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實“工業三明”文章 全力推進老工業基地“老樹發新枝”

2019年,工業對三明GDP貢獻率達48%,已成為三明發展引擎。工業強則三明強,三明高質量發展,工業必須打頭陣、挑大樑。

中央蘇區三明講壇 | 做實“工業三明”文章 全力推進老工業基地“老樹發新枝”

一、2019年來做實“工業三明”文章主要成效

認真落實市委九屆九次全會部署,做實“工業三明”文章,培育壯大鋼鐵與裝備製造、新材料兩大工業主導產業,全力推進老工業基地“老樹發新枝”。“一企一策”推動企業加快發展,堅持優惠與貢獻對等,為99家龍頭企業量身定製“一企一策”,去年新增建設項目65個、完成投資55.08億元,產值增長13.8%、入庫稅收增長21.64%,帶動全市工業運行取得近五年來最好成績;“一業一策”推動主導產業培育壯大,出臺扶持裝備製造、新材料產業加快發展措施,推動兩大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8.2%、17.7%,同時廈明火炬新材料產業園、泉三高端裝備產業園簽約落地項目34個、總投資93億元,12個項目開工建設;完善機制推動項目加快建設,建立“三個十”重大項目推進機制,加快推進18個重大工業項目和20個“重中之重”產業項目建設,去年分別完成投資38.47億元、57.41億元,推動三化氟化工項目一期等一批重大項目投產或落地建設,去年全市工業投資增長28%、居全省首位;

專項行動推動企業破解難題,開展“訪企業、解難題、促‘六穩’”專項行動,打造“六最”營商環境,助力企業破解融資難、防疫難等問題,累計幫助企業解決難題1777個。

二、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工業三明”文章要做什麼

到2023年,全市將重點推進“四個再提升”:發展質量再提升,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以上,規上工業企業利潤年均增長4%以上,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7%以上;企業實力再提升,擁有產值10億元以上企業突破10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80家;產業集聚再提升,鋼鐵與裝備製造、新材料產業產值分別突破1900億元和360億元;創新能力再提升,R&D經費投入佔GDP比重達1.6%以上,50%以上規上企業開展研發活動,8%以上規上企業建立研發機構。

三、當前做實“工業三明”文章要怎麼做

搶抓機遇、化危為機,紮實做好“六穩”“六保”工作,重點在“實力、潛力、動力、活力”上下功夫。

(一)壯大產業,提升實力。

做強鋼鐵與裝備製造產業,力爭2020年實現產值1500億元。鋼鐵產業著力打造三鋼千億龍頭企業,並依託泉三高端裝備產業園,大力發展下料中心—鑄造—機加工—零部件—總成—整機—成套設備,延伸鋼鐵產業鏈;裝備製造產業重點促進海西汽車等產業龍頭關聯企業集聚配套,加快打造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基地。做大新材料產業,發揮好資源優勢引項目,力爭2020年產值突破200億元。石墨和石墨烯產業重點培育翔豐華等骨幹企業,深化聯動招商,構建集採礦—高純石墨—石墨產品—石墨烯產品為一體的全產業鏈,建設全國高端石墨和石墨烯產業基地;氟新材料產業重點依託4個專業園區,發揮4家上市企業子公司帶動作用,培育三化公司百億龍頭企業,形成螢石—氫氟酸—F22—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六氟環氧丙烷—六氟異丙基甲醚—七氟烷氟新材料主產業鏈,打造全國氟新材料綠色產業基地;稀土新能源材料產業重點做大三明廈鎢新能源公司,儘快突破稀土分離項目,將稀土產業園建成全國稀土綠色生態循環經濟產業園。

拓展新動能產業,在“三個領域”發力:5G等新基建產業領域,立足我市半固態壓鑄成型、氟化工、新能源電池材料等產業優勢,開發生產5G通訊基站散熱殼體、新能源儲能電池等新產品;生物醫藥產業領域,立足現有資源、產業、平臺優勢,做深中藥產業,促進全國獨家品種痛血康膠囊等中成藥新工藝研發和二次開發,並做專林業生物產業,引進龍頭佈局高附加值香料產品加工項目;醫工交叉領域,利用現有半固態輕量化壓鑄技術以及壓鑄生產能力,開發生產多功能輪椅等輕量化、小型化、智能化康復輔助產品,引進一批醫工交叉項目。

(二)創新驅動,厚植潛力。

突出企業主體,力爭用3年左右的時間,使全市規模工業企業研發投入達到銷售收入的0.8%以上;突出平臺建設,建好六大科技平臺和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福建產學研協同創新中心,力爭每年新建企業研發機構20家以上、推動5家以上升格為省級研發機構;突出技術創新,力爭每年全市有50個以上項目列入國家、省科技計劃項目盤子;

突出技術改造,力爭全年列入省級技改庫項目達90個以上,新增省級技改基金額度12億元以上;突出綠色發展,力爭“十三五”期間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18%以上、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1411萬噸標準煤以內。

(三)項目攻堅,增強動力。項目策劃,力爭全市每年滾動儲備50個以上投資超10億元以上的重大項目;項目突破,確保28個“五個十”工業類重大項目年內完成投資50億元以上、建成投產或部分投產10個以上,16個工業領域專班項目新簽約落地2個以上;項目對接,圍繞兩大工業主導產業舉辦專場招商,力爭每年有1個央企或省企項目、10個以上投資超10億元的民企項目落地;項目承載,抓好2個市管園區、市區“9+2”專業特色園區建設,力爭用5年時間,14個省級以上工業園區產值佔全市規上工業產值提升至40%以上。

(四)優化服務,激發活力。

完善“一企一策”,確保全年新簽訂“一企一策”50家以上、總數突破150家;加強融資保障,確保全年新增工業貸款30億元以上、市屬三大國企發債23.7億元以上;夯實人才支撐,深化企業家培訓,落實人才政策,推進產教融合,持續培育一批“工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