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手機,我們到底買的是什麼?

01 買個手機到底有多糾結,都快把自己逼成半個專家了

隨著5G的到來,各大手機廠商為了贏得先機,搶先佈局,甚至都拿出了吃奶的勁兒在爭搶市場。


買手機,我們到底買的是什麼?

5G時代

2020年才剛剛過了四個月,一大波5G手機爭先恐後地湧入了市場,你方唱罷我登場,那場面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熱鬧極了。

從兩千多元的到一萬多元的不同品牌,不同檔次的5G手機一下子湧到了消費者面前,各大廠商還扯著嗓子在你耳邊吆喝著:“趕緊換個5G手機吧,要不你就out啦!”

接下來,就輪到我們這些消費者開始糾結了,到底買哪個品牌呢?買那個檔次的呢?買個什麼配置的呢?

這對於那些發燒友或有錢人那都不叫事兒,買就完了。

然而大部分人還是普通的消費者,屬於工薪階層。買個好點的吧又超出了預算,畢竟5G手機不便宜。買個稍微便宜點的5G手機吧,又怕拿出去掉份兒。4G手機倒是便宜又打折,又怕過兩年5G普及了還得換。

於是,我們大腦裡一個叫“感性”一個叫“理性”的兩個“小孩兒”就整天打架。

感性的小孩兒說:“要對自己好一點,買就買個最好的,有面兒,不就多花一個月工資嗎?。”

然而理性的小孩兒瞪著圓圓的眼睛反駁道:“手機就是個消費品,夠用就行了,何必要花那麼多錢買最好的呢。”

那叫一個糾結啊!

這還沒完,整天還得琢磨哪款手機更適合自己啊,它們的配置如何啊?性價比哪個好啊?別人的使用體驗和測評如何啊?


買手機,我們到底買的是什麼?

到底買什麼手機?

於是就開始了整天比參數,看測評,追發佈會,線下體驗,尋建議,研究性價比,活活把自己逼成了半個專家。對於什麼屏幕啊、照相啊、充電啊、芯片啊、系統啊,一番研究下來,比賣手機的還專業。

02 買手機,我們到底買的是什麼?

從表面上看,手機其實就是一個普通的商品,能接打電話,能上網聊天,能購物,也能工作等,成為了每個人隨身攜帶的一件必需品。

但仔細想一想,好像也不只是一件普通商品,那我們到底買的是什麼呢?

我們買的不只是商品,還有虛榮心和麵子

買手機,我們到底買的是什麼?

虛榮心

明明自己的預算不足,還總想買更好的。

為什麼?是因為手機的功能不夠用嗎?

完全不是。

可以說,現在的手機已經完全達到了功能過剩、配置過剩的地步,從商品使用功能角度看,已經遠遠超過了我們的需求。我們真正對其功能和配置的使用效率可能連一半都不到。

我們之所以在預算與期望購買的手機之間糾結,就是由於我們愛面子,總想買更好的,其實是虛榮心在作怪。

有些人為了面子和虛榮心,總想拔高自己的消費檔次,即使遠遠超過了自己的預算範圍。明明預算是買3000元左右的,最後卻買了5000多元的手機。

然而,有了面子,卻可能傷了裡子。

前幾年還有高中生為了一時的虛榮心賣腎去買手機,那就更不值得了,傷的不僅是裡子,還有身體。

我們買的不只是商品,還有攀比之心

其實我們在買手機的時候,根本就不是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去選擇的,而是被自己的攀比之心綁架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當你看到身邊的閨蜜啊、好朋友啊都在使用五千元以上的旗艦手機的時候,你內心裡就會產生一種攀比心理,不能比他/她們差,最好能夠比他/她們的還好。

這樣的攀比心理在年輕人當中特別普遍,有錢人喜歡攀比,沒什麼錢的人也同樣喜歡攀比。

事實上,攀比心理並不與財富的多少成正比,而只與對其的正確認知有關係。

在攀比之心的驅使下,我們買手機不只是為了自己使用,更多的是為了不比別人差。

過去幾百萬像素拍照都覺著挺好,現在都論幾千萬級甚至上億級的像素了,不是功能不夠自己使用,而是別人都高了自己也不能差,要不然都不好意思在朋友圈發照片了。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攀比本身其實是一種資源浪費,攀比的越厲害,浪費的越嚴重。許多人明明自己的手機還很好用,卻非要急著換新手機,將浪費當做了一種時尚攀比。


買手機,我們到底買的是什麼?

手機攀比

我們買的不只是商品,還有身份標籤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每個人都有自己生活圈子,也都有自己的所屬身份,在某個圈子或社群裡久了,就形成了一個個所謂的“身份標籤”。

有的人標榜自己是商務人士,有的人標榜自己是時尚人士,有的人標榜自己是發燒友,有的人標榜自己是某位明顯的粉絲等等。

正是有了這些身份標籤,手機廠商才設計了各種所謂的品牌定位,來個人群細分,再來個明星代言,讓你不由自主地去匹配。

明明可以理性消費,卻被自己和商家的標籤定位所綁架,去買超過承受能力的自以為更符合自己身份的手機。

03 迴歸理性消費,手機不在多好,夠用就行

迴歸理性,量力而行


買手機,我們到底買的是什麼?

理性消費

事實上,手機消費已經遠遠超出了其作為一件普通商品使用功能的範疇。

我們的手機消費不是被自己綁架,就是被身邊的人乃至手機廠商綁架。

在手機功能與配置嚴重過剩的時代,我們要回歸理性消費,在自己能夠承受的範圍內消費,才不糾結。

在這裡我並不是倡導不要高消費,而是每個人的消費承受能力有所不同,理性的消費是要與自己的需求與能力相匹配,做到量力而行。既不追求面子和虛榮心,也不去攀比,更不被身份標籤所綁架,才是正確的消費理念。

將選擇手機的時間不如放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

當你的掙錢能力足夠強大的時候,買再好的手機都不為過。

但是,當自己的能力還不夠強大到隨心所欲地花費的時候,不如將自己的時間放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讓自己變得更強大。

而不是整天糾結買什麼手機,哪個性價比更好,將時間浪費在糾結、選擇和對比上。

讓自己變得更值錢才最面子

如果自己不值錢,使用再貴的手機也不會贏得別人的真心尊重和羨慕,也許還會在心裡鄙視你。而如果你變得更強大,更值錢,即使使用再便宜的手機也不會有人瞧不起你。

只有自己變得更值錢,才能真正贏得別人的尊重,才最有面子。

結語:

手機本就是一件普通的商品,不要賦予它更多虛無的意義。

正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手機不在多好,夠用就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