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學宗傳”— 柏景偉

“關學宗傳”— 柏景偉


的成功與否,肯定有一條是要看他教出來的學生優秀不優秀,還有優秀學生的數量多不多。而當年號稱“關學宗傳”,主講於西安關中書院的柏景偉先生,可以稱得上是其中的佼佼者。

首先他早期學生中,有陝西在清朝末年官當得最大,官至總理各國時務衙門大臣、軍機大臣兼管順天府尹事,赫赫有名的趙舒翹。

而在關中書院師從他的學生中,有官至都察院山東道監察御史、掌印御史,戊戌變法中的風雲人物,詩、書、畫“三絕”的藝術大家宋伯魯。

有清末學者,書法、金石藝術方面的大家寇卓。辛亥革命西安起義成功後,任陝西省臨時議會副議長;他還以孫中山代表身份赴天津並出任臨時執政府農商部總長。他創辦西京金石書畫學會,並任會長。


“關學宗傳”— 柏景偉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編輯


還有國民政府陝西省民政廳長、三秦大儒、文化鉅子王典章。正是這位王典章,獨自出資為自己老師柏景偉和另一位老師劉古愚,出了文集。他在蘇州收集整理編印了《柏子俊灃西草堂文集》、《劉古愚煙霞全集》等,為傳承恩師的學術思想作出了功德無量的義舉 。

這幾位學生皆一時俊傑。另外,就連號稱“關中大儒”、“牛才子” 的牛兆濂,也在關中書院聽柏景偉講過學。

柏景偉把一生都獻給了教育。他重視學生的品德教育,曾說:“士所貴者,品德為最。”“行果無虧,居鄉可為純儒,如官可為純臣,末世猶有餘芳。”他告誡學生,亦多讀書,勤請教明公,增長見識。對當上大官的學生,他卻特別告之說“要有把烏紗帽提在手上,應擲去時即擲去的勇氣和精神”。他勉勵宋伯魯,不要隨波逐流,不能只做官不幹事。他稱讚趙舒翹果斷處理“河南王樹汶臨刑呼冤”案,告誡他對成績不可矜張,做“好官”,做“清官”。

在柏景偉先生的精心培育下,關中書院門人中舉者50多人,當年真正是影響四方,一時傳為佳話。柏景偉因而獲“經師”、“人師”之美譽。

“關學宗傳”— 柏景偉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編輯


柏景偉(1830~1891),字子俊,號忍庵,晚號灃西先生,陝西長安馮村人,咸豐乙酉年舉人,“關學宗傳”重要人物之一。

他早年在家鄉創辦私塾“學稼園”,並給貧寒農家子弟免除學費,在家鄉頗俱聲望。光緒二年(1876)受聘於涇幹書院、味經書院。

光緒十一年(1885),受陝西學使之約,移講關中書院,任山長。他為所主持的各書院分設了經史、道學、政事、天文、地理、數學等課程,為社會培養人才。又刊印了馮從吾先生的關學著作和其他許多實用書籍。

他致力於經世致用之學,主持關中書院分設了經史、道學、政事、天文、地理、數學等課程,為社會培養人才。還建立了味經書院的刊書處。經他倡導,在陝西設立了官辦書局。他還發起建立少墟書院、崇化文會等,為發展陝西文化教育事業傾心盡力,居功甚偉;為古老的長安存續文脈,他耗盡心血,無怨無悔。

1891年陝西巡撫和陝西學政都向清廷推薦柏景偉入朝做官,慈禧太后批下部議。就在此時他因病而卒。1899年,陝西巡撫上奏清廷獲准,將柏景偉載入國史館儒林傳。他的著作有《柏灃西先生遺集》六卷和《灃西草堂集》等。

