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孩子玩遊戲就夠了嗎?心理學:要抓住《心流》即最佳心理體驗

10月25日,南京14歲男孩報警說父親監控他。原因是孩子的爸媽在外面做生意,很少時間在家。於是,孩子沉迷打遊戲,經常玩到半夜三更,成績下滑嚴重。

父親實在想不出別的辦法,就在孩子房間裝上監控。本想以此督促孩子學習,結果引起孩子強烈反感導致報警。

反對孩子玩遊戲就夠了嗎?心理學:要抓住《心流》即最佳心理體驗

不少網友馬上附和,他們的孩子或弟弟妹妹甚至小侄子也是這樣,玩遊戲玩到三更半夜。有網友甚至表示,直接想把手機砸了。孩子沉迷玩遊戲成了家長特別頭疼的一件事,該如何制止孩子玩遊戲?

《孫子兵法·形篇》中說:"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意思是勝利的軍隊總是先有了勝利的把握才尋求同敵人交戰,失敗的軍隊總是先同敵人交戰而後企求僥倖取勝。指要充分做好戰爭準備,等有勝利的把握再打。

想要孩子不玩遊戲,我們從瞭解遊戲開始。

1.遊戲的"毒"在哪?

如果你問媽媽們喜不喜歡玩遊戲,可能70%以上的回答是不喜歡,甚至對遊戲深惡痛絕。一件社會反對,學校反對,家長反對的事情,孩子為什麼這麼喜歡?因為遊戲能帶給體驗者成就感。

親子教育專家說,遊戲有讓孩子沉迷的4個特點:

01.入門簡單。

但凡是想讓很多人玩起來的遊戲,它的入門度非常簡單,沒有較高的門檻,也不需要錢。

剛開始打很多關的時候,它設置的是非常簡單,非常low的。甚至讓一個幾歲的孩子都可以很容易上手。這種一開始就很簡單的入門,讓很多人一開始就能找到信心。

02.不斷升級,其實就是給玩遊戲的人設定目標。

讓玩家去不斷地自我挑戰,而且上升的感覺很有成就感。

尤其是升級之後分成不同的等級,還給你排名或發獎狀。這個名次一排就會激發人獲勝的慾望。

03.反饋及時。

遊戲和現實的區別就是當你在遊戲中,做任何動作都會得到反饋。比如說,你打一個人馬上就加分,完成一個任務,馬上就送你一個裝備等等。它的反饋會非常及時。

但是我們在生活中,讀書或上班,它需要隔很長時間才能出現結果,所以遊戲比現實更容易上癮。

04.團隊合作。

很多遊戲中經常以團體作戰的模式,彼此你拉我,我拉你,很容易把一個孩子帶到這個圈子裡面去。

很多遊戲的研發者們,都是高學歷高智商的人,他們在不斷研究如何讓玩家投入到遊戲中去?如何讓人在遊戲中欲罷不能?

反對孩子玩遊戲就夠了嗎?心理學:要抓住《心流》即最佳心理體驗

如果我們的父母不善於總結和思考,我們只是一味反對孩子玩遊戲,不講究方式方法,只會把孩子推到沉迷玩遊戲的境地。

2.玩遊戲上癮是一種"精神疾病"

今年5月25日,世衛組織(WHO)正式認定:電子遊戲上癮被列為精神疾病。世界衛生組織在第72屆世界衛生大會上通過了《國際疾病分類第11次修訂本》,"遊戲障礙"電子遊戲上癮行為被正式列為"精神疾病",並界定了"遊戲精神障礙"的三大特徵。

反對孩子玩遊戲就夠了嗎?心理學:要抓住《心流》即最佳心理體驗

"遊戲精神障礙"的三大特徵:

01.無法自主控制玩遊戲的起止時間,頻率,強度,時長和情境等方面。

02.將遊戲的優先性置於其它重要事項和日常生活之上。

03.在遊戲已產生負面影響之後,這種行為仍然持續或變更得更為嚴重。致其行為模式已經足以導致個人、家庭、社會、教育及職業等其它重要職能或領域嚴重受損。

據資料顯示,我國15-19歲人群是患"遊戲精神障礙"症的重災區。近年遊戲成癮的低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留守兒童也是遊戲成癮的重要患者。他們自制力差,好奇心強。人生觀和世界觀都不成熟,需要父母給與更多的關注。

