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春寫生記

賦春寫生記

不想做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畫瓷也是如此,要想成為真正的藝術家,必定要付出倍於常人的努力,師法自然,堅持寫生便是成為藝術家的必備條件之一。

堅持寫生本己不易,而幾十年如一曰地堅持更是難上加難。

而常畫常新,重塑自我,不斷變革,不斷進取的藝術大家更是寥寥無幾。

我的老師潘凱聲大師和老師的老師王錫良大師便是這樣的人。

今天,有幸跟隨二位老師一同去婺源寫生,受益匪淺,其嚴謹的治學態度和一絲不苟的工作作風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一路上,王錫良老師便不停地寫,偶爾停車幾分鐘時間,便在車裡對著窗外的景緻畫個不停。

潘老師也是這樣,為了找尋好寫生對象,每到一地,總是興奮地衝在最前面,有時不顧自身安危,任何危險的地方也敢去,有時,真令人捏一把汗。

車行一小時左右,便來到了此次寫生的目的地---賦春鎮許村的一座古橋處。

此時,正值陽春三月,草長鶯飛,古橋連接的小河兩岸,金黃色的油菜花一眼望不到邊,遠處,青山隱隱,山下,是一片竹海,哇,景色好美呀!

潘老師選擇這個地方寫生,真是獨具慧眼。王老師也很滿意,在金黃色的油菜花海襯托下,古橋更顯得詩意盎然。

但見古橋為單孔石拱撟,跨度有十多米,其旁生長有樟樹,楓村,椿樹等古樹,伸枝散葉,枝繁葉茂,猶如傘蓋,因捱得近,相互纏繞交叉在一起,將整座古橋覆蓋起來,更為古橋增添了幾許詩意。

此時,有一牧童,正牽一頭牛過橋,頓時,猶如時空穿越,電影中經常出現的鏡頭如在眼前,大美了,大夥紛紛掏出手機,迅速地按下了快門。

接下來,大夥分散開,各自選好自己的最佳觀察寫生位置,有的畫橋,有的畫樹,有的橋,樹都入畫。

我緊挨著王老師,潘老師,這麼好的學習機會不能錯過,我一邊畫一邊觀察二位老師如何構圖,用筆,及取捨。

王老師一邊畫一邊講說:“寫生主要還是做減法,把你覺得造型優美的部分,易入畫的具體表現好,其餘皆可刪減。”

潘老師接過話頭:“我們寫生也要算好時間,只有二,三個小時,全部畫下來幾天也畫不完,也沒這必要。”

我們一邊畫,一邊聊天。

當談及以往的寫生經歷,潘老師更是頭頭是道,如數家珍:”以前跟王老師外出寫生,經常是步行,偶爾騎車,遠者幾十裡,近也有十多里,可謂踏遍了景德鎮周邊的山山水水,往往中餐就是冷開水加饅頭。苦雖苦,但苦中也有樂趣。”

王老師更是指著賦春鎮周邊一帶說: ”原來這裡什麼房子也沒有,幾十年間,蒼桑鉅變。”

大家親切地聊著,不時笑聲一片……。

時間過得很快,不知不覺,幾個小時就過去了,二位老師與我們的寫生稿都己畫好,通過觀摹和對比,及兩位老師的點評,我也找到了差距。更堅定了自己寫生的方向。

返程在即,不得不與兩位老師揮手告辭。

今天, 有幸親身聆聽兩位老師的言傳身教,感受良多,特別是王錫良大師,平易近人,和藹可親,雖然九十多歲高齡,依然身姿挺拔,步履嬌健,這是長期野外寫生,堅持緞練的結果。

二位大師對待藝術的態度,幾十年如一日堅持野外寫生的精神,是我們永遠學習的好榜樣,更增加了我在繪瓷藝術之路上,不斷前進的方向,及克服任何困難的信心和動力。

衷心地祝願二位大師藝術之路常青!

今天,是我人生中最愉快的一天。

同行者有:王錫良大師孫女王燕,外孫付建文,戴德全大師,佔春生大師等一行九人。

大勇撰稿,謝謝閱讀!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