柏景偉還是一位文武雙全的豪傑之士,文韜武略,智勇過人。清末年間,天災人禍疊加連續降臨關中,此時,作為一位儒士的柏景偉卻挺身而出,因為他對軍事亦有較深入的研究。

身處亂世,他回家鄉安頓父母避亂於終南山南五臺的竹林寺,同時領命長安縣令的旨意辦團練,集合了一批青壯年豪士,日夜操練,以圖保家衛國,護一方平安。此後他又獲陝甘總督左宗棠賞識,舉人出身的他,於同治六年(1867),慨然領銜出任總理西、同、鳳、鄜、彬、乾六府修築堡寨之事,創立了陝西省團練堡寨總局。柏景偉體壯貌雄、天性豪邁、義膽俠肝,有秦人尚氣概,先勇力,忘生輕死的“冷娃”質直尚義的遺風。

在他嚴令督促下,各村寨皆開始修城築牆。如質量不達標,立馬推倒重來。當匪患真正逼上門時,有高大堅固的寨牆,村寨安然無恙,百姓讚歎:“柏景偉驗過的寨牆——萬無一失啊!”

雖然左宗棠非常器重柏景偉,認為他很有才華。但在他總理陝西團練兼修城堡事時,因官場腐敗,政令不通,他憤而辭職。同治元年(1862),回到家鄉,在終南山南五臺勝寶泉潛心讀書,研究學問。他寫的《竹林寺深夜讀書》詩中有:“夜深群動息,澗水響琮琤。吾性本無物,蕭然萬慮清。偶向空中悟,非耶又是耶。道心何處認,月照紫薇花。”其中“吾性本無物,蕭然萬慮清。偶向空中悟,非耶又是耶”,正是他當時心情和景況的真實寫照。今南五臺仍有“柏景偉讀書處”題記。

其時,回民事變引起的戰亂讓陝西一些地方十室九空,人口銳減,關中平原又遭遇百年不遇的大饑荒。對此,柏景偉心懷悲慼,憂心如焚,他在《臘月大雪》一詩中慨嘆:“況兼旱魅久為虐,麥苗乾死農夫嗟。……城中歡呼城外悲,四郊多壘胡馬馳。難民奔走啼不止,山隈水涯凍欲死。”於是,他立即出面請巡撫發放倉存糧食,救民於水火,並停徵官糧。後獲捐銀8萬兩,全部用來賑濟災民。面對西安城裡城外,嚴寒之夜沿街乞討的孤兒慘不忍睹的景況,他在《雪夜聞兒啼》一詩中悲憤發聲:“朔雪號,朔風駛,沿街嗚嗚誰家子?飢與寒夜人無憐,呼天搶地啼不止。平生久懷抱與心,茲愧無力救爾死。吁嗟乎!爾死不得救,爾聲不忍聽,裁得丸紙塞我耳,一燈孤坐光熒熒。”接著,他受敦請,總理咸寧、長安兩縣賑務,籌資12萬兩白銀,以解救兩縣饑民。柏先生辦理賑災事務,開倉放糧,開設粥場,攙救了數十萬饑民安然度荒,而他卻被累得染上肺病。

涇陽安吳寡婦,當年遭受豪強欺凌,家產被搶奪強佔,不得已而打官司,早已對地方這些惡霸之兇徒,持強凌弱,欺寡掠奪深惡痛絕的柏先生得知後,慨然而出幫忙寫訴狀。他寫的訴狀,讓審案的官吏看後拍案稱道:“此先生手筆,先生為人,其言可信,其行可敬。”即判安吳周姓寡婦勝訴。後來,有感於柏景偉傾力相助和義薄雲天,感恩載德的安吳寡婦也捐金捐銀,鼎力幫助柏先生辦學、防瘟疫,治嬰兒天花流行病種牛痘等慈善之舉。

