神經元網絡的拓撲結構。”吳謂看到自己的屍體慢慢地腐爛、枯萎,如同壇城沙畫,再怎麼繁華錦繡,都抵擋不住時間,終將化為齏粉,和光同塵。他回憶起這一路上經歷的種種,心頭若有所動,像有束光打在了久不見天日的幽暗石壁上,照亮了一線青苔與藤蔓。“老柳,我想家了。”

——摘自《贏家聖地》



相見歡(短篇小說)

糖 匪

(本文為“未來事務管理局”2020年科幻春晚參展作品)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4期精彩看點

糖匪

這是一個“超越凡俗”的故事。年末的一次聚會中,主角的朋友帶來了一幅畫,暗藏玄機。觀者從古希臘對於“色彩”的理解開始,談到對不同世界觀的嚮往,隻言片語設計精巧,絲絲入扣,為結局埋下鋪墊。最後,科幻設計突然展開,作者糖匪以宏大精微的、奇觀式的書寫呈現了宇宙真諦,故事由一幅畫作帶出的異象,完成了對日常生活的超越。

——“不存在科幻”推薦語



去大潤發(短篇小說)

王佔黑

選自《花城》2020年第1期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4期精彩看點

王佔黑


《去大潤發》關於漸漸失去存在感的實體超市和超市班車。這些空間不算小說的主角,卻始終閃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或回憶中。我始終相信空間也可以變成時間的一種影子,打通人與人、人與地方的關聯。與此同時,我和我的作品一起成長。當我寫到一些年輕人的時候,也更多地賦予他們我在這幾年的獨立工作和生活中所體驗到的都市性。或者說,我的眼光早就不只落在此前大家印象裡的“上一輩”身上,也落到自己和同代人身上,這算是一種成長吧。

——王佔黑自述



上海病人(短篇小說)

薛超偉

選自《特區文學》2020年第2期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4期精彩看點

薛超偉,1988年生於浙江溫州。畢業於復旦大學MFA創意寫作班。作品散見《上海文學》 《山西文學》《特區文學》《青年文學》等刊。現居杭州。


“上海+病人”這個組合裡,上海巨大,病人渺小,如同我能想到的差異最大的詞組:宇宙塵埃。用作標題,希望營造某種異質化效果,也希望讀者知道,陳秋不是矯情,不是“作”,她是生病了。上海之巨,使人壓抑,也令人不自主歌頌。我身邊有些朋友在大都市得病了,工作壓力非常大,夜裡失眠、痛哭;逃往別的城市,又開始懷念上海。這座城市包容了很多矛盾,有無數故事可以寫。

——薛超偉自述




圓桌會:這些相遇和交會,意外閃著光

——關於《去大潤發》與《上海病人》

王佔黑、薛超偉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4期精彩看點


本期“圓桌會”邀請《去大潤發》作者王佔黑與《上海病人》作者薛超偉,進行一場不設邊界的隔空對話。兩篇小說都以上海為舞臺,不過,兩位年輕的女主人公,一個是“土著”,一個是“滬飄”,觀察到的是“巨獸”般的現代都市截然不同的斷面,映照出的也是差異化的生命經驗。兩篇小說各有各的奇特發現,放在一起閱讀,是件饒有趣味的事。而兩位作者風格與視角有別,卻同樣敏於感受、善於表達,成長時空與求學背景也有相近之處,不禁令我們產生好奇,他/她們會怎樣看待對方的作品,對於寫作這件事又有哪些共同感興趣的話題。



非虛構| Non-fiction


我的二本學生

黃 燈

選自《人民文學》2019年第9期、《十月》2020年第1期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4期精彩看點

黃燈,湖南汨羅人。中山大學文學博士。著有《大地上的親人》等。曾獲琦君散文獎、三毛散文獎、華語青年作家獎等。《一個農村兒媳眼中的鄉村圖景》一文曾引發全國性討論。


作為教師,我對世界的安全邊界的認定,來源於對學生群體命運的勘測。二本學生作為最普通的年輕人,他們是和腳下的大地黏附最緊的生命,是最能傾聽到祖國大地呼吸的群體。他們的信念、理想、精神狀態,他們的生存空間、命運前景、社會給他們提供的機遇和條件,以及他們實現人生願望的可能性,是中國最基本的底色,也是決定一代人命運的關鍵。多年來,在對學生畢業境況的追蹤中,負載在就業層面的個人命運走向到底和大學教育呈現出怎樣的關係,是我追問最多的問題,也是本文竭力探討的一個核心問題。

——黃燈自述


讀大家|Reading Classics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4期精彩看點

百年汪曾祺紀念小輯


苦心經營的隨便

——汪曾祺、林斤瀾論小說

黃子平 

選自《名作欣賞》2019年第11期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4期精彩看點

黃子平

三十年後重溫,汪曾祺和林斤瀾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討論小說,提供了親歷者的經驗和反思,佐以他們自己的小說實踐,是一筆值得重視的文論遺產。即使在這個狹小的領域,其實當代的遺忘機制一直在運作。——此時正是重提他們的反思的必要時刻。

