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減產協議:減產量低於預期,智豬博弈下進退兩難

原油減產協議:減產量低於預期,智豬博弈下進退兩難

原油減產協議:減產量低於預期,智豬博弈下進退兩難

​背景:北京時間週四22時,歐佩克+會議如期舉行。會議剛開始,油價便經歷了一番大漲大跌。今日早間5點左右,歐佩克+會議發表聲明:歐佩克+確認自2020年5月1日起減產1000萬桶/日,為首輪減產,為期兩個月;歐佩克+確認自2020年7月起減產800萬桶/日至12月;自2021年1月起減產600萬桶/日至2022年4月。不過,聲明沒有提及非歐佩克+國家的減產情況,歐佩克+下一次會議將於2020年6月10日舉行。歐佩克代表稱,墨西哥仍然反對歐佩克+減產協議。

歷史:1978年至今OPEC+共達成23次減產協議

減產是OPEC國家影響國際油價、維護自身經濟利益的主要政策工具。歐佩克共達成23次主要減產協議,分別發生在1973年10月、1973年11月、1981年5月、1981年8月、1982年3月、1983年3月、1984年10月、1986年1O月、1986年12月、1998年4月、1998年6月、1999年3月、2001年2月、2001年3月、2001年9月、2002年1月、2003年6月、2003年9月、2006年11月、2008年1O月、2008年12月、2016年9月和2020年4月,也即本週四所達成的協議。

歐佩克(OPEC)及其盟友,也被稱作歐佩克+,週四(4月9日)同意減產1000萬桶/日,以應對冠狀病毒疫情對原油需求的影響。該組織將在5月和6月減產1000萬桶/日,從7月到年底減產800萬桶/日,從2021年1月開始減產600萬桶/日,直至2022年4月。這也是歷次減產協議中減產力度最大的一次,因此被評價為“歷史性”減產。

OPEC國家多數屬於資源核心國,屬於國際產業大分工中的上游市場,其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高度依賴於資源製造核心國對原料的需求,以資源換資金,以維持正常的開支,最終構成國際產業分工下的全球經濟增長模式。

原油減產協議:減產量低於預期,智豬博弈下進退兩難

在OPEC+,產油國也分大小,也分鷹派和鴿派。國際油價下跌會使歐佩克等產油國經濟遭受沉重打擊,石油出口收入急劇減少,迫於嚴峻的經濟壓力,這些國家須在減產問題上儘快採取行動,以擺脫經濟困境。OPEC+畢竟是由主權國家所構成,19世紀英國國首相帕麥斯頓曾說過一句政治名言“A country does not have permanent friends,only permanent interests”。OPEC+之間會因各自利益的問題陷入“智豬博弈”的情景之中,所以我們常見到的情景是,減產博弈過程中的弱勢一方最優策略是“背叛”,而產油強國則是“合作”。(陳騰翰,歐佩克減產協議:歷史與現實,《國際參考研究》)

原油減產協議:減產量低於預期,智豬博弈下進退兩難

現實:受益頁岩油革-命 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油出口國

在頁岩油取得革-命性進展之後,美國逐步超過OPEC+成為影響全球原油市場最大的“變數”,2010年之後美國原油平均產量在全球原油平均產量佔比逐年上升,相比2011年在全球原油產量佔比7.54%,2019年美國原油產量佔比達到18%,美國原油產量連續六年蟬聯原油產量首位,2019年平均1787萬桶/日,只是因為美國一直沒能實現淨出口,所以一直被忽視,2019年下半年,美國還正式實現了70年來首次能源淨出口,至此美國在原油市場的重要性也開始得到關注。

2020年3月份沙特和俄羅斯之間的口水仗,引發了石油價格的劇烈波動,原油價格戰開打,3月份原油價格一度跌破20美元/桶。價格戰背後是對全球石油需求格局的再思考,絕不是簡單的“口水仗”這麼簡單。

“沙特和俄羅斯之間愈演愈烈的石油價格戰,其本質是產油國之間無法在‘供大於求’的市場形勢下形成新的國際機制。”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副教授王晉在接受人民日報海外版採訪時說,“傳統的歐佩克機制無法再發揮主要作用,歐佩克+機制也無法協調所有的產油國利益,因此各個主要產油國必然會陷入價格戰,以求壓垮競爭對手,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和利益。”

作為全球最大的原油生產國,美國並未表示出“減產”的誠意,據《華爾街日報》稱,美國內部就減產計劃分歧嚴重,許多大型石油公司反對世界原油生產大國之間的合作。據《金融時報》稱,沙特和俄羅斯表示希望美國也要加入減產協議。

再回到上文所說的“智豬博弈”,現在不光是有弱勢一方的“背叛”,還有可能需要面對最強一方的“難看吃相”。

未來:需求下滑已成定局,減產與不減產都是兩難選擇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全球經濟一直處於衰退狀態,對於油氣的需求呈現下滑趨勢,原油價格面對需求下滑的大背景,下跌也成為必然。2016和2020年出現兩次尋底過程,2020年原油價格下跌表面上看是產油國之間的價格戰,背後更多的仍是對未來市場需求預期下滑不確定性的提前反應。

新冠疫情發生後,市場普遍預期需求銳減高達2000萬桶/天,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 news報道,俄羅斯能源部副部長帕維爾?索羅金27日表示,目前每天減少的石油需求估計為1500-2000萬桶;維多能源集團4月1日發文稱,“原油需求尚未觸底,4月原油需求最多可能減少3000萬桶/日,油價需要進一步走低才能促使產油國減產與減產至多1500萬桶/天的量相比,依然存在供應過剩的情況”。

顯然週四最新達成的未來減產至多1000萬桶/桶的協議相較於高到2000萬桶/天的需求損失而言仍是偏少的。原油供大於求的格局並不會因減產協議的達成而出現得到根本解決。另外還需要思考,在“智豬博弈”選擇下各產油國之間的“信用”問題。

新冠疫情對於經濟大週期而言僅僅是“突發”事件,但也正是由於疫情的原因使得一些本應該發生在商品、股市中的行情提前發生,待“突發”因素逐漸消退市場仍會沿著經濟大週期的腳步而前行,大週期看原油價格的問題仍會受制於需求的下滑。短期看原油價格“劇烈”反彈,也僅僅是相對而言,畢竟20美元上漲100%也僅僅能夠達到40美元的水平,也就剛回到3月份下跌前的水平。

OPEC+減產與不減產,都是兩難選擇。減產,原油價格企穩甚至上升,最大的受益者並非OPEC+;不減產,原油價格低位徘徊,甚至跌破20美金,也只能有以量換價一條死循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