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新冠疫情的麻醉科医生


抗击新冠疫情的麻醉科医生


抗击新冠疫情的麻醉科医生

抗击新冠疫情的麻醉科医生


「仅仅在起飞与着陆时被重视,其余时间是不被在乎的。你们乘飞机时会特别和飞行员打招呼吗?其实就连面都没见着吧?但是,生命是托付于他们手上的。」


这段话出自日剧《风之花园》,剧中的白鸟贞美是东京某著名大型医院的麻醉科副教授。


抗击新冠疫情的麻醉科医生

白鸟贞美(中井贵一 饰) 截图来源:日剧《风之花园》


如果把手术比作一场挽救生命的旅行,也许我们要好好感谢,在这场旅行中全程为我们保驾护航的麻醉医生们。


他们几乎全天都在手术室待着。也许正是因为陌生,我们总对麻醉医生、麻醉医学存在很多误解。


:在你的印象中,麻醉医生的形象是怎样的?


与无菌术、抗生素一样,麻醉技术是人类医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人类在数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对疼痛的恐惧就一直深烙在了基因里,「会造成疼痛的事情往往是不好的」这种近乎本能的观念,让我们在进化的途中学会趋利避害、远离危险。当疼痛超过一个阈值后,我们的身体便往往无法耐受。


当文明社会形成、医学充分发展后,疼痛便成为一个「大问题」。而麻醉学,就是在与疼痛的对抗中不断发展、成熟的。


01 疫情之下的麻醉逆行者们


「搞麻醉的,不就是在手术前打个麻醉针?」


「新冠肺炎患者又不做什么手术,你们也要去湖北?」


这样的疑问,或来自亲人,或来自朋友,很多援鄂麻醉医生都或多或少经历过这样的「灵魂拷问」。与很多人的粗浅认识截然不同,麻醉医生在新冠肺炎的救治中,发挥着格外重要的作用。


抗击新冠疫情的麻醉科医生


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随时可能需要气管插管,接上有创呼吸机才能维持通气、维持生命。在病情急剧转化的这几分钟,能不能迅速完成气管插管,直接决定了患者的生死。麻醉技术的应用,能够直接缓解患者的痛苦,让患者能够耐受这些气管操作。


熟练进行气管插管,是每一位麻醉医生的必备技能。很多医院将麻醉医生集中起来,甚至组建了「插管急救队」,随时作为机动力量投入抢救。


抗击新冠疫情的麻醉科医生


来自南京鼓楼医院麻醉手术科的周路阳主任医师,在庚子年元宵之夜接到通知后,第一时间主动请战,短短数小时披挂上阵,随江苏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奔赴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


抗击新冠疫情的麻醉科医生

周路阳在调整呼吸机参数 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周路阳的日常工作分为两部分:一方面负责制订患者的诊疗方案;另一方面是穿着隔离服深入病房对患者进行问诊和治疗。


2月22日晚,团队紧急接收了一名危重症患者,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血压低迷,生命危在旦夕。为持续监测动态血压,严密观察病情进行抢救治疗,患者必须马上进行动脉穿刺置管。


周路阳在穿着全套防护服、戴着三层手套的情况下,用病区仅有的一根静脉留置针,一针见血,在30秒内准确实施了动脉穿刺,成功打通了患者的「生命通道」,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安全保障。


02 麻醉医生:「不只是个打针的」


麻醉医生,不仅要像内科医生那样诊治患者,还要像外科医生一样动手操作,更是急救复苏的「行家」,远不止很多人想象的只是「打个麻醉针」那么简单。


如果说专科医生负责的是人体的修补工作,那么在手术室决定患者生死的便是麻醉医生,每一台手术,都是麻醉医生与专科医生共同完成的。


「麻醉医生除了保证患者能够耐受不适的、有创的医疗操作,更要保证患者能够安然苏醒,这便是麻醉医学最为重要的任务。」


麻醉医生的工作,不仅仅是「打一针」这么简单,他的工作贯穿整个围手术期。


评估

手术开始前,麻醉医生要评估患者能不能进行麻醉,用什么方案进行麻醉是安全的。


麻醉

准备手术时, 麻醉医生需要进行气管插管,调整、监控麻醉药物的泵入、使用时间。


监测

整个手术期间,麻醉医生必须根据手术进度、各种检测数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不断调整各种麻醉药物、辅助药物的使用策略。


如果有突发情况,麻醉医生便会是那个发出生命警报的「守护者」,努力纠正这些偏离的数据,让生命能够继续平稳、延续。


复苏

当手术医生缝合好伤口,结束工作可以离开手术室时,麻醉医生仍不能「退场」,他们要继续关注患者的复苏情况,评估复苏质量,直到患者安然苏醒,体征平稳,才能松一口气。


「苏醒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不是很多人理解中的『自然就醒了』,需要非常严格的麻醉前评估准备、麻醉中检测看护、麻醉后评估,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会出现生命危险。」


让患者安全地「睡上一觉」,其实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03 麻醉医学:从传统到革新


麻醉医学需要更快、更深地介入现代医学的发展中。


在美国,每年的3月30日是国家医生节,选择将这一天作为医生节,是为了纪念1842年3月30日,美国佐治亚州麻醉医生克劳福德·隆(Crawford Long)为一位摘除颈部肿块的患者成功施了第一例乙醚全麻。


