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玄武門之變


大唐玄武門之變

唐朝一代發生過許多次宮廷政變。其中,最早的一次,即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的玄武門之變,也許可以說是歷來爭議最多的一次。在這次政變中,秦王李世民親手射殺長兄太子李建成,他的心腹尉遲敬德射殺齊王李元吉。接著,敬德全副武裝,手持長矛,進宮逼高祖下令,命禁衛軍和東宮、齊王府的部隊服從秦王指揮。三天以後,宣佈立李世民做皇太子,軍國事務,無論大小歸太子處決,然後上奏。這樣一來,李淵名義上還是皇帝,實際上已經一點兒權力也沒有了。到了八月裡,李淵宣佈傳位給太子這顯然是不得不採取的措施。李世民先是假惺惺地推辭一下,然後正式即位。

大唐玄武門之變

唐太宗是歷史上少有的“有道明君”。然而他登臺之前,卻殺兄殺弟,逼父奪位,這自然會引起人家許多議論。我在這裡只想提一種看法,有人說,李建成是個庸人,是唐初宮廷中腐朽勢力的代表,玄武門之變是光明面戰勝了黑喑面,否則就不可能出現“貞觀之治的好局面。這個說法是否有道理?我如今先不去說它,我只準備根據歷史事實,把玄武門之變的來龍交代一下。有了這個底子,只要不存偏見,不想把主觀想像的東西硬加給歷史,對於玄武門之變的性質,一定可以得到比較客觀的認識。唐高祖李淵的元配竇皇后生有四個兒子:建成、世民、玄霸、元吉。玄霸死在李淵起兵以前,後來舊小說裡把他寫成手使雙鎚的猛將,完全是編造出來的。

大唐玄武門之變

李淵起兵的時候,建成二十八歲,世民十八歲,元吉十五歲,還是個孩子。李淵喜歡用子侄做將帥,一起兵就封建成做隴西公,指揮左軍,世民做敦煌公,指揮右軍,連元吉也擔當了留守太原的重任,由於李世民做了皇帝,建成、元吉兩人的形象在史籍中被醜化了,特別是建成,更加被說得不堪,太原起兵則是世民“首建大謀”,李淵自己倒是被動的了。不過歷史事實這樣東西,不管人們怎樣粉飾,怎樣篡改;總免不了留下點蛛絲馬跡。我們完全可以從這些痕跡中,看到李建成的真實面貌。試看兩件事情。李淵初起兵,派建成、世民領兵討伐不肯服從李淵的西河郡。當時軍隊剛剛編成,進行嚴格訓練;“建成、世民與之同甘苦,遇敵則以身先之”。兩兄弟的表現並沒有高低。這是一件。

