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拔山兮氣蓋世,難逃霸王別姬,三個方面剖析項羽失敗深層次原因

在各種影視劇中,項羽總是被塑造成一個英勇的將軍。在騷人墨客筆下,項羽總是被塑造成一個悲情英雄。烏江自刎、霸王別姬,多少女子認為項羽是個有氣節有情義的男子。

項羽是懷有大志的人,這是不可否認的。當年秦始皇遊會稽、渡浙江,場面壯觀,項羽和叔父項梁一起看到。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也。”可以說其志向是遠大的。

讀史書,我總認為,項羽將失敗歸咎於於天命,是不準確的,其實是他自己一步步將自己推到了垓下,推到了十面埋伏之中。

力拔山兮氣蓋世,難逃霸王別姬,三個方面剖析項羽失敗深層次原因

一、性格缺陷是他失敗的內在原因

剛愎自用。韓信屢次向項羽獻策,以求重用, 但項羽沒有采納,使得韓信憤而轉投漢王劉邦。秦軍把趙王圍在鉅鹿,宋義建議等秦、趙兩軍打得疲憊了,再衝上去打垮秦軍。項羽沒有接受意見,反而殺死宋義。范增建議項羽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宴會上多次示意項羽,但項羽沒有動劉邦,反而把他放走了。有人建議項羽建都關中,但項羽嫌棄關中破舊,沒有采納意見。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項羽不能從善如流,廣納諫言,而是固執己見,不僅做出許多錯誤的決定,給楚軍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還失了謀士將領的心,繼而失去人才。

力拔山兮氣蓋世,難逃霸王別姬,三個方面剖析項羽失敗深層次原因

性格殘暴。秦將章邯帶領士兵投降項羽後,原來的秦軍將士擔心楚軍如果不能入關破秦,朝廷勢必會將自己的父母妻子全部處死。項羽知道後,擔心章邯所部人數眾多,如果心裡不服,到了關中不聽從命令,事情必然岌岌可危,不如殺掉他們,而只與章邯、長史司馬欣、都尉董翳一起入秦。於是楚軍夜間把秦軍士卒二十多萬人處死掩埋在新安城南。

劉邦先入關,接受了秦王子嬰投降,把他交給官吏,又和關中百姓約法三章,很得民心。項羽入關後,卻屠殺無辜,焚燬咸陽秦宮室,大火三月不滅。所過之處,無不遭到摧殘破壞。秦地的百姓大失所望,然而心裡恐懼,不敢不服從。

如果投降的結果是被殺,如果被佔領地方被毀於一旦,勢必會激起更多反抗,就算沒有力量反抗,百姓和將士心中也不會真心信服。不得民心的領導者,又怎麼能得到天下呢。

力拔山兮氣蓋世,難逃霸王別姬,三個方面剖析項羽失敗深層次原因

心理承受能力弱。劉邦是政治家,卻不長於兵事,所以歷數劉邦和項羽的戰役,基本上劉邦都是丟盔棄甲,倉皇而逃。項羽打仗則是一路順風順水,鉅鹿之戰等重大戰役的勝利更是大大增強了他的自信。

劉邦起於微末,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挫折沒有消磨他的志氣,反而更加有韌性,更能沉住氣等待最後的勝利。垓下之圍,一場敗仗,他便無法爬起。“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渡過烏江,項羽也許東山再起,可以捲土重來,但他沒有。項羽承受不起失敗的打擊,也許他更承受不起,就算渡過烏江回到江東也沒有辦法重新再來,他選擇了逃避,選擇了自刎。

力拔山兮氣蓋世,難逃霸王別姬,三個方面剖析項羽失敗深層次原因

二、用人不當,導致失道者寡助

“乘眾人之智,則無不任也;用眾人之力,則無不勝也。” 意思是說,依靠眾人的智慧,那麼沒有什麼不能戰勝的;依靠眾人的力量,那麼沒有什麼不能取勝的。作為一個領導者,在選人用人問題上,一是要能吸引人才,二是要能留住人才。“很顯然,項羽兩項都不合格。

初韓信跟隨項梁,後來又隸屬項羽,項羽讓他做了郎中。他屢次向項羽獻策,以求重用,但項羽沒有采納。所謂三軍易得,一將難求,項羽就這樣白白損失了一位將領。反觀漢王劉邦,韓信脫離楚軍入蜀歸順了漢王。蕭何發現了他的才能,推薦給劉邦,劉邦就封他為上將軍,韓信也確實是一員帥才。

項羽猜疑屬下,不能信任。劉邦手下的謀士陳平在楚軍中進行離間活動,在眾將中揚言鍾離味等人作為項王的將領,功勞很多,但始終不能劃地封王。他們打算跟漢王聯合起來,消滅項王,瓜分楚國的土地,各自為王。項羽聽到謠言後,果然猜疑起來,不再信任鍾離昧等人。

