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打車”得花多少錢?

在清宮戲裡經常看到朝廷大臣們都坐著轎子上朝,下朝了還坐著轎子跑來跑去,而您要是真的穿越到了北京城,會發現坐轎子的官員反而不多。這是清代統治者明確進行的官方限制。

最早在剛入關的時候,旗人大臣多數騎馬,民人大臣多數乘轎,統治者也沒有太關注這些事情,只是規定民人武職大臣在京城內不可乘坐轎子。

到了乾隆年間,乾隆皇帝結合當時的“國語騎射”政策,開始廣泛注意大臣們的交通工具問題。

乾隆十二年的時候乾隆帝勸導旗人大臣說,你們裡面部院一級的大臣,由於身份相關,可以坐轎子。

至於武職大臣還坐轎子不騎馬,你自己都這麼弱,如何要求兵丁呢!另外皇族的王爺、貝勒們也一樣,應該多練習騎馬啊!

這個上諭下達之後,朝廷上下認真學習,大臣們深刻體會了上諭思想,紛紛表示:好的皇上!我們聽您的!不坐轎子了!——我們改坐車好了……


在清朝“打車”得花多少錢?


乾隆皇帝知道後,十分無語。他申斥道:我叫你們不坐轎子,是讓你們去騎馬好不好!你們都改坐車,這跟坐轎子有什麼區別啊!善意勸導沒用是吧!那就改成必須騎馬好了!

所以就形成了清代的制度——旗人大臣除親王、郡王與一品文職可以乘轎外,其餘均騎馬;民人武職大臣騎馬,其餘均可乘轎;另外,年及六十歲的大臣,如果實在不能騎馬的,才可以改乘轎子。


在清朝“打車”得花多少錢?


騎馬的醇親王

上面確認了您的出身以及職官等可以乘坐什麼交通工具,下面我給您介紹一下清代三種常用的交通工具,您再來仔細構思一下購買方案吧。

馬不用多說,大家都認識。清代貴族的宅邸裡多數都有自己的馬圈,有的還有專門養馬的一撥人員。應該說,在您會騎馬的前提下,在北京騎馬出行,是最為方便的了。

一匹不怎麼講究的馬,價格大概幾十兩銀子,配上一般的騎具,加上餵馬的草料,也不會有太多的花費,十分方便快捷。不過您要是想要什麼好馬,那可就貴了去了。

要知道北京旗人很多,而旗人是有養好馬的風尚的,世家大族經常將馬匹的好壞作為自己府邸的“門面”,也競相攀比,故而好馬的價格基本都是天文數字。

無論如何,如果您會騎馬,穿越到清代北京城其實還是挺佔優勢的。如果您是一位女士也沒問題,從清初到清末,旗人女性都可以騎馬出行。

雖然晚清這種情況少了一些,偶爾出現一個騎馬的旗人女性大家也會多看幾眼,但是當時人並不認為她們這樣算“不守禮”。


在清朝“打車”得花多少錢?

騎馬的貴族

 

車跟馬不同,不需要事先學習,所以清代北京城中最流行的交通工具就是車了。當時經常能見到的車有四種,一般是根據身份的不同來使用的。

身份最高的車在民間稱為“方車”,這種車體積很大,門朝前開,動作也很慢,還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它的輪子是紅色的,所以制度上管它叫“朱輪車”。

這種車在朝廷的規制中是給皇族的高級命婦乘坐的,車內坐的不是公主、格格,就是福晉等。所以您要是在大街上遠遠地看到這種車,還是儘可能地躲遠一些比較好……

次於朱輪車的,本身還有一些官方規定的“黑輪車”,是專門給大臣的妻室乘用的,不過這種車實際上似乎並沒有使用開來,一般大臣的妻室都是乘用民間的車型,方便自由。

至於民間的車,依照其體積的大小則有“長轅車”“大鞍車”“小鞍車”三類。

在清朝“打車”得花多少錢?

清朝時民間所用的車

“長轅車”,有人懷疑即是官方的“黑輪車”,因為它和“朱輪車”都是車輪位於整車最後部,相當平穩舒適,行進速度卻特別慢,趕車人也不是坐在車前,而是在路上隨行。

但是也有人認為“長轅車”是一種特殊的車型,因為根據晚清的記載,它基本上是由男性高官乘坐的左右開門的車。

而“大鞍車”和“小鞍車”就十分常見了,二者根據體積大小進行區分,外觀上都是門朝前開,車輪位於整車的中部,故而它們的速度較快,但是較為顛簸,趕車人則跨在車沿上駕駛。

在使用車的時候,一般只需要一頭騾或者馬,加上一位趕車人即可,如果經常用車,考慮到動力問題,還可以多加一頭騾或馬作為預備。

趕車聽上去容易,其實大概算得上是個“技術工種”,僱一位趕車人,月薪大概要幾兩銀子,再加上車和騾馬的錢,一年怎麼也要二百兩左右,一般人是根本置辦不起的。

所以清代北京人經常“打車”,即臨時僱用一架車到某地,北京市內的話,大概“打”一次車也就只要幾百文,遠比置辦一套划算。


在清朝“打車”得花多少錢?