3.可是,愛玩遊戲不等於遊戲上癮

很多的家長,一提到孩子玩遊戲就把它等同於玩物喪志或是玩遊戲上癮。不得不說,這是社會的一種偏見。社會的框架是鋼琴,跳舞,繪畫是有用的,遊戲是無用的。

朋友的兒子從5,6歲的時候開始玩一款手機遊戲,每週玩10盤,有時間,想玩的時候,就讓朋友給他手機玩一盤,每週一定不超過10盤。

一直到7歲時,他突然對朋友說,他不想玩這款遊戲了,太無聊了。朋友問他為什麼?他說玩這款遊戲太久,對它太熟悉了,想換一款遊戲試試,於是換了一款新遊戲。

朋友原想規定一個星期不超過半小時,他兒子主動說,他一個星期只玩10盤。朋友算了一下,每盤2-3分鐘,快的話10盤不到半個小時。

小朋友甚是自覺,每週玩遊戲的時間從未超過半小時。

反對孩子玩遊戲就夠了嗎?心理學:要抓住《心流》即最佳心理體驗

朋友的兒子很愛玩遊戲,但並不是玩遊戲上癮。他只是覺得遊戲很有趣,偶爾玩一下,當作休閒娛樂。

所以父母一定要正確地判斷孩子是喜歡玩遊戲還是玩遊戲上癮,喜歡玩遊戲絕不等同於玩遊戲上癮。玩遊戲上癮是一種精神疾病,而喜歡玩不是。

4.孩子在遊戲中能獲得最優心理體驗,也叫有趣的體驗。

心理學家米哈里在他的書《心流》中認為工作可以產生心流,遊戲也可以產生心流。集中注意力就是心流的關鍵。

遊戲與心流的關係更好理解。這不僅因為遊戲的特徵——下棋、打球、唱歌顯然是有趣的,還因為人類創造出遊戲,目的就是調整心情,變低迷為亢奮,變渙散為專注。

也就是孩子們喜歡玩遊戲是因為遊戲給了孩子們最優心理體驗。孩子們覺得玩遊戲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反對孩子玩遊戲就夠了嗎?心理學:要抓住《心流》即最佳心理體驗

5.讓孩子喜歡上學習代替遊戲,在學習中獲得最優心理體驗。

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智者帶了2個弟子去除地上的草。

其中一個弟子認為應該放火把地上的草全部燒掉,另一個認為把地上的草連根拔起。

結果第二年,2個弟子管理的草地仍然長滿了草,只有智者管理的地沒有長草。

為什麼?因為智者在地上種滿了莊稼。

所以,讓草不長的最好方法,是讓地上長滿莊稼。就像我們反對孩子玩遊戲,我們最需要做的事情是不是砸手機,打罵孩子,而是幫助孩子在學習上找到更好的成就感。讓這個成就感替代在遊戲中的成就感。

這就是讓孩子在學習中產生心流,在學習中得到最佳的心理體驗,最終讓孩子愛上學習,自覺主動地學習。

反對孩子玩遊戲就夠了嗎?心理學:要抓住《心流》即最佳心理體驗

父母可以試著這樣做:

01.對孩子有足夠的耐心,不厭其煩地教會孩子學習,帶孩子重拾學習的信心。

同時,父母要降低預期,不拿孩子與別人家孩子比較。

每個人掌握知識的時間長度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前期掌握很快,後期進步很慢,有的人前期掌握很慢,後期效果很好。

所以不要盲目地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孩子比,否則容易失去耐心。

02.給孩子不斷地任務升級,給孩子一些新的挑戰和設定一些新的目標。

目標最大的作用就是讓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希望上,而不是放在對過去的恐懼上。

就像你幫助一個人爬到山頂的最好方法,是讓孩子把注意力永遠放在山頂,而不是讓孩子回頭看那麼高的懸崖,內心充滿恐懼。

父母不懂得激發孩子和提醒孩子目標的情況下,你的孩子就很難繼續往前挑戰。所以父母要幫孩子不斷地總結和設立階段性的目標,讓孩子不斷地去挑戰。

目標也不是一次性設定就能成功的,在這個過程中要幫孩子不斷地總結原因,給孩子鼓勵和信心。

03.及時反饋。

每天去挖掘孩子的進步點,你挖掘的頻次越高,孩子越像在遊戲中打怪得分一樣。

你就會發現孩子越來越有責任感越來越主動,學習越來越勤奮。

這些細微的進步如果都被你不斷挖掘和發現,孩子就會獲得很大的成就感。

米哈里認為:好的家庭環境就是不替孩子設立目標;家長當然不可以什麼都不管,但家長設定的不可以做的界線要清晰,界線之內的空間是孩子的,即給他留下較大的自選空間;並且家長對孩子當下的興趣、所做的事情和感受要留心和重視。

人生目標的獲得不能抄襲,沒有捷徑。獲得最優體驗的手段,不能濃縮成一個秘訣,也不能背誦下來重複使用……每個人必須自行從不斷的嘗試與錯誤中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