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鶯與玫瑰》:將生活過成你想要的樣子

一連四篇關於《夜鶯與玫瑰》的分享,都是與孩子邊討論,邊查資料,邊得出來的想法。

這就是我喜歡的“以閱讀育兒”,也就是以“書”為話題,共同討論書中情節,並與生活聯繫,最後形成我們的認知和行為。

前三篇,我們已經從故事本身得到了“愛是一種選擇”、“用正確的方法得到你想要的”和“提升感受力,內心更清明”的啟發,今天我們將走進作者王爾德的世界,看看他與《夜鶯與玫瑰》的故事。

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1854年-1900年),英國作家、戲劇家、詩人、

唯美主義運動的代表人物,《夜鶯與玫瑰》就體現了他超脫的唯美主義意識。

19世紀初資本主義制度在西歐確立,此後的數十年間,西歐社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劇變,物慾橫流金錢至上,“唯利是圖”之風瀰漫在大不列顛的各個角落。

《夜鶯與玫瑰》:將生活過成你想要的樣子

《夜鶯與玫瑰》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於1888年首次出版。所謂“文乃心聲”,王爾德通過在《夜鶯與玫瑰》中描繪一個虛構的故事,不但以此來揭示了英國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係,更重要的是表達了他追求心靈的唯美世界,以藝術之美來對抗庸俗社會現實的價值觀。

還原了作者和創作背景後,可以看出,故事最後,男孩拿起鋪滿灰塵的“形而上學”研究起來,是隱喻作者超脫現實的唯美主意意識。

而夜鶯就正像是王爾德的化身。

夜鶯相信男孩對女孩的真愛,相信紅玫瑰會給男孩與女孩帶去幸福,即使在蜥蜴、蝴蝶和雛菊不理解的情況下,它只簡單說一句“他要的是玫瑰”。

聽到蜥蜴的冷嘲熱諷後,也沒有做任何辯駁,夜鶯明白它要追求的是心靈的唯美世界,夜鶯以它象徵藝術之美的歌聲,來對抗庸俗社會現實。

我們總是覺得夜鶯的命運悲慘,其實,它是幸福的,它能為自己所愛獻身,它閉上眼的時候心裡充滿愛和希望,它並不知道故事的結局,它的生命停留在了自己最美好的時刻。

《夜鶯與玫瑰》:將生活過成你想要的樣子

而王爾德卻沒有夜鶯幸運,他雖機智,有才華,追求唯美,但卻沒有處理好自己的感情關係,特別是和道格拉斯的同性之愛。

1895年,王爾德與道格拉斯的交往已經長達四年,道格拉斯揮金如土、驕縱跋扈、貪圖享樂,不僅敗光了王爾德的資產,還引得王爾德拋妻棄子。

當道格拉斯的父親發現了兒子與王爾德的同性之愛關係後,控告了王爾德。最後,王爾德揹負“與其他男性發生有傷風化的行為”的罪名,服了兩年的苦獄。坐牢期間,他的情人道格拉斯早已銷聲匿跡。

在生命的最後兩年,王爾德已經貧病交加,年輕時候揮金如土的生活已經一去不返,兩年的牢獄之災也驅散了他身上的唯美主義之光,由於窮困潦倒加疾病纏身,王爾德不得不在巴黎街頭拉住以往的熟人討錢,最後生命停留在了租住的小旅館中,那畫面很是淒涼。

說到同性之愛,早在1886年,王爾德就與17歲牛津大學生羅斯有過一段情。雖然後來王爾德移情別戀了,但羅斯卻對他不離不棄,在王爾德入獄乃至去世的時候,仍在身旁守候,後來,羅斯的骨灰還葬在了王爾德的墓中,也算是有情人終成眷屬了。

時過一個多世紀了,《夜鶯與玫瑰》以及王爾德的一生,依然給我們帶來各種思考,關於情感、關於理想、關於心靈……

無論時代怎樣變遷,身邊的人如何輪換,生活的路還是我們自己在走,此時的得意,彼時的失意,都是生命樂章的一個個音符,關鍵是我們用什麼態度去彈奏,就像王爾德說的——

“生活就是你的藝術,你把自己譜成了樂曲,你過的就是十四行詩。”

《夜鶯與玫瑰》:將生活過成你想要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