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疏遠?“嚴格教育”並非“嚴厲教育”,家長應把控好尺度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不僅要擔負起照顧孩子的衣食起居和學習以及生活,家長也要為孩子以後的成長負起應盡的責任。

俗話說:子不教,父之過。很多人認為孩子犯錯,其實就是家長對孩子疏於嚴加管教,也是家長犯錯誤的一種表現,因此會把孩子的過錯也歸咎於的家長身上。

正在上小學的明明因為多次和同學打架並且把同學的書扔到垃圾桶裡,明明的父母也經常被老師請到辦公室裡。

親子關係疏遠?“嚴格教育”並非“嚴厲教育”,家長應把控好尺度

對此,明明的媽媽也曾多次教育過明明這樣做是不對的,明明的爸爸是個暴脾氣,遇到這樣的事情,每次都對明明進行嚴厲的打罵。其實明明的爸爸也知道這樣做是恨鐵不成鋼的一種表現。父母的嚴格教育也都是為了孩子好。

一、嚴格教育並非嚴厲教育

1、父母的不作為其實是對孩子的一種放縱

著名的央視主持人董卿曾經對於家庭教育說出了自己的看法。很多人認為性格就是命運,性格大部分是遺傳於父母,但是後天的影響也非常重要,尤其是孩子的家庭教育的影響,對於孩子的性格以及今後的發展方向至關重要。

很多人都羨慕董卿的高情商和高智商,但是她告訴我們,自己的高情商,高智商很大部分都源於父親的“逼迫”。

自己小時候也並不是特別的喜歡讀書,看書,寫讀後感,但是自己的父親對自己要求特別嚴格,會給孩子規定看多長時間的書,並且父親也要抽查自己看書的進度以及看書的感悟。

親子關係疏遠?“嚴格教育”並非“嚴厲教育”,家長應把控好尺度

曾經有一段時間自己也曾因為父母的高標準嚴要求而一度產生厭學情緒,可是現在的成就以及讀書帶給自己的快樂和幸福感都要感謝自己的父母。

其實父母的高標準,嚴要求,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催化劑,可以激發孩子的鬥志,鼓勵孩子奮發向上,銳意進取。

2、嚴格教育不等同於嚴厲教育

嚴格教育意味著父母對於孩子有著高標準,嚴要求,高期待,父母有自己的原則和價值觀,有基礎的正確的是非標準,對待孩子嚴格是為了讓孩子能夠取得更大的進步,而不是一味地逼迫孩子去達到自己的理想的目標。

嚴厲教育是指孩子不能達到家長所期望的目標,就會出現情緒失控,憤怒,打罵孩子的行為。孩子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成長,內心肯定非常痛苦和迷茫。

親子關係疏遠?“嚴格教育”並非“嚴厲教育”,家長應把控好尺度

當孩子沒有達到家長的預期期望,嚴格的父母會反思自己的行為以及教育方式,就會尋找方法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共同進步,共同成長。而嚴厲的父母會把失敗的結果歸究於孩子,重點在於懲罰孩子而不是解決問題。

二、沒有尺度的嚴格教育容易產生負面影響

1、親子關係出現裂痕

電視劇《小歡喜》當中,宋倩對於孩子進行嚴格的教育,不僅對於自己女兒的生活作息時間有著精細的計劃,而且對於孩子的學習也是絲毫不放鬆,導致孩子沒有休息的時間。

親子關係疏遠?“嚴格教育”並非“嚴厲教育”,家長應把控好尺度

每次當自己的孩子希望平心靜氣的和母親進行溝通時,媽媽總是有無數的理由去反駁孩子,經過很多次女兒與母親的這種無形的鬥爭,導致親子關係出現裂痕,母女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多。凡事過猶不及,沒有尺度的嚴格教育,不僅會讓孩子心理負擔增加,而且也不利於家庭關係和諧。

2、可能導致孩子走向極端

之前看過這樣一個電影,有一個美國夫婦領養了一個孩子,本來這個孩子天性活潑好動,喜歡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但是這對美國夫婦卻認為孩子天性散漫,不求上進,這樣有可能導致孩子游手好閒,不務正事。

親子關係疏遠?“嚴格教育”並非“嚴厲教育”,家長應把控好尺度

於是對孩子的方方面面都進行了嚴厲的管控,結果不僅扼殺了孩子喜歡探索,喜歡冒險的天性,而且也讓孩子失去了很多的興趣愛好,把孩子變成了一個提線木偶。

最終孩子因為迫切希望脫離父母的管束而出現精神失常,進而走向極端的現象。沒有尺度的嚴格教育,很有可能導致孩子出現負面情緒,做出一些不好的事情。

三、嚴格教育要適度

1、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對孩子實行嚴格的教育,也要分清楚事情的輕重緩急。家長應該平心靜氣地對孩子進行教育,在教育的過程中也要努力和孩子進行溝通,理解孩子的感受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多體諒孩子。

親子關係疏遠?“嚴格教育”並非“嚴厲教育”,家長應把控好尺度

​2、講道理無用時再對孩子進行批評

有很多時候孩子做錯了事情其實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家長在這個時候不妨給孩子一個臺階下,和孩子講道理,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

如果講道理對孩子並沒有產生什麼積極的影響,這個時候就可以對孩子進行批評,糾正孩子的過錯,讓孩子明白,沒有人會縱容他的錯誤,他必須要為自己的錯誤買單。

​總結

家長應該掌握好嚴格教育的尺度,拉近與孩子的關係,鼓勵和幫助孩子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靈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