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琺琅收藏賞析

故宮——琺琅收藏賞析

故宮——琺琅收藏賞析

故宮——琺琅收藏賞析

故宮——琺琅收藏賞析

【掐絲琺琅獅戲球海馬紋碗】

銅胎掐絲琺琅獅戲球海馬紋碗,明中期,御用監製造,高10釐米,口徑22.2釐米,足徑9.1釐米。清宮舊藏。

碗圓形,直口微撇,斂腹,圈足。足內鍍金,足外緣陰刻楷書“景泰年制”四字款。碗的內外口沿處均飾錦紋。內壁下部飾綠色海浪,上有黃、白、紅、深藍、淺黃、墨綠色海馬各一隻。外壁以淺藍色琺琅釉為地,飾六隻不同顏色的獅子,舞紅色飄帶作戲球狀。

明中期以後,掐絲琺琅器的圖案裝飾逐漸發生了變化,主要表現在題材日趨豐富多樣化。纏枝蓮花紋雖仍是主要裝飾,但同時各種瑞獸紋樣也普遍出現在琺琅器的紋飾上。佈局風格則日漸繁縟。此件獅戲球海馬紋碗內外壁均以動物為主題紋飾,對動物的動作形態把握得比較準確,是明中期一件燒製較成功的掐絲琺琅器。其足內款識系偽款。

故宮——琺琅收藏賞析

【掐絲琺琅獅戲球紋藏草瓶】

掐絲琺琅獅戲球紋藏草瓶,明中期,高20釐米,口徑7.5釐米,足徑8.2釐米。清宮舊藏。

瓶盤口,短頸,鼓腹,肩部裝飾銅鍍金鏨花螭紋一對,圈足。通體淺藍色琺琅地,瓶腹飾掐絲獅戲球紋,填紅、黃、藍、赭、綠等色琺琅釉,空間滿布彩色祥雲紋。足內鐫楷書“大明景泰年制”六字款。此藏草瓶花紋佈局繁密,為明中期作品,口、頸及鍍金鏨花裝飾系後配。

明代中期,掐絲琺琅器的生產繼續發展,並在花紋裝飾方面產生了一定的變化,裝飾題材更為豐富,獅戲、海馬及花鳥紋等比較流行,但作品表面氣泡增加,反映出琺琅質量的下降。

故宮——琺琅收藏賞析

【掐絲琺琅八獅紋三環尊】

掐絲琺琅八獅紋三環尊,明中期,高28.7釐米,口徑21.4釐米,足距15.6釐米。

尊圓形,撇口,長頸,豐肩,肩部飾3只銅鍍金獸首銜環耳,底置3個銅鍍金辟邪形足。通體為淺藍色琺琅地,頸部和腹部共飾掐絲八獅戲球紋及雜寶紋。底中心鐫陽文楷書“景泰年制”四字款。

明代中期掐絲琺琅器的裝飾題材豐富多彩,除纏枝蓮花紋外,獅戲球、海馬、雜寶紋等也較為盛行。其掐絲線條纖細婉轉,但略顯凌亂,此尊即為一例。此尊的頸和腹原為兩個掐絲琺琅碗,後人將二者拼接成一器,並加配耳、足等,其款識也為拼器時鐫刻。

故宮——琺琅收藏賞析

故宮——琺琅收藏賞析

故宮——琺琅收藏賞析

【掐絲琺琅龍鳳紋盤】

掐絲琺琅龍鳳紋盤,明嘉靖,高5.1釐米,口徑24.2釐米,足徑16釐米。

盤圓形,撇口,圈足。通體施淺藍色琺琅釉,掐絲勾雲紋作錦地,盤內心圓形開光內一條黃龍蜿蜒騰飛,神態威猛,空間點綴彩色流雲紋。盤邊彩雲間鳳、鶴成雙展翅飛翔。盤外壁飾雲龍、鳳鶴紋,盤底鎏金,正中鐫刻填金“大明嘉靖年制”六字雙直行款。

此盤是故宮博物院於20世紀60年代從私人手中購得,因土蝕較重,盤上的琺琅釉色和鍍金表面多已失去光澤。從盤底鍍金的鏽蝕斑駁狀況看,此器顯然是出土之物,但出土地點和時間不詳。此盤儘管鏽蝕較重,但紅、黃、綠、白、藍等琺琅釉色仍不失純正豔麗之美,尤其是鍍金,仍有個別地方可見光澤閃爍。盤通體掐絲較工整流暢,填釉準確,儘管琺琅釉已失去溫潤的光澤,但此盤是國內唯一一件有明確嘉靖款的金屬琺琅標準器,因此彌足珍貴。