“關學宗傳”— 柏景偉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編輯


“關學宗傳”— 柏景偉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編輯


柏景偉辦學,辦的是新學,為的是培養實學人才,不同於應科舉考試的官辦書院。柏景偉與劉古愚先後主持味經書院,開辦 “求友齋”, 柏景偉聯絡劉古愚出面主持,柏因肺病久治不愈,常咯血,身體十分虛弱,但他欣然地對劉古愚說:我“雖不能為座上菩薩,抑或可為堂下護法”。表示全力支持,和劉古愚協手辦新學,還親自撰寫了《求友齋課啟》。這種創新實驗班所開設的課程,除傳統的經、史、道學、政學外,還設有時務、天文、地理、算學、掌故等課程。利用“求友齋”中的刊書處,出版西方自然科學和時務新書。如《求友齋刻梅氏籌算》《求友齋刻平三角舉要》《學計韻言》《借根演勾股細草》《火炮量算通法》《蠶桑備要》《泰西機器必行於中國說》等。他主張通過變革教育與學風,培養通今達變之人才,以擔當富國強兵之重任,這就是柏景偉創辦實學的出發點。

這個味經書院的“求友齋”可不敢輕看,它在中國近代史上,可以說具有首創意義。因為它是作為專門傳播新思想,和以教授科學技術為主的實學地方教育機構。

如此辦學,立見成效。觀象臺上的經緯儀,是“求友齋”的學員成安、張遇乙兩人協力共同研製的;再有“求友齋”的學員吳建寅編著了《味經書院通儒臺經緯儀用法》一書;張秉樞編著了《代微積拾級補草》《課稿叢鈔•盈勾股公式跋》等高等數學書。清朝末年至民國初年,陝西精通數學測繪技術的學者,多數是 “求友齋”培養出的。光緒十六年(1890)陝西布政使陶模主持測繪陝西地圖時,“求友齋”學生陳濤、成安、張遇乙、孫澄海、程麟、陳孝先等參與測繪咸陽、興平等縣的地圖。而此後,味經書院學生還承擔了涇陽、三原、禮泉等縣興修水利時的渠道測繪。日後被譽為“中國近代水利之父”的李儀祉在治理黃河,在陝興修涇惠渠、渭惠渠等灌溉渠,興辦水利專科學校等方面做出了傑出貢獻,和他在“求友齋”接受啟蒙教育有著密切的關係。以此看來“求友齋”培養的實用性人才,為西北地區的開發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功勞巨大。後來,味經書院及“求友齋”併入宏道學堂,繼續倡導新學、辦實學,先後培養出李嶽瑞、于右任、張季鸞、吳宓、張奚若等一批又一批戊戌變法及辛亥革命志士,他們均是中國近現代名聞全國的大儒。


“關學宗傳”— 柏景偉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編輯


柏景偉與劉古愚的交情可謂莫逆之交、生死之交,情誼之深感天動地。柏曾親自到關中書院拜訪小自己十來歲的才子劉古愚。適逢劉外出,他讀了劉放置在桌上的日誌,十分感嘆地說:“這是我的老師,何談僅僅是朋友!”劉古愚歸來,二人初見,遂交談則“欣欣自奮”“訂昆弟交”,後來至死不渝,堪稱難得的知己至交。當柏景偉被任命為關中書院山長赴任前,即推薦劉古愚任味經書院山長。此薦賢能之舉,其德不遜於古之聖賢。可見柏景偉厚道質樸的人格和胸懷。柏有知人之明,他推薦劉古愚,實際也是從改革千年之積弊,為強壯一個民族基因,為辦好新學的大局出發。因為當時唯劉古愚最堪當此大任。

當然,柏景偉先生也受到有“海內耆儒,為時領袖”的關學大師劉古愚的高度讚譽,劉古愚在《柏景偉墓誌銘》中寫道:“先生貌魁梧,望而懍然;處事接物不擾以私,進退必歸於義,性抗爽,剖別是非不嫗煦作長厚態,赴人之急如謀其身,友教四方善啟發,其規過必直抉根,而示以所能改,勸善則誘掖,獎借必使欣欣自奮不能自己,故當時雖多畏忌先生。及卒,則同聲悼且無異詞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