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討好了全世界,也沒有讓自己開心起來


我討好了全世界,也沒有讓自己開心起來 | 付出型人格如何自救?

橙全心理

以下文章來源於三點一彎鉤 ,作者芒來小姐

我討好了全世界,也沒有讓自己開心起來 | 付出型人格如何自救?

三點一彎鉤

三點一彎鉤,組成了“心”這個字,讓我們一切從心出發。


我討好了全世界,也沒有讓自己開心起來 | 付出型人格如何自救?


我討好了全世界,也沒有讓自己開心起來 | 付出型人格如何自救?


文 | 芒來小姐


當你不再從付出中吸取安全感,你才能學會真正的付出。


01


我知道討好換不來愛情,可我就是控制不了。


和同事一起逛街,剛走出十米遠,她問我:“你渴嗎?我買了瓶水你拿著。”


又走了二十步,她又問我:“你吃口香糖嗎?來兩顆吧。”

老是接受饋贈,我有點不好意思,想請她喝杯奶茶,她搖頭跟撥浪鼓一樣:“不不不,我不渴,這只是小事,沒關係的。”

我對她說:“你這麼會照顧人,老公一定很幸福。”

她說:“我家那個廢物,如果我不回家做飯,他就餓一整天,連外賣都不叫。”

我很驚訝:“你不累嗎?”


她說:“當然累啊,可是他就是這樣一個人,我有什麼辦法。”


晚上部門聚餐,女同事繼續吐槽男朋友什麼都不會,其他同事聽了很驚訝,問她:“他是不是很有錢、很有權、長得很好看,讓你心甘情願伺候他?”

她說:“哪有,他就是個死肥宅,認識我之前戀愛都沒談過。不過,他很忠誠,絕對不會出軌。”

其他同事啞口無言,只好笑道:“也是,畢竟人還是要吃飯的,離了你他會餓死,當然不會出軌了。”

她滿意的笑了,似乎對一味付出的關係模式甘之如飴。


後來兩人結婚,她對男朋友變本加厲的巨嬰行為忍無可忍:他連上廁所都懶得沖水了,而她唯一知道的溝通方式,就是一通臭罵。


她的男朋友屢次捱罵,懶惰行為卻絲毫沒有改變。


她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她認為自己並不是一個負能量的女人,可每到氣頭上,還是會控制不住罵人。

她不喜歡這樣的自己,可也不願意離婚,即使深知討好換不來愛情,她也無法停止付出,只能在漫長的婚姻生活中慢慢習慣,並期待老公能有所改變。

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卡倫·霍妮認為:


如果愛對一個人是如此重要,以致他的全部生活安全感都建立在愛上,那麼,他願意為此付出任何代價,願意順從他人的一切願望。


而這本身是一種病態的理想。

卡倫·霍妮將這類人稱為“依從型人格”。


他們所需要的是如此的微乎其微:


希望他人對自己友好,給自己善意的建議,並且同情和理解自己這樣一個可憐的、無害的、孤寂的靈魂;


他們急切地希望給他人以快樂,這就是他心目中所想象、所感覺的一切。


可是依從型人格並非只想付出,他們和其他人一樣,內心深處也潛藏著攻擊他人的慾望。


然而,他們理想的自我是一個高尚無私的聖母,不允許自己攻擊他人。

對他們來說,“對別人好”,並非真的希望別人過得更好,而是為了打造一個理想的“聖母”形象,來滿足“我很高尚”的幻想。

與其說他們樂於付出是因為無私善良,不如說他們樂於付出是為了讓別人覺得自己無私善良。


他們害怕被人看到自己自私的一面,害怕被人指責不善良,即使事實本來就如此。


延伸閱讀:《為什麼愛攻擊別人的都是“老好人”?》


02


付出和愛情,完全是兩回事。

前段時間,大S的“剝蝦論”刷爆了朋友圈。不少人對大S“粉轉黑”,認為她太矯情做作。


面對網友的指責,汪小菲站出來為老婆說話:我老婆賣命生了兩個娃,想吃個蝦又怎麼了?


人家老公願意剝,你們網友操心什麼。

中國男女從沒有把“付出”和“愛情”分開過:結婚前,認為愛一個人就要照顧TA,跟照顧自己親生的娃一樣;

結婚後,認為愛一個人就要為TA付出,男人捨棄自由掙錢養家,女人捨棄美貌操勞家務。

如此辛苦付出數十年,如果配偶提出離婚,第一句蹦出口的譴責一定是: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良心被狗吃了嗎?