故宮——琺琅收藏賞析

故宮——琺琅收藏賞析

【掐絲琺琅三獅戲球紋鼎式爐】

掐絲琺琅三獅戲球紋鼎式爐,明晚期,通高21.3釐米,口徑14.2釐米。

爐為圓形,深腹,雙衝耳,三足,造型仿自商周青銅器中的鼎式。口沿與雙耳作銅鎏金裝飾,上面分別陰刻卷草紋和勾蓮紋。通體以藍色釉為地,以紅、黃、墨綠、寶藍、白、赭等色釉為紋。腹部一週環飾三獅戲球紋,三獅騰挪跳躍,追逐火球,喜氣生動,富有吉祥色彩。圓底飾碩大的勾蓮花三朵。紫檀木嵌玉鈕蓋為清代後配。

統觀掐絲琺琅工藝品,從明至清,獅戲球紋的裝飾寥寥可數,勾蓮紋則是一以貫之的主要裝飾花紋。原因之一,蓮花為中國廣泛流行和使用的紋樣,與佛教又有不解之緣,因此廣受喜愛。原因之二,纏枝的枝蔓可根據設計的需要作任意的延展和彎曲,使掐絲可佈滿器身,從而起到固定釉料的作用,這是掐絲琺琅製作工藝上的需求。而人物、動物圖案不易製作,再加上釉料有流動性,串色現象不可避免,難於掌控,易走板變樣,因此凡人物、動物等的裝飾圖案,其製作水平的高底主要體現在紋飾的準確性。該爐的精彩之處就在於獅紋的清晰與生動,因此是一件難得的工藝珍品。

故宮——琺琅收藏賞析

【掐絲琺琅鴛鴦式香薰】

掐絲琺琅鴛鴦式香薰,明晚期,高20釐米,長17.3釐米。清宮舊藏。

香薰鴛鴦式,昂首,直立,口微張,一掌踏在一片掐絲琺琅荷葉之上,作單腿站立狀,背開一洞,上置鏤空古錢式蓋,用以放置香料和散香。分別用紅、藍、綠、黃、白等顏色的琺琅釉裝飾鴛鴦的羽毛紋。

自萬曆年間(1573—1619年)始,仿動物、植物等“仿生”造型的掐絲琺琅器開始盛行,如甪端香薰、鵝形匙、獅式香薰、菱花式爐、梅花式缸等。此香薰即為一件仿生造型掐絲琺琅器的代表性作品。

故宮——琺琅收藏賞析

【掐絲琺琅福壽康寧字圓盒】

掐絲琺琅福壽康寧字圓盒,明晚期,通高10釐米,口徑16釐米,足徑11.4釐米。清宮舊藏。

盒圓形,蓋面微隆,圈足。蓋面圓形開光,以白色琺琅釉並掐絲鍍金勾雲紋為地,上有掐絲填紅色琺琅釉“福”、“壽”、“康”、“寧”四字,周圍點綴彩色雜寶紋。盒蓋及盒體外壁均以淺藍色琺琅作地,飾各種掐絲折枝花卉紋。

明代晚期掐絲琺琅器的裝飾題材更為廣泛,靈芝仙鶴、松竹梅、荷鷺魚藻等紋飾一時成為時尚。此外還盛行將文字與圖案相結合,組成吉祥圖案,此福壽康寧圓盒的裝飾紋樣即為此類圖案之典型。

故宮——琺琅收藏賞析

故宮——琺琅收藏賞析

【掐絲琺琅八寶紋長方燻爐】

掐絲琺琅八寶紋長方燻爐,明萬曆,御用監製造,通耳高9.1釐米,蓋面26.8×14.4釐米,底面25.5×13.2釐米。清宮舊藏。

燻爐呈長方形,朝冠式雙耳,垂雲式四足。四壁以灰白色琺琅釉為地,飾掐絲彩釉八寶勾蓮紋,蓋面無釉,作銅鎏金鏤空紋飾,邊框為一週“卐”字紋,邊框內飾繡球紋。底部施琺琅釉彩花,中心掐絲填白釉如意雲頭紋,長方框內掐絲填紅釉楷書“大明萬曆年造”六字款。