如此选择便是因为欧美医学界高度肯定现代麻醉技术的发明对人类社会进步、人类医学与卫生事业发展具有的划时代的意义。


1958年,美国麻醉医生彼得·塞弗(Peter Safer)建立了第一个真正的重症监护病房。许多欧美国家,至今仍有高级别医院的ICU是由麻醉科或麻醉医生实施管理。


如今,婴儿出生时都会进行生理状态的评分,这种评分对于评判新生儿的状况、异常程度、是否需要急救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这就是阿氏评分(Apgar评分)

抗击新冠疫情的麻醉科医生


这项评分新生儿的家长都不陌生,很多人都以为这是某位妇产科医生提出的,其实这是一位麻醉科女医生的功劳。


麻醉科学的特征与任务,决定了它高度关注呼吸、心跳等生命体征这位女医生也是以此为立足点,通过一系列的临床研究和观察制定了关于新生儿状况的评分标准,获得医学界的高度认可并被沿用至今,在妇产科学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现代麻醉医学的发展越来越迅速,日益成为多个手术学科得以快速发展的引擎。新的手术技术、手术术式不断被发明,但落实到临床上,还是要看麻醉技术能不能有效支持。


舒适化医疗理念的提出与发展,让冷冰冰、令人痛苦的医疗行为多了一份舒适与温情,这更是直接依赖于麻醉医生与麻醉科学,需要通过麻醉科学专有的技术与特殊的用药方案所提供的无痛、减痛 服务来开展。


舒适化医疗的核心在于科学镇痛,无痛胃肠镜、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无痛分娩、疼痛干预与疼痛管理……哪一样都离不开麻醉科学。


04 AICU:麻醉医学再出发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麻醉学专业将它的临床实践从「大部分局限在手术室内」,拓展到包括急慢性疼痛治疗,术后监护治疗、镇痛,重症监护治疗,加速康复外科,姑息治疗与终末期干预等围手术期的医疗范畴。


「围手术期是一个医学概念,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到与本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的一段时间,主要就是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以往麻醉医生的工作基本都在手术室里。」


随着麻醉学技术的发展,麻醉医生不再仅仅关注手术中的内容,也不再将手术结束视为终点,而是将视野拓展至围手术期的全程,尝试做到全程参与,发挥更多、更全面的作用,为患者围手术期全程的治疗效果、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如何让麻醉医学走出手术室?


ICU的起源便是来源于麻醉医生的尝试,在这么多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有自身诊疗特色的重症医学科,而手术后如果患者出现生命体征的异常无法安返普通病房,在绝大多数医院的诊疗常规中都是转入重症医学科进行生命支持和后续治疗。


在学科进一步细化的今天,出于对不同生理、病理特点的患者进行更加专业的生命支持与急救,综合性的重症医学科也在进 一步细化,很多大型医院都成立了RICU(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CPICU(心肺重症监护病房)等专科 ICU,以便深度、精准监护。


在这样的背景下,AICU(麻醉重症监护病房)应运而生。


接受麻醉手术后的患者往往有着特殊但又相似的病理生理特点,AICU更加注重接收与手术麻醉相关的重症患者。


如果患者接受的麻醉手术复杂且时间较长,麻醉手术后病情较重,患者年龄较大,麻醉管理过程困难,预计2小时内无法顺利复苏或复苏中情况不稳定甚至恶化,这些情况患者往往急需继续加强监测与治疗,这时由高度专业化的AICU接收最为合适。


「AICU的建立不仅仅为危重症患者平稳度过麻醉期提供条件,也使危重症患者的快速康复成为可能,麻醉医生在围手术期全程中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立AICU,麻醉医学向围手术期医学迈进,这给麻醉医生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4年4月1日,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积累,马正良主任带领麻醉手术科团队,在南京鼓楼医院设立了AICU,这在江苏省乃至全国都具有领先地位。南京鼓楼医院AICU的成立,也为所有赴鼓楼医院接受手术的患者增加了一道「保险绳」。


时至2020年,目前麻醉手术科AICU共有11张床位,每年为约2000例患者提供生命保障与支持,更培养起一批在麻醉、重症监护、生命支持等领域高度专业化的麻醉后重症医师及护理团队。


抗击新冠疫情的麻醉科医生

南京鼓楼医院重症医学科虞文魁主任(右一)、麻醉医学科周路阳主任医师(右二)、麻醉医学科朱魏副主任医师在查房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冠疫情暴发时,南京鼓楼医院出征武汉的勇士们便是从AICU团队中选出,抵达疫情一线便能短时间投入复杂的重症患者救治与重症病房管理的工作中。


「麻醉医生参与患者临床诊疗的窗口期是较为短暂的,虽然关键的作用不为外人所熟知,但麻醉医生在生命支持与调控方面确实有着独到之处,只要前进一步,这种专业能力在新的平台上同样能发挥作用,同时麻醉医生的临床思维和决断力也能够得到锻炼。」




文章选载于《祝您健康》杂志 2020年第4期

微信公众号 凤凰养身研究所(WeChat ID:znjk2833)

作 者 |车翀

编 辑 |王岽、杨小龙


抗击新冠疫情的麻醉科医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