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mm的一百年

1000mm的一百年

滇越鐵路滇段於1910年4月1日建成通車,1958年2月,該段改稱為昆河鐵路,隨著近幾年玉蒙鐵路、崑玉河鐵路的相繼建成,該線的地位逐漸被取代。但開遠市依託現有的米軌鐵路,在2018年7月開行了數對“公交列車”。足不出戶的雲端之旅第九集,今天,通通就帶大家走進這條通往中國西南邊境的鐵路線,看一看這條米軌鐵路上獨特的風光。

1000mm的一百年

一百年意味著什麼呢?數字、簡單的時間段、人的壽命、城市的興衰、國家的發展……這些也許都是標準答案。能完整存在一百年且還能發揮自身價值的東西絕對稱得上經久耐用,或者說,他們有自己的一套能靈活變通地存在這個世界上的本領,這些彷彿限定了能活過一百年的物品的種類。人們總是選擇性地保護他們所認為有意義的東西,也總有落後的東西需要淘汰,這一規律尤其適合工業文明的產物。往往幾十年前“時興”的工藝與產品,僅僅留存在一代人的記憶裡不再向下傳承。許多人眼中,值得記憶是留有文化記憶的物品,某種優良的精神等等,而工業製造的東西,好吧,他們總會不停更新換代的,學習使用新產品遠比記憶舊產品來得重要。

但是當某種工業文明的產物成功活過了百年,那麼它身上一定有一段傳奇。通通無數次聽人講起百年滇越,亦無數次在報刊上閱讀這條鐵路的傳奇故事。通通喜歡這種傳奇,恰好也得知活動往後兩三天的行程無人同行,又是一人獨自丈量平行線,為了自由為了愛好,真是再熟悉不過的出門運轉的理由。

然而,滇越鐵路在我國境內的北段(昆明-開遠)已中斷服務,南段(開遠-河口)仍有少量列車在運行,體驗還帶著不少戲劇的可能性。幸運的是,開遠市內利用米軌開行了前往大塔的定班的“軌道交通”,屬實一大福音。幾番權衡,通通在最後本已緊張的行程中增加了開遠。

於是通通搭上了昆明夜裡最後一班前往開遠的汽車。到達開遠市區前驚喜地被攔在了一個鐵路道口外。落滿雨點的車窗前,一列米軌火車正在調車。它在道口不緊不慢地裡前進又後退,全然不顧兩面道口外急躁的人們和車輛,彷彿所有人無論是否願意都必須聽完車輪撞擊軌道發出的叮噹聲。發出兩聲響亮的笛聲之後,車頭終於帶著車廂傲慢地退離了混亂現場,留下安靜雨夜裡道口前的一陣短暫喧鬧。

一夜無夢。醒來匆匆看了一眼開遠,不外乎一座普通的工業小城。匆匆趕到開遠火車站,很快被站房吸引。一陣熟悉的感覺湧來,雖也是普普通通的四方盒子,但絕不是如今早已全國同行的似乎非常流行的新的站房形式。這種盒子,“中古”一詞便能最好概括。沒有新站房的那種嶄新的陌生,也沒有古建築那般咄咄逼人。只剩下一種來自兒時熟悉,恍若瞬間穿越回了十幾二十年前同父母一同乘車的時光,也許在一個總喜歡回想的人的眼裡,看著最舒適的站房風格便是這種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建築風。

1000mm的一百年

1000mm的一百年

1000mm的一百年

買好票急匆匆地走進站臺,“公交”早已停在車站裡等候今天的旅客們。一切與準軌火車類似,只是1000mm的軌距把所有的一切都變小了一號,不少人習慣稱呼它為“小火車”,想來也沒有錯。小小的身板外加深墨綠色的油漆,能用的形容詞也只有“醜萌”了。站臺上有許多慕名而來體驗的遊客,但與大理、麗江、香格里拉等著名旅遊地相比,這裡的人並不多。略顯吵鬧的旅客們和機車的笛聲,為這座曾停辦客運的有著110年曆史的車站又注入了新的活力。叔叔輩的車廂已經續了一次命,車廂上噴塗的廠修記錄上已有一個“延”字。爺爺輩的車站仍然留著不少歷史的印記。12號東風21型內燃機車是他們當中最年輕的,配備有強勁的卡特彼勒柴油機的東風21本有雄心勃勃的生產計劃,然最終僅生產了12臺便宣告量產終止。車站前方的鐵路上,不少市民沿著米軌鐵路線散步,站場內亦存放著不少