力拔山兮氣蓋世,難逃霸王別姬,三個方面剖析項羽失敗深層次原因

項羽心中有了懷疑,便派遣使者到漢軍那裡打探。漢王備下豐盛的酒宴,等見到楚王的使者,劉邦就佯裝吃驚地說:“我還以為是亞父的使者,原來竟是楚王的使者!”又讓人把酒餚端走,換上粗劣的飯菜端。使者回去以後,把這些情況稟告給項羽。項羽果然懷疑起亞父范增。范增想急速攻下滎陽城,項王不信任他,不肯聽從。范增聞知項王在懷疑自己,就生氣地說:“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原請骸骨歸!”意思是天下大事已成定局,你好自為之吧,我要告老還鄉了。項羽居然同意了范增的請辭,失去了帳下最好的謀士。

劉邦取得天下後,說起這個問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劉邦論計謀不如張良,論治國不如蕭何,論打仗不如韓信,但是他能取各人的優點,發揮他們的長處,這是項羽比不上的。

力拔山兮氣蓋世,難逃霸王別姬,三個方面剖析項羽失敗深層次原因

對於人才的態度,劉邦在這方面比項羽水平高太多。劉邦對自己有更清晰的認識,看到自己的短處,任用相應的人才補短板。像韓信、陳平、英布等人原本都是項羽的下屬,項羽不能知人善任,反而把人逼到競爭對手那去了。韓信、陳平都曾評價項羽用人唯親,而非舉賢任能,這與項羽太過自信也有關係,認為自己什麼都搞得定,等到真正急難時候,身邊早已無可用之人。

三、沒有全局思維,只憑喜好作事,錯失民心

《史記》中記載,項羽年少時,讀書讀不好,學劍也沒學好。伯父項梁很生氣,項羽卻說:“讀書讀到可以寫姓名就可以了,學劍只能抵禦一個人,我要學就學能敵萬人的本事。”本來以為這是一個志存高遠的青年,結果是項梁教項羽兵法,項羽到是很高興,只是略知其意,又不肯好好學。所以項羽在後來逐鹿天下的過程中,打仗基本靠勇,謀略基本沒有。

殺楚王。項梁、項羽反秦時,需要楚國後人的名義起兵,尊推懷王熊心為義帝。漢元年四月,項羽派人遷徙義帝,說:“古代做帝王的擁有千里見方的土地,必須住在上游。”於是派遣使者把義帝遷往長沙郴縣,又暗中命令衡山王、臨江王把義帝擊殺在江中。項羽此舉無異於大逆不道,給了諸侯一個攻打楚軍的藉口,實為不智。

力拔山兮氣蓋世,難逃霸王別姬,三個方面剖析項羽失敗深層次原因

鴻門宴放走劉邦。鴻門宴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范增要項羽殺劉邦。“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不但不殺項羽,還出賣了告密的曹無傷。劉邦逃脫後,范增憤怒地說:“豎子不足與謀。”

楚河漢界。《孫子兵法》說:“兵者,詭道也。”項羽和劉邦約定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項羽同意了,把扣押的劉邦的父母妻子送還給劉邦。認為協議定下了,就領兵東歸。但是劉邦方面,張良、陳平認為漢軍現在形勢正好,楚軍罷兵加上糧食不繼,正是滅楚的好時機。劉邦聽從意見,會合韓信、彭越追擊楚軍,至垓下圍而殲之。

力拔山兮氣蓋世,難逃霸王別姬,三個方面剖析項羽失敗深層次原因

建都彭城。楚軍入關中的時候。有人告訴項羽:“關中地勢險要,土地肥沃,可以定都這裡。項羽之前一把火把秦朝宮室焚燒,看到宮室殘破,又一心想回家,就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建言的人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衣錦夜行”、“沐猴而冠”的成語就是這麼來的。

如果項羽能建都關中,便可以遏制劉邦勢力發展,以關中地勢為自身提供穩固的後方。而建都彭城,由於自己在外征戰,鞭長莫及,連都城都被人佔去。

殺義帝失了民心,放劉邦無異於縱虎歸山,中分天下給自己埋雷,都彭城愛慕虛榮。樁樁件件,項羽沒有體現一點全局眼光,僅憑眼前的事物做決定,缺乏戰略眼光,最後的失敗也就不可避免了。

力拔山兮氣蓋世,難逃霸王別姬,三個方面剖析項羽失敗深層次原因

全文小結:

秦末諸侯爭霸,項羽能征善戰,一開始勢力急速擴大,自封西楚霸王,但項羽的弱點也十分明顯。首先項羽有明顯的性格缺陷,一路勝仗使得他過於自負,剛愎自用,聽不進意見,心性殘忍,坑殺降兵,讓其他想投降的人望而卻步。二是不善用人,項羽打仗基本靠自身勇武,人才流失嚴重。三是沒有全局觀念,做事靠自身好惡,目光短淺,種種錯誤的行為斷送了楚軍的前途命運,也斷送了他自己的性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