——摘自《苦心經營的隨便》


汪曾祺的語言之風

孫 鬱

選自《新文學史料》2020年第1期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4期精彩看點

孫鬱

他以弱小對抗著高大,用安寧直面著粗俗,在悠遠裡覓出世間的一種親暱,見之者無不心動。於是吹動了語言之風,沉悶的空間為之一變。這已經不是“五四”文人的狂飆突進,乃是潤物的細雨,一切幽微之點都含有隱趣,催開的是簇簇新綠。語言不都是迎合什麼,攝取那些逝去的遺存,糅進現實的經驗,或可柳暗花明,闢出新徑。他在詩的語言、散文語言、小說語言和繪畫語言裡,完成了對於母語的重塑。中斷的氣脈,因了他而獲得生命。這是“五四”那代人未竟的工作,今人能承其餘緒者,真的寥寥。在詞語表達變得單調的時代,先生闢出自己的園地,將光引來,將風引來,將天地之魂引來。由於他,我們有了久久駐足的地方。而那精神的美,一時是說不完的。

——摘自《汪曾祺的語言之風》



與“惡食者”遊——汪曾祺小說怎樣寫“吃”

郜元寶

選自《當代作家評論》2018年第5期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4期精彩看點

郜元寶


汪曾祺談吃,只是表達“一種對生活的態度,對文化的態度”——對生活的熱愛,對天地厚贈的感激,不是暴發戶的擺闊、饕餮之徒的痴迷、風雅之士的自標格調。這就難免要一腳跨出“美食”的圈子,看到世間許多不那麼美的吃食與食客。又因他愛“美食”,對不美之食與不美乃至不善的吃食之人就特別敏感,骨鯁在喉,不吐不快。汪氏散文多談“美食”,小說常寫“惡食”。散文每每論到古今“美食家”嘉言懿行,小說則多與“惡食者”遊。

——摘自《與“惡食者”遊》



對話|Dialogue


生命是我書寫的文學主題

畢淑敏、張 英

選自《青年作家》2020年第3期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4期精彩看點

畢淑敏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4期精彩看點

張英

作家王蒙這樣評價畢淑敏的出現:“她確實是一個真正的醫生,好醫生,她會成為文學界的白衣天使。崑崙山上當兵的經歷,醫生的身份與心術,加上自幼大大的良民的自覺,使她成為文學圈內的一個新起的、別有特色的、新諧與健康的因子。”在我眼裡,她是一位溫暖有愛的作家、悲天憫人的醫生,秉承了魯迅的文學傳統,作為行動中的理想主義者,以筆為旗,身體力行,用文學和醫學的疊加,在暗夜中,用愛與希望點亮生命之燈。1995年夏天,我在北京第一次採訪畢淑敏,當時的訪談叫《生命,永遠的追問》。時隔二十四年,2019年12月5日,我在北京再次採訪畢淑敏,時間長達四個多小時,話題涉及科技未來、心理學、教育,最後回到文學。

——張英



書架|Book Shelf


從“蝴蝶”“天狗”說到當代詩的“籠子”

姜 濤

選自《從催眠的世界中不斷醒來》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4期精彩看點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1月版


詩人在歷史面前,扮演一種“異端”角色,這沒什麼不好。問題是,時間久了,“異端”的位置安全又自洽,“人性的,太人性”差不多也就成了“任性的,太任性”,免不了會造成心智的偏枯與文化整合力的縮減。一種可能的表現是,抽離了自我、他者與社會關係的艱苦辨認,缺失了內在的結構性感受,飄飄灑灑的“個人”,反倒容易被成規吸附,落入各種倫理、情感、風格的套路中。這情形,正如鐘鳴解讀張棗時提到的:要破籠而出的鳥兒,最後被一隻只隱蔽的籠子又裝了進去。

——姜濤



藝見 | On Arts


鑽石與鐵鏽二題

蘇蘭朵

選自《鴨綠江》2020年第1、2、3期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4期精彩看點

蘇蘭朵,本名蘇玲,滿族,1971年生,吉林松原人。畢業於吉林師範大學中文系。著有詩集《碎·碎念》,隨筆集《曳航船》《聽歌的人最無情》,小說集《尋找艾薇兒》《白熊》,長篇小說《聲色》等。曾獲中國作家出版集團獎、林語堂小說獎、遼寧文學獎等。


瓊·貝茲:寫在女王謝幕時| 瓊清楚地知道,屬於她的舞臺越來越小了。離開了那些白髮蒼蒼家人般的歌迷,已經沒人再願意聽她唱歌了。神話早已成了傳說中的過往,就像那個激動人心的時代一去不返。她唱了一輩子的民謠,也已成了過時的代名詞。或許迪倫是對的,他總能看到超越時代的遠方。瓊內心的焦慮再度隱隱襲來。但是她從未後悔過自己的選擇,也永不妥協。因為她是瓊·貝茲。

小野洋子:男權視域下的“女巫”|小野洋子的努力是艱難的,一直到本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列儂去世後近三十年,也沒有在藝術上得到應有的承認。但小野洋子從未妥協過。2007年,她發行了一張唱片《是的,我是女巫》(Yes,I'm A Witch)。她在歌裡唱道,“我的聲音是真實的,我的聲音就是真理,我不配合你的方式。我不介意你們怎麼說,我不會為你們去死,你們最好面對這個事實,我會一直好好活下去。”——摘自《鑽石與鐵鏽二題》



中華文學選刊

人民文學出版社主辦

跨越文體、類型、媒介、代際、地域的綜合性文學選刊

從生長中的現場發現當代漢語寫作的高度與活力

2020,以更豐富的內容服務讀者

每月1日出版,定價20元

郵發代號82-497

全國郵局均可訂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