在他們看來,大S既然已經和汪小菲結了婚,就應該丟掉做自己的自由,當好汪家的保姆和奶媽,任勞任怨地付出才對。


可是在汪小菲看來,辛苦生娃的大S完全有任性的資本,她理應索取屬於她的利益。

你在生活中,一定遇見過這樣的人:

你稱讚他的優點,他說“哪有,我沒你說的那麼好”,可是當你真的停止誇獎了,他又會感到鬱悶;

她很擅長察言觀色見風使舵,生活中總是不計較自己吃虧,可是當你真的把她晾在一邊,她又會擔心是不是做錯了什麼事情被你討厭。

阿德勒在《阿德勒的人格哲學》中提到:


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很脆弱,他不會鍛鍊自己、使自己變得更強壯,而是會跑到能使他覺得自己很強壯的環境裡去。


過度付出的人童年缺少愛,但他不會努力提升自信、使自己更討人喜歡,而是對身邊的人過度付出,使自己看起來像是一個很有愛的人。

愛是什麼?愛是我們必須一次次起跳,才能夠得著的那個糖果,不是我們輕易伸出手,就從天上掉下來的餡餅。

對付出型人格的伴侶而言,愛是餡餅,她內心深處認為自己不配得到愛,必須在感情裡不斷付出,才能得到關注,結果將戀人變成無法獨立生存的巨嬰。

魔鬼總是和聖母一起同行,你認為自己遭遇了殘酷的對待,卻沒想到:你的付出就是一種默許,他們的殘酷,是你潛意識裡允許他們對你這樣做。


03


婚姻裡,最佳的推動器“付出有道”。

結婚多年的主任出差回來,半夜到達機場,他的老婆想開車去接他,他卻自己坐夜班車回家。


第二天聊起這事,我們不理解他為什麼耗時間坐公交,問他是否心疼老婆?

他說:“婚姻就是這樣,她今天為我付出一次,我下次會雙倍還給她,即使是自己老婆,也沒理由白白為你付出。”

我們恍然大悟,難怪在離婚率拔高的媒體圈,主任和他的老婆始終感情很好,原來是“付出有道”。

主任說,這一點是他老婆教會他的,他們還在戀愛的時候,他老婆就明確提出:沒有房絕對不結婚。


他拼命買了房,雖然不大,但老婆二話不說就嫁給了他,隔年就生了個娃。

他認為,條件比自己好的男人太多了,老婆要求一套房子有什麼過分呢?他知道她不是真的貪圖虛榮,反而因此更加愛她了。


對很多付出型人格者來說,喜歡一個人就為TA付出,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所謂“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但現實中並沒有那麼多“雞”和“狗”,更多的是心智沒有進化完全的人類。

如果真實的你並不是一個樂於付出的人,過度付出能夠幫你掩蓋這一點。


畢竟你付出了那麼多,對方也不好意思再追究你的缺點、壞脾氣和心理陰影,於是,你可以不用成長,站在自己的舒服圈裡享受愛情。

可是這樣一來,你們的關係就失去了“真誠”與“理解”,神聖的愛情蒙上了一層灰,變成華麗面具遮蓋下的一地雞毛。

刻意付出者,追求的並不是親密關係,而是從關係中獲取優越感;


他們打造自己很有愛的假象,並非出於無私,而是為了享受“我很高尚”的強大感,同時掩飾“我很脆弱”的無力感。

如果不剋制自己追求優越感的心願,坦誠面對自我,他們所追求的親密關係,會讓自己痛苦不堪,也把伴侶變成生活不能自理的“巨嬰”。


付出不是索取愛的籌碼,不要用自己的好去換取別人的認可。


延伸閱讀:《一個人怎樣才算成熟?不隨意侵犯別人的邊界》


04


一個樂於疼愛自己的女人,言行舉止平易近人,便會讓人感到親切可人,如果偶爾樂善好施,更會讓人加倍欣賞;

一個努力實現理想的男人,日常生活不忘感恩,便會讓人感到貼心可靠,偶爾拒絕過度索取,更會讓人感到自信成熟。

當你不再從付出中吸取安全感,你才能學會真正的付出。


因為這樣一一來,通過付出來獲得安全感的“魔法”就消失了,你開始意識到無條件付出對你並沒有好處,便捨棄了舊的行為模式,開始重建自己的內心。

這有兩個方法,一個是多做給自己自信的事,二個是多做給婚姻加分的事。


旅行,給自己增加閱歷;學習,給自己增加知識;運動,給自己增加健康,這些都可以增強你的自信。


讚美,給伴侶更多信心;支持,給伴侶更多安全感;顧家,給伴侶更多歸宿感,這些都可以給婚姻加分。


如果有人要你付出,請先思考一下:我能得到什麼回報?你的認知越是清晰,自我越是強大,他人的索取對你而言是否公平,你一看便知。


過度付出無法讓你收穫一段滿意的關係,真正能夠獲得滿意關係的人,是那些在滿足自己的過程中,也能讓他人受惠的人。


一如阿德勒所說:


愛情本身並不能解決問題,因為有各式各樣的愛情,當有適當的平等基礎時,愛情才會正上正軌,成為唯一的永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