報廢的米軌車廂,一切彷彿都在提示著,滇越鐵路,已歷百餘年滄海桑田。

1000mm的一百年

1000mm的一百年

1000mm的一百年

1000mm的一百年

1000mm的一百年

1000mm的一百年

機車發動了,衝向天空的青色的柴油機的煙霧和急促的笛聲宣告了列車已整裝待發。登車,車上不再是普通的硬座車廂的裝潢。除了搖頭晃腦的電扇,其餘的一切都經過重新佈置。不再是純粹的乘坐火車的感覺,唯有不設限位器的窗戶給我帶來了心靈的慰藉。開車後列車員便開始了對百年滇越鐵路的介紹,遺憾的是想聽她介紹的人似乎並不多,人們更關注車窗外的風景,不少人一上車就拿著手機拍個不停。依照里程錶,開遠至大塔本為一個區間,中間並無其他車站,然大約是為了體現其“公交”的作用,米軌鐵路在開遠市內增設了不少“乘降所”。各“乘降所”均設一分鐘的短停點。百年滇越上,厚重的歷史比比皆是。出站不遠便有一座與埃菲爾鐵塔同齡的鐵橋,同其後一座同樣有百年曆史的七孔橋一般在抗日戰爭時期歷經了日軍數次空襲不倒。這段路上,有太多的故事值得留意。

1000mm的一百年

1000mm的一百年

1000mm的一百年

搖搖晃晃行駛的列車,用自己的車輪緩慢感受著每一寸過去的光陰。這種感受尤為真實深切,比起當今高速鐵路動輒兩三百千米的時速,米軌列車能做到的僅僅有十分之一。車出了“七孔橋站”便開始爬坡。見識過不少盤山公路,但這條百歲的鐵路,亦是一條不折不扣的“盤山鐵路”。

為翻越滇南山區,滇越鐵路上留下了不少特殊印記。在施工條件並不成熟的當時,並不能簡簡單單地逢山開路。為了翻山,滇越鐵路選擇了展線,通過迂迴延長線路以降低坡度,開遠至大塔的這段路上也許是滇越鐵路展線的其一典型,鐵路沿著山腰螺旋向上。儘管如此,展線上的坡度仍高達千分之二十五,長在福建山區看慣了大坡的通通也不由得暗暗吃驚,稱之為過山車真不為過。除展線外,滇越鐵路保留了修築當年開鑿的人工隧道。沒有盾構機,沒有平整的隧道面,全是在陡峭的山崖上勞工們硬生生鑿開了一條道路,崎嶇坑窪的隧道壁留下了多少勞工的血汗,又有多少勞工為這條路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1000mm的一百年

1000mm的一百年

1000mm的一百年

車到大塔站。旅客們下車休息。大塔站為配合相關的旅遊項目亦作了許多新的修繕,不少看來似乎與滇越鐵路文化無絲毫相關。很難不注意這裡車站的作業方式。這裡的車站仍保留著手動轉轍機,扳道工與司機間仍依靠旗語聯繫。等候返程的人們在站裡百無聊賴地隨處走動。站務似乎對人們上道並不加管控,看來行經的列車的確少之又少。同車似乎有一小學的旅行團,一下車便衝著車站裡的油畫擺pose拍照,大人們則熱衷於站臺外山下的風景。作為車迷的通通自然不會錯過摘掛與連掛。山裡的小車站,因為人們的到來短暫沸騰了。

1000mm的一百年

1000mm的一百年

1000mm的一百年

1000mm的一百年

1000mm的一百年

1000mm的一百年

1000mm的一百年

終於等到了返程,還是同樣的風景。注意到列車一直在非常小心地控制著車速,陡坡急彎,稍不留神便會釀成災難。很難保證列車的制動系統在長時間的使用下不會失效,為保證安全,人們修築了避難線——車站旁引出的一條具有陡坡度上坡的軌道,以期借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的作用,使失控的列車停下。下山途中,通通在一名為“玉林山”的車站短暫停留,事後估計,大約是為了停車涼閘,降低超勞的制動機的壓力。

