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國交兵不斬來使,如果“偏要斬”又會怎樣?

“兩國交兵,不斬來使”是我國古代戰爭中一條不成文的規則,其本身沒有任何強制約束力,但即使交戰雙方殺紅了眼,也都不會輕易破壞這條規矩。那麼“不斬來使”這一說究竟是怎麼來的呢?

兩國交兵不斬來使,如果“偏要斬”又會怎樣?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諸侯國之間違背周天子的詔命頻繁交戰的事比比皆是,孟子就曾說過:“春秋無義戰”。但是,春秋時期的戰爭並不是想打就能打的,戰前首要的一條就是得下戰書。

這是因為春秋時期的戰爭以車戰為主,交戰雙方需要通過戰書來約定戰爭的時間以及選定一塊開闊的交戰地,這個時候就需要有人來充當“快遞員”的角色。這個“快遞員”的正式稱呼叫“行人”,“行人”這一官職延續自西周,分“大行人”和“小行人”,主要任務就是出使四方各國。

《左傳》明確記載到:“欒書伐鄭,鄭人使伯蠲行成……兵交,使在其間可也”。這就是兩國交兵中“使者”的由來。

春秋時期的戰爭雙方都以維護周禮和天子為幌子,所以,對於前來溝通交戰地事宜的使者,是不存在敵意的,更不會隨意斬殺,反而會以禮相待。


兩國交兵不斬來使,如果“偏要斬”又會怎樣?

但是到了戰國以後,所謂的“禮”“義”早已被拋諸腦後,戰爭充滿了詭譎和突然性,除了殺降,屠城傷害平民這種事也屢屢發生。所謂“兩國交兵,不斬來使”雖然還存在,但也不再是絕對的“了。

那麼這個時候“不斬來使”又是因為什麼呢?一個原因是古代的信息傳播不發達,使者是傳遞戰爭雙方信息的重要媒介,加上使者本身的地位不高,不存在威脅性,所以斬殺來使不僅沒有實際意義,反而會中斷一條信息來源。

比如三國時期,司馬懿就是通過蜀漢使者,得知了諸葛亮的飲食起居,推測到其命不長久。有智慧的人常常會將計就計,故意向使者釋放一些假信息,讓來使上當,如“蔣幹盜書”等。

兩國交兵不斬來使,如果“偏要斬”又會怎樣?

當然,這些都是“不斬來使”的情況,那如果斬了,又會怎樣?斬殺來使的做法,多數見於對外戰爭,目的只有一個:血戰到底。如南宋晚期,王堅守衛釣魚城,為了表示絕不投降,將蒙古大汗蒙哥派來勸降的南宋降臣晉國寶處決於釣魚城閱武場。

再如明嘉靖時期,蒙古俺答汗派遣使節請求與明朝通商,明廷不審是非,將使節斬於市。激怒俺答汗,蒙古騎兵隨即南下一路燒殺搶掠,導致重大邊境危機。

兩國交兵,不斬來使。這不僅是中國慣例,也是全世界遵循的戰爭底線。戰爭是政治最激烈的一種體現方式,外交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而使者就相當於是一部“手機”,替雙方傳達意志,動嘴能解決的事兒,何必拼刺刀?

兩國交兵不斬來使,如果“偏要斬”又會怎樣?

但是如果殺了使者,就等於表明態度:沒商量,亮刺刀吧!“兩國交兵,不斬來使”這句話,用現代話解釋,就是:吵架歸吵架,你別摔手機!一旦摔了手機,這事就大了!

春秋早期,一群人整天打來打去,一會又合作打別人了,沒有死磕的意義,自然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打到後面剩下的都是硬茬,都想統一天下,斬不斬使者都是死磕到底的,斬了就是壯士氣。

使節是個很悲催的工作,比大頭兵還危險,人家大頭兵還能拼命,你一個“玩嘴皮子”的使節,拼命有用嗎?

兩國交兵不斬來使,如果“偏要斬”又會怎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