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薦讀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深刻意蘊


理論薦讀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深刻意蘊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在黨堅強有力的領導下,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正在為取得最後的勝利而奮鬥搏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一樁盛事,認識實現這個目標深刻的戰略意蘊,有助於我們更加自覺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朝著更加美好的未來繼續前進。

兌現讓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承諾

建立一個小康社會是改革開放初鄧小平同志向中國人民提出來的,這個目標經過努力奮鬥在20世紀末如期實現,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設定的實現時間為2020年。2012年黨的十八大對實現小康社會目標作出了全新部署,把“全面建設”改為“全面建成”,這一字之差反映了全面小康社會從側重建設過程向突出完成時態的戰略提升。

2014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指出:“中國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2015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宣告:現在到了“需要一鼓作氣向終點線衝刺的歷史時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2016年是“決勝階段開局之年”。2019年12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年賀詞中說:“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1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同黨外人士共迎新春,他在講話中說:“我們要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圓滿收官,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從決定性階段到決勝階段,再到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倒計時狀態中一步步地推進,在部署中一項項落實。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全面小康社會的內涵逐漸豐富,建設任務不斷拓展,人民群眾認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圖案越來越清晰,期待也越來越強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讓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作為執政履職的責任擔當,把使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為檢驗工作的根本標準,以新時代的話語凸顯了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的奮鬥目標,從而賦予全面小康社會以人民利益至上的價值取向。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是我們對人民立下的軍令狀,必須全力以赴去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能變成空頭支票,兌現承諾就是讓人民的實際生活有更加美好的感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讓人民對美好生活有更加真實的體驗。對中國共產黨來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意味著以兌現承諾來贏得強大的民心民力支持,使自己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

顯示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本質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全面小康社會建成在這樣的基礎之上,不僅國內人民憧憬,國際社會也很關注。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鄧小平同志使用“小康”這個概念來表述中國發展目標時,最初的定位是“三步走戰略”中的步驟之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推進到21世紀後,黨中央明確提出“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為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時必須完成的任務,從工作目標上明確了它的定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形成“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定位從工作目標上升為戰略目標。歷史發展邏輯表明,決勝全面小康是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內在要求。

小康社會是一箇中性的描述詞語,但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相聯繫,則具有表現社會主義本質的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小康’講的是發展水平,‘全面’講的是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這個論述涵義十分深刻,它告訴我們,簡單地從總量和速度上完成目標,不能代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了勝利,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小康”就不“全面”。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決定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體現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則。

眾所周知,經濟落後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起始條件,長期以來改變“一窮二白”的面貌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訴求。改革開放歷史抉擇把中國人民引上了富裕之路,老百姓的“錢袋子”逐漸鼓起來,群眾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但14億多人口以及城鄉和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國情下,完全解決脫貧問題必然是一個較長的過程,尤其是一些偏僻農村、邊緣地區扶貧幫困難度很大。決戰脫貧攻堅成為決勝全面小康的硬仗,沒有全面脫貧就沒有全面小康。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了目標任務: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這是為決勝全面小康部署的攻堅戰役,黨中央不斷採取精準扶貧的重大舉措,取得了顯著成效。2012年至2018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8239萬人,農村貧困發生率下降8.5個百分點,我國成為首個實現聯合國減貧目標的發展中國家,對全球減貧貢獻超過70%。國務院扶貧辦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95%以上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90%以上的貧困縣摘帽。我國脫貧攻堅的成就不僅使貧困群眾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貧困地區面貌明顯改善,而且也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我們黨始終在開展扶貧幫困工作,新時代決戰脫貧攻堅的重大意義表現為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相掛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小康,覆蓋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絕不能讓一個蘇區老區掉隊”,“不能丟了農村這一頭”,“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這一系列重要論述,鮮明表達了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必須彰顯中國14億多人共同富裕的特徵,決戰脫貧攻堅旨在從社會主義本質層面上展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意蘊。

築牢中華民族衝刺偉大復興目標的臺階

作為黨領導人民砥礪前進的階段性奮鬥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征程上的一個階梯,它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在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實踐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夙願。以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為基本內涵的中國夢,凝結了一代代中國人前赴後繼不懈奮鬥的心血。在苦難深重、命運多舛的歷史磨練中,中華民族從未放棄過對偉大夢想的嚮往和追求;在嘔心瀝血、自強不息的艱苦奮鬥中,中國人民從未停止過實現偉大夢想的前進步伐。

1840年以降,中國人民為實現民族復興而進行的奮鬥伴隨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而發生方向性的轉折,百年進程譜寫的歷史篇章記錄了黨領導人民一步步接近中國夢偉大目標實現的足跡。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標誌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邁向新紀元,改革開放歷史抉擇標誌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找到新道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新實踐標誌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新方位。中華民族在黨的領導下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人民在奮鬥中贏得了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取得全方位的、開創性的成就,推進深層次的、根本性的變革中,開創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局面。

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整個歷史實踐,以一些重要時間節點劃出了一條清晰的發展路線圖。鴉片戰爭後用了100多年的時間實現了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的目標。新中國成立後用了近30年的時間實現了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改變國家一窮二白落後面貌的目標。改革開放後用了20多年的時間實現了建成總體小康社會的目標。進入新世紀後用20年的時間努力實現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中國共產黨以建黨百年的時間節點對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標誌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程將開啟向圓偉大中國夢衝刺的歷史時刻。

決勝全面小康是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當務之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現階段戰略目標,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關鍵一步”,“到二〇二〇年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國家的發展水平就會邁上一個大臺階”,“這個目標實現之時,中國經濟總量將達到近十七萬億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將明顯提高。”這不僅是對中國社會美麗憧憬的描繪,更是對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目標信心的提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必將築牢中華民族衝刺偉大復興目標的臺階。在迎來決勝全面小康圓滿收官之際,中國人民不僅越來越堅信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而且越來越明確我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將如何向第二個百年目標衝刺,將怎樣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歷史總是眷顧堅持不懈的奮鬥者,勝利總是青睞永不放棄的實踐者。中國人民心懷民族偉大復興的夙願已經持續了180年,漫長的奮鬥歷程既經歷了曲折,又充滿著希望。黨和人民深深地懂得,輕輕鬆鬆實現不了奮鬥目標,敲鑼打鼓換不來中國夢的實現,一張藍圖幹到底,就要不斷譜寫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歷史新篇章。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硬仗只有華山一條路,越到最後越要緊繃這根弦,不能停頓、不能大意、不能放鬆。

(作者為華東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