清代的騾車

一般用轎子出門,要同時帶兩班或者三班轎伕替換

清代官員的轎子又稱“官轎”,大致有兩種,一種為夏日所用的“明轎”, 一種為其他季節所用的“暖轎”,又叫“暗轎”。

如其字面意思,夏季的轎子由木頭製成,通體雕飾,上半部有窗,透風通氣。其他季節的轎子由各種布緞遮蓋,上半部雖然有窗子,但是一般被遮蔽住。

清代官方不僅對乘轎人的身份進行了規定,還對不同身份的人所乘轎子的細節進行了規定,如親王、郡王可以用八人抬轎,三品及以上可以用四人抬,四品及以下只能用兩人抬轎,並且規定了轎子的各個部位的細節,如暖轎頂部的材質、顏色,轎身各部位的顏色等。

您看清宮戲裡的大臣坐轎子,就幾個人抬著走就完了,其實遠不是那麼簡單。

首先,抬轎子的轎伕一般都要找專業的人員,都是精壯的小夥子,具有抬轎子的技術,才能讓轎子平穩舒適,佣金自然不便宜,一位轎伕月薪大概要一兩銀子。

其次,由於轎子是純人力來抬的,人總有累的時候,所以一般用轎子出門的時候,要同時帶兩班或者三班轎伕以進行替換。在甲班抬轎的時候,轎子後面跟著一輛或幾輛車,乙班和丙班就坐在裡面休息。

於是您拿出計算器算算,您要是四人抬轎分三班,就是十二位轎伕,每位月薪一兩,一年就是快一百五十兩,這還不包括給轎伕僱車的錢什麼的…… 最後呢,由於清代的轎伕都是精壯的小夥子,每天工作又相對清閒,所以經常兄弟幾個就地開設賭局,以至於爭勇鬥狠,有點黑社會的樣子,很容易鬧出事來牽扯到大臣自身。

所以清代北京人坐轎子的相對較少,有些人偶爾坐轎,也是臨時僱用,也就是出租車,哦不,出租轎。


在清朝“打車”得花多少錢?


看了這些介紹,您決定購買哪種交通工具呢?是不是還有些拿不準?其實清代人也大概幫我們總結了一下:

要其坐轎坐車,則以貧富論,不以階級分也。緣坐轎,則轎伕四人必備兩班三班替換,尚有大板車跟隨於後,且前有引馬,後有跟騾,計一年所費,至省非八百金不辦。

若坐車,則一車之外,前一馬,後或兩三馬足矣,計一年所費,至奢不過四百金。相差一倍,京官量入為出,不能不斤斤計較也。餘初到京,皆僱車而坐。

數年後,始以二十四金買一騾,僱一僕月需六金。後因公事較忙,添買一跟騾,月亦只費十金而已,然在同官漢員中,已算特色。蓋當日京官之儉,實由於俸給之薄也。——何剛德《春明夢錄》

簡單說,光緒朝的時候,坐轎子一年至少要花費八百兩銀子,坐車的話一年最多也就花四百兩銀子,說白了,都是要看銀子多少的。

摸摸您的荷包,心裡盤算盤算,是不是應該在穿越之前學了騎馬再過來呢?或者您就乾脆減少出行,有事的時候打輛“車”,一年算下來估計幾十兩銀子就夠了。

什麼,您說您還是覺得貴?好吧…… 其實比小鞍車什麼的再低級的話,還有獨輪手推車什麼的,北京人給它起了一個“親切”的外號,叫“獨輪王八拱”。

不過乘坐這種獨輪車其實也需要一點技術,畢竟它只有一個輪子,平衡很不好掌握。而且這種車,在北京城外可以作為趕路所用,因為價格便宜,一些囊中羞澀的官員也會乘用它,但是在北京城內,基本上就只有平民用了,作為一個官員或者稍有身份地位的人,肯定不希望在城內被同僚們看見自己坐在這種鄉土氣息濃重的小推車上的。實在不行,反正清代北京城也不是很大,您就腿兒著吧!(轉自循跡曉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