此器胎體較薄,成型規矩,釉面比較平滑,砂眼較小。這些特徵表現出萬曆時期琺琅燒造工藝的進步與發展。

明萬曆時期,掐絲琺琅器的風格特點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主要表現在琺琅色彩的運用和色調搭配上。這一時期除繼續以藍色琺琅作地色外,新出現了白、綠、赭色地,或在一件器物上同時使用兩三種顏色的琺琅作地。琺琅色彩偏淡,且較盛行暖色或中間色。圖案花紋普遍採用雙線掐絲技法完成,其題材內容也較豐富多彩。由於當時的宗教氛圍,八寶紋、卐字紋等吉祥紋飾充斥在琺琅器的裝飾中,此燻爐即是一例。

故宮——琺琅收藏賞析

故宮——琺琅收藏賞析

故宮——琺琅收藏賞析

【掐絲琺琅花卉紋菊瓣式燭臺】

掐絲琺琅花卉紋菊瓣式燭臺,明萬曆,御用監製造,高9.6釐米,盤徑18釐米,足徑13.3釐米。清宮舊藏。

燭臺銅胎鎏金,圓盤形,菊瓣式邊,盤心置一寶瓶式鎏金長阡。盤內壁掐絲琺琅天藍地上壓纏枝菊花紋。盤外壁及底藍地上飾多色釉勾雲紋,盤底中心綠地長方框內硃紅楷書“大明萬曆年造”六字款。

此燭臺為照明用具,共用了紅、紫、寶藍、天藍、海藍、白、黃、綠、墨綠、藕荷等十餘色釉料,鮮豔明麗,是明萬曆年間掐絲琺琅的標準器皿之一。

故宮——琺琅收藏賞析

故宮——琺琅收藏賞析

故宮——琺琅收藏賞析

【掐絲琺琅纏枝蓮紋盤】

掐絲琺琅纏枝蓮紋盤,明萬曆,高2.9釐米,口徑23.3釐米,底徑16.2釐米。

盤折邊口,平底。內外飾彩色花卉紋。盤內心施淡粉白色琺琅釉,其上滿布纏枝山茶花紋,內壁及折邊施天藍色釉,上飾花卉紋。盤外壁天藍色釉地上掐絲如意雲頭紋,盤底飾纏枝蓮紋,正中以如意雲頭紋圍成長方形邊框,內嵌銅鍍金片,其上鐫楷書“大明景泰年制”六字雙行款。

此器紋飾縝密,掐絲纖細。在如意雲頭紋框欄內刻款為明萬曆時期掐絲琺琅器的明顯特徵,此器原款被挖,原款應是綠地掐絲填紅釉雙勾“大明萬曆年造”款,景泰款系後人改刻。

故宮——琺琅收藏賞析

【掐絲琺琅梔子花紋蠟臺】

掐絲琺琅梔子花紋蠟臺,明萬曆,御用監製造,通高9.6釐米,盤口徑18釐米,盤底徑13.3釐米。清宮舊藏。

蠟臺圓盤式,折邊,底承3個銅鍍金垂雲足。盤中央為一銅鍍金寶瓶,瓶上出蠟扦。盤內為淺藍色琺琅地,裝飾紅、黃、綠等色折枝花卉紋,折邊以綠色琺琅為地,飾掐絲填紅、黃、白色琺琅折枝梔子花紋。外底中心陰刻豎行楷書“大明萬曆年制”六字款。

明萬曆年間掐絲琺琅器的顏色和品種日漸豐富,並在色彩搭配上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盛行以暖色或中間色作地色,或在一件作品上同時使用二種或二種以上的顏色作地色,這件蠟臺即為其中代表作品之一。

故宮——琺琅收藏賞析

故宮——琺琅收藏賞析

【掐絲琺琅雙龍戲珠紋花口盤】

掐絲琺琅雙龍戲珠紋花口盤,明萬曆,御用監製造,高8釐米,口徑51.8釐米,足徑31.8釐米。清宮舊藏。

盤圓形,直壁,菊花瓣式折邊,平底,矮圈足。內底飾掐絲填紅、黃色琺琅龍紋兩條,作二龍戲珠狀,周圍點綴如意式雲紋和勾雲紋。內壁飾掐絲八寶紋。外底中心以掐絲如意式雲頭紋組成長方框,框內貼鍍金銅板,鐫“大明景泰年制”六字款。

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掐絲琺琅工藝得到逐步的恢復和發展。此器的款識周圍飾以掐絲填紅、黃、白、綠色琺琅如意雲頭紋框欄的裝飾方法為明萬曆年間掐絲琺琅器所習用的一種款識形式。其“大明景泰年制”款系後世改款,是將原“大明萬曆年造”款挖去,然後焊接鍍金銅板,再鐫刻景泰年制款識。

故宮——琺琅收藏賞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