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都急了,河北呢?

2018年來,“山東急了”不斷登上各大新聞版面,各級領導就改善營商環境頻頻發聲,山東要對標廣東,而青島躍躍欲試要和深圳並駕齊驅。這背後,是山東和廣東、江蘇兩省不斷拉大的GDP差距,以及不可同日而語得產業結構,山東的焦慮並非空穴來風,但儘管如此,山東依然牢牢坐穩中國經濟第三省的位置,在總量上甩第四的浙江一兩個身段。所以說,山東急了這件事,可能讓山東稍微丟了點面子,但裡子還在,而同期,河北省GDP的排名則從同樣穩坐多年的全國第六位置跌落,山東急了,河北呢?

首先,要說說河北的現狀,不過事情還要往回翻一翻,河北本來是有一手好牌的,單單地理區位就佔盡地利,有廣袤的華北大平原,還有很多省份可望不可及的出海口,單憑這兩點,就已經足夠讓經濟騰飛了,然而,現狀卻是讓人跌破眼鏡的,“東部的區位,中部的發展水平,西部的發展模式”。到這裡,就得提下關於河北省整體形象的問題,這就似乎有點謎了,說白了,就是個大眾臉的路人甲。一省的形象和地理、歷史、文化、經濟都有關係,不過經濟的權重明顯要吃重的多。

在外省人的眼中,山東雖然整體上是一副土大款氣息濃厚的形象,和高大上離得有點遠,但是一提到青島、煙臺、威海這些膠東半島的城市,人們還是會立馬把對山東的印象,無縫切換為小資情調。相比之下,河北則是土的透明,存在感簡直弱不禁風。舉個例子,和外省人聊到河北沿海的時候,堪稱是見證奇蹟的時刻——大概率可以看到外省朋友們聲情並茂的展示什麼叫驚訝,河北不是內陸省份嗎?然後,河北人可以毫不掩飾地先鄙視下朋友們一副沒見過世面的樣子,接著就可以敲敲黑板開始科普了,好在北戴河還是全國皆知的,不用太費口舌。但是要在河北找一個符合人們一貫印象的“沿海城市”,那就真的難比登天了,就連河北第一大城唐山也不行。

其次,再說說,河北的問題。河北的形象其實折射出的也是河北省的經濟現狀,低端、內向型,雖有港口之便,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卻捨本逐末的繼續搞重工業,而不是發展外向型經濟,時至今日,沿海地帶經濟發展一片形勢大好,到了河北卡了殼。前有車後有轍,重工為主的產業結構,只能算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的發展模式,和信息化時代是完全不搭調的,因此,河北沒有騰訊、海爾這樣的明星企業,也沒有深圳、青島這樣的明星城市。更可怕的是,這種產業模式造成的不只經濟發展的不可持續,連生態環境都不可持續了,空氣和水也都汙染嚴重,河北的經濟轉型,也是因為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問題是,去產能之後,經濟發展方向真的找好了嗎?

教育同樣也是個不得不提的問題,一般來說,高校畢業生的去向主要有三類,嚮往的大城市、老家、學校所在地。三者中學校所在地競爭力最弱,而河北的高校又在全國處於最弱的層次,雪上加霜的是河北的個別高中戰績強悍,大有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氣勢,把河北的高考難度推上去幾個數量級,優秀的學子大都搶破頭往外地考,同時河北省的地理中心,是京津兩大直轄市,河北靠經濟或者教育留住人於是難於上青天。其他的,像山東反覆強調的問題,河北同樣也有,而且時間更加緊迫,所以河北的發展之路,實在道阻且長。最後,再說說河北的機會。河北是千年的京畿重地,這也是河北發展中的一大考量,14年的京津冀一體化,還有17年雄安新區的設立,給河北的發展注入了兩劑強心針,這一點至少股市狂歡就表現得極為明顯。雖然河北的經濟目前仍然失意,但是長期來看河北的發展肯定是要受益於京津冀一體化的大局。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河北的騰飛過程,肯定不能對京津疏解期待過高,畢竟河北是七千萬人的大省,京津只是兩座城市,即使把京津的家底全部搬到河北,也未必能把河北經濟扶起來。經濟發展,這不是一個有錢就能解決的事,打鐵還得自身硬,沒有哪裡是完全靠鄰居就發家致富的。京津之於河北,最大的幫助就是智力資源和產業了。

再有就是省內中心城市。在京津的強大影響之下,石家莊作為一座地級省會城市,對於周圍的輻射能力實在一言難盡,河北北部的中心城市唐山情況好些,但實際上也差不多。現在雄安肯定是可以成為河北的一座中心城市,但肯定也不夠,雄安的地理位置離京津太近,而河北還有更多的地方需要輻射。最後,也最重要的其實是營商環境的改變。經常有人從各種角度上論證經濟重心南移是大勢所趨,但經濟問題歸根結底還是營商環境,還是人,以色列在沙漠化嚴重的國土上都能建立起一個發達國家,東北在衰落之前也同樣曾經在中國的經濟版圖上輝煌了近一個世紀。事實上只要能吸引源源不斷的人口湧入,什麼樣的經濟發展問題都不是問題。而河北面臨的最嚴重問題,就是沒有好的平臺留住人,十幾年培養的人才,有太多都給其他省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