大唐玄武門之變

李淵誓師出兵,才走了兩三百里路,便碰到了困難,天雨缺糧,難以進兵,前面有扼守險要地形的隋軍,後方又傳來劉武周勾引突厥襲擊太原的謠言。李淵聽了幾個幕的意見,想退還太原再作打算。這時自然是全靠李世民痛哭流涕,反覆力爭,才使李淵鼓起勇氣改變決策了。然而史籍上卻留下了刪除未盡的“李建成亦以為然”七個字。做過李淵記室(秘書)的溫大雅在大唐創業起居注更把反對退兵的言論記在“大郎、二郎”兩人名下。原來當時反覆力爭的不是世民一人,而是建成、世民兩兄弟。這又是一件。從這兩件事情來看,李建成並不是庸人,他的英雄氣概與世民相比,可能並沒有遜色。 李淵做了皇帝之後,立建成做皇太子,封世民做秦王元吉做齊王。這並沒有問題,建成是嫡長子,做皇太子是合情合理的。問題出於後來世民立的軍功太多太大,李淵卻沒有料到這會導致兄弟爭位的結局,他非但沒有采取任何預防的措施,而且實際上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李建成做了皇太子後,便不大領兵打仗了。這也不怪李淵,因為歷代統治者一般都認為派皇太子做元帥很不得當。李世民則經常做元帥。武德元年(618年),消滅隴西的薛仁杲;三年,消滅攻佔太原的劉武周、宋金剛;四年,滅王世充、竇建德;五年,第一次平定竇建德的舊部劉黑闥。中原和西北的戰功幾乎都是他建立的。有些人早已看到出亂子的可能性了。 後來的貞觀名臣王掛、魏徵,當時都是東宮屬官。武德五年冬天,劉黑闥再度起兵反唐的時候,王、魏兩人勸太子主動請求出徵。他們說:“秦王功蓋天下,中外歸心,殿下只因年長位居東宮,卻沒有赫赫戰功足以鎮服海內。…”建成聽了他們的話,便向父皇請求出徵,消滅了劉黑闥。但是這次輕而易舉的勝利,並不能把建成的威望提高到與世民同等的水平鍵其實在於李淵。請著武德四年(621年)平定王世充竇建德後的班師盛典。李世民穿一身黃金甲騎馬進長安城,王李元吉李世勤等二十五員大將跟在後面。名騎兵和三方名甲士排成威風凜凜的隊伍,浩浩蕩蕩地穿過大街。隊伍的前後,鼓樂齊鳴,好不熱鬧。 王世充和竇建德和隋朝皇帝用的乘輿等御物由武監押,送進太廟,向祖宗告捷。這真正是“功蓋天下”啊!怎麼能夠不“中外歸心”呢?當然消泯危機的辦法還是有的。如果李世民領兵打仗時是元帥,告捷成功後就僅儀是長安城裡的一個富家翁,兩兄弟要和平共處,還是可能的。但是李淵先在武德元年十二月任命李世民做陝東道大行臺,幾乎把關東(指潼關以東)的軍政大權都交給了他。平定王、竇以後,更是認為無論什麼官爵對他都嫌太小,特設“天策上將”的名目,地位比王爵還高。他的全銜是“秦王、天策上將、司徒、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秦王府有文武僚屬,有軍隊;天策上將府也有官屬;陝東道大行臺幾乎是個具體而微的政府,李世民儘管住在長安王府裡,卻可以派手下人去鎮守洛陽,中原幾乎等於他的地盤。這個樣子,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兄弟爭位的形勢。 在封建專制主義的皇帝制度下,“天無二日,國無二君”這個君又是終身制的,是以傳子為常軌的,不比有任期的位置,兄弟可以輪流充當。太子建成見世民功離勢大,不免擔心自己受到影響;秦玉世民是不是想再高升一步,史籍上當然把所有的痕跡都抹掉了,然而這也是很自然的想法,不會沒有的至於雙方手下的人,希望主子得到帝位的心理,比主子更濃厚,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他們忠於主子希望他做皇帝,這是一條。他們希望主子上去,自己好升官進爵,這又是一條。他們怕主子失敗,自己也跟著完蛋,這也是一條。於是,長安城裡,以東官為一方,以秦王府為又一方,展開了爭奪權力的鬥爭。這場鬥爭的真相究竟怎樣,要徹底弄清楚是不可能的了。 齊王李元吉幫大哥對付二哥,這沒有疑問。他其實是不必參加這場鬥爭的。據說元吉曾向建成自告奮勇,要親手殺死世民;又據說建成把一區劣馬借給世民,說是駿馬,想摜殺世民,不料這馬一連三次馬失前蹄,世民都跳出幾步,沒有跌倒;又據說建成給世民喝毒酒,世民中了毒,卻沒有致命,只吐了點血;……這些事情是否事實,我們只能存疑,因為都出於世民做了皇帝以後的記載是一面之詞。可以相信的是:雙方的幕僚都勸主子先下手為強。太子洗馬魏徵就勸過太子及早除掉秦玉玄武門之變以後,世民召他質問,說:“你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魏並不否認;只說:先太子早聽徵言,決不會有今日之禍! 世民的好處是聽了這話,並不發火,非但不殺,而且改容相敬,加以重用。世民手下的人想爭取主動,是很自然的。長孫無忌是世民的內兄,房玄齡、杜如晦都是一直追隨世民的人,這個是文的。建成、元吉設法拉找秦玉府的幾員將秦叔寶程知節、尉遲敬德等,這很合乎情理,也應當是事實。尉遲敬德勸世民動手最積極,因為他正式拒絕建成贈送的金銀器,態度明朗,如果世民遭難,他也不會有生路了。六月初,長孫無忌、尉遲敬德勸世民立即行動。史書上記錄的三個人的話,無非是說一則瞭解對方馬上要動手,二則世民表示於心不忍,希望等建成先發動。這些說話無非是說世民為人仁厚,殺兄殺弟是不得已的舉動,可能都是史官代他說的。 六月初三,世民密奏建成、元吉和後宮妃嬪有不乾不淨的關係,並說兩人要殺自己。高祖見了,很為驚奇,答應在明日查問。初四一早,世民和長孫無忌等在玄武門埋伏兵馬,只等建成、元吉到來。這玄武門是宮城北門,戒備森嚴,秦王雖是皇帝的兒子,怎麼能夠帶領人馬,在此安排埋伏?原來這一日負責宿衛的將軍敬君弘,和秦王早有聯繫。這一點實在是玄武門之變的成敗關鍵。建成、元吉一同騎馬上朝,走到臨湖殿,發覺有伏兵,連忙掉轉馬頭,想逃回東宮。世民當先來追,喊建成住馬。建成拿起弓來要射,心中慌亂,幾次拉不開弓。世民不慌不忙,一箭射去,建成應弦落馬而死。 這時,尉遲敬德領七十名騎兵趕到,一陣箭把元吉射下馬來,但是並沒有死,大概只帶點輕傷。他立起身來,剛走得見步,看見世民因為衣服被樹枝鉤住,坐不穩鞍轎,跌下馬來他喜出望外,不顧一切,撲將過去,奪下世民手裡的弓,想把他扼死。尉遲敬德望見大驚,大喝一聲,拍馬趕來。元吉聽見聲音,只得放手,向武德殿逃去。敬德追上,把他射殺。這些事情發生在宮城裡面,也就是在玄武門的南面。建成手下的將領馮立、薛萬徹等得了太子死訊,便領東宮、齊王府的兩千人馬,進攻玄武門。他們是在城外,想打進去為太子報仇。當時雙方兵力,優勢在馮立一邊,敬君弘挺身出戰,死在陣上,世民的處境相當危險。尉遲敬德在城上把建成、元吉的首級示眾,東宮兵馬見了,無心戀戰,大部分都潰散了。接著,敬德又進宮去逼李淵下令,事變才完全平息。李世民搶得皇帝位子的舉動是不光彩的,然而他不殺建成,建成必定殺他。為了這隻寶座,父子兄弟自相屠殺,歷史上何嘗只此一遭呢!。 好了,本期內容到這裡就結束了!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分享點贊,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鼓勵!如果想看更多就關注小編吧,每天都有更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