1000mm的一百年

1000mm的一百年

經過十餘分鐘的搖晃後,通通回到了開遠站。機車迅速摘掛轉線,準備接下來半小時後的下一班“公交”。通通則選擇沿鐵路繼續向前前往曾經繁榮一時的開遠北站和開遠機務段。儘管鐵路兩側貼滿了眾多標語警告人們上道危險,但這裡的人們似乎並不在意這些。百歲的滇越鐵路早已深深根植於這裡人們的生活,成為不少人日常生活的必由之路,儘管不再有密集的列車駛過,但作為一條路,它仍在發揮著自己的餘熱。舉起手裡的相機拍照,一切都是歷史的積澱,從路基到鐵軌到車廂,都在講述著故事。在意這裡的每一寸細節,車廂的銘牌,斑駁的車身,每一點鏽跡都訴說著歷史。修圖時總想很不客氣地把清晰度拉滿,彷彿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出這裡的歷史。前往北站的路上通通偶遇了東風21型的1號機,這裡的車的鳴笛多而短促,大概上道的行人還是對列車的運行產生了一定影響。

1000mm的一百年

1000mm的一百年

1000mm的一百年

1000mm的一百年

1000mm的一百年

目視列車駛過,繼續向前,前方出現了越來越濃烈的硫化氫的氣味。開遠解化廠就在眼前。高大的煙囪吞雲吐霧,同林立的廠房相比,米軌似乎顯得有些微不足道。走過一處進站預告信號機,從側線進入即開遠機務段。

1000mm的一百年

1000mm的一百年

是一片綠色

1000mm的一百年

是“東方紅”!

機務段最外側的股道上靜靜臥著嚴重報廢的東方紅21型。自1977年來,先後有100臺東方紅21兢兢業業地在滇越鐵路上服務著,或牽引旅客列車或運送貨物,亦有不少做著調車的活。小小的方頭方腦的樣子與東風21的圓潤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採用液力傳動的它們本將被大批量替換,但卻因為某種可悲的巧合依然勤勤懇懇地運行著。

繞過一處庫房,眼前出現了更多這些綠色的傢伙們。心裡一陣暖流湧過,為了東方紅三字,亦飽含著見證米軌的激動。三四十年的堅守,造就了百年滇越的傳奇。眼前的機車便是這段路上最真實的見證者們,相信每個來到這裡的愛好者們都會舉起相機拍個不停。

正午的這裡很安靜,安靜得只剩下通通這個不速之客的腳步聲和相機的快門聲。歷史的細節總是耐人尋味,這裡也不例外。機車的銘牌提示著你每臺機車的年歲;東方紅三字既是型號也是那個熱血沸騰的時代的象徵;車上被塗抹的為“昆段”的配屬標時刻提醒著你“開段”曾有過的輝煌……安靜,是很安靜,但靠近這些方頭方腦的傢伙身旁時,便能聽到真切的時代的迴響。十幾臺機車,或安靜地休息,或已長眠於此,他們訴說的故事,值得所有人認真體會。

感嘆滇越鐵路奇蹟之時,不能忘記付出辛勤勞動的工人們,當然也不能忘記這些無時不刻奔波的機車們。是他們將當時先進的工業化成果傳遍鐵路沿線,為沿線帶來生機。儘管如今已近風燭殘年,但他們歷經的風霜值得我們尊重,通通相信每臺機車都是一段歷史。當它

毫無畏懼地駛過風雨駛過嚴寒駛過酷暑之時,它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歷史。

1000mm的一百年

1000mm的一百年

1000mm的一百年

1000mm的一百年

1000mm的一百年

1000mm的一百年

通通一直在思考,工業文明造就的過時產物究竟值不值得人們紀念。也許正如米軌鐵路之於開遠,在新建的快速鐵路落成之時,落後的米軌終將被淘汰。但這兩道間距1000m的平行線在這一百年裡為這座城市帶來的繁榮與希望留下的情感卻是難以磨滅的。留下的這一小段正常運行的鐵路是對這段米軌列車拉來的歷史的尊重。工業文明的產物本身不具任何感情,但人們長久使用之後也許多多少少會有幾分念想。

也許這些物件的最終宿命便是丟棄和不再使用,但為何不在心中為他們留一處位置,甚至留下他們的一角,讓自身的感情有一處寄託?這既是對它們的尊重,也是對自身的尊重。至少通通身邊留著不少屬於工業文明的物件,每每拿出來仔細把玩,總能從它們身上汲取力量。我堅定地認為單單有思想上的寄託總是略顯單薄,但有這些對自己有意義的東西存在,自身將變得強大。

1000mm的一百年


文章作者

DF4B#7527


DF4B#7527 | 配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