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告訴你的孩子:比金錢更有價值的,是你成功的品格

閱讀前請點擊“關注”,每天獲取育兒乾貨,陪寶寶成長哦!

文|老涵的爸B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

7歲的女孩藍藍,看見同桌芊芊的鉛筆特別漂亮,本地商店從來沒見賣過這種造型的鉛筆,筆桿上畫著很美的雲彩,還有造型獨特的筆帽。

她就對芊芊說:“我能玩玩嗎?”

芊芊說:“那你就玩玩吧。”

結果藍藍拿過去反覆地看,越看越愛不釋手,下課後就找了機會,悄悄地把鉛筆裝進了自己的書包,帶回了家。

媽媽看到了,一問就明白了,女兒這是“偷”東西。但她沒有急著給女兒定論,而是跟她說:“你拿了同桌這麼重要的東西,她回到家肯定傷心死了,也許作業都寫不好,你怎麼忍心讓自己的同桌這麼難過嗎?”藍藍這時也慌了:“媽媽,那我該怎麼辦呀?”媽媽給她出主意“去,打個電話告訴她吧,就說你不小心把她的鉛筆帶回來了,明天早晨就還給她,讓她不要著急,順便還要向她道歉。”

這個故事並沒有完,真正值得我們家長讓孩子學習的,是芊芊。芊芊接到電話後,媽媽問她:“是不是那個小女孩偷了你的鉛筆?”芊芊很正經地糾正媽媽的說法:“不要這麼說藍藍,她很喜歡那枝鉛筆,我特意借給她用一天的。”

這是很普通的一句話,但卻反映了一種大品格,因為芊芊避免了藍藍給大人留下“小偷”的印象,這是一種寬容的高尚品質。

孩子對於自己喜歡的東西,如玩具、學習用品等,都會表現出強烈的佔有慾。這是人的天性,比如這兩個小女孩的表現一樣,但在具體的處理方式上,卻很能說明家長的教育效果。藍藍在媽媽的勸說下,能馬上意識到錯誤,戰勝內心的佔有慾望;芊芊則很好地維護自己與藍藍的友情,替她消除“名譽危機”。

不要讓一件小東西削弱了孩子未來成功的大品格!

人們常說:通過小事見真章。高貴的品格總是體現在很小的事物裡面,這個道理往往被家長忽視。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什麼,家長覺得他們要的都是很小的東西,給他們也無所謂,斤斤計較反倒讓孩子不爽,不如圖個耳邊清淨。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小毛病越積越多,最後變成大毛病。等你豁然驚醒,孩子已經被你慣得不成樣子了。

根據常青藤教育,家長應該讓孩子知道:他自己想要的東西,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得到。

就像零用錢,他需要付出勞動,或幫媽媽洗碗,或幫爸爸擦拭電腦、拖地板,搬動書籍。和以家務換生活費同理,這個方法,主要是教育孩子怎麼通過努力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鍛鍊孩子控制自己對慾望的渴望,不會發展到為了得到某件東西而不擇手段的地步。

世界上有比物質的佔有更重要的東西,孩子其實也知道的,就看家長能否發現並培養她們的這種品格。

在日常生活的教育中,家長要告訴孩子:

  • 未經同意,不可拿別人的東西。
  • 想要的東西,要自己努力去爭取,不可不勞而獲。
  • 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要傷害別人。
  • 認識到了錯誤,要馬上改正,不能得過且過。
請告訴你的孩子:比金錢更有價值的,是你成功的品格

比金錢物質更有價值的,是孩子成功的品格

一個國家是否繁榮,不在於殷實的國庫,堅固的城堡,也不在於華麗的公共設施,而在於它的公民是否有很高的文明素養,即人們是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及他們的品格是否高尚。這才是真正的關鍵所在,真正力量的源泉。”

品格才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所以常青藤教育主張孩子誠實、忠孝、勤勞、善行,也許他長大後不能成為富人或偉人,但擁有這些高尚品格的人,必將成為最優秀的人。

那麼家長在孩子的成功過程中,應該從哪些方面培養孩子的成功品格呢?

道德的黃金我律: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的這句話無論是治國理政,回際關係,還是待人處事,人際關係,都是一項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黃金戒律,也是常青藤教育在世界範圍內對一個人品格的最高期待!

怎麼讓孩子理解這句話呢?

從最簡單的角度說,就是家長先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然後也讓孩子從大人的角度看問題。這個黃金戒律是家長和孩子同時都要學會並遵守的。按孔子的說法,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自己想擁有什麼,也幫著別人去擁有,自己想實現什麼,也幫著別人去實現。在滿足自己欲求的時候,總要想著使別人也能滿足這樣的欲求,當然,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也不要強迫別人去做。

我曾給家長講過一個例子:一位媽媽年輕的時候特別想當鋼琴家,但她天賦不好,又不刻苦,考了幾次都沒能進入音樂學院。這個夢想是如此之強,以至於她結婚生女後,又把它轉嫁到了女兒的身上。從女兒五歲起,就逼著孩子練琴,不管她樂意與否,天賦如何,就是要讓她考上音樂學院,一圓當媽的昔日夢想。最後女兒實在忍受不住,在十六歲那年離家出走了,還要跟媽媽斷絕關係。你看,做父母的如果“己之所欲,必施於人”,結果是多麼可怕!

正因此,常青藤的品格教育要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開始,讓孩子從小就理解將心比心的概念,既然不想被傷害,也就不要去傷害別人,這比教他掙錢的本事重要得多。

一個人如果有高尚的道德,成功的品格,他做什麼都會事半功倍,走到哪裡都會受人歡迎!

在幼兒園裡,孩子每天都要面對處理與小夥伴之間的種種關係,比如當別的孩子推搡了他,他應該怎麼辦?有的家長聽到這種事就火大:“當然是爬起來,把那傢伙推翻在地!”是的,這很解氣,但那孩子也爬起來,過來把你的寶寶再次推倒,你又怎麼辦?問題會越來越嚴重,說不定兩個孩子都會受傷。

這時,老師就會啟發孩子:“小剛把你推倒了,你摔痛了屁股,心裡也不高興。老師肯定會批評他的,不過,既然你不喜歡被別人欺負,為什麼又要反過來去推倒別人呢?對方摔倒了也會很痛的呀!”

當孩子和小夥伴都想要一個玩具,大打出手的時候怎麼辦?

就像互相把對方推倒一樣,這時,就是家長和老師介入教育,讓他們理解“已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的最好時機。比如他們要搶的是一個布娃娃,大人在告訴他們不能動手打架之後,還要為他們制定一個符合黃金戒律的規則,讓他們有先來後到的觀念,還要學會分享與互利。這個至高無上的品格,在孩子三四歲時就應該向他們灌輸,深深地植入他們的潛意識。

請告訴你的孩子:比金錢更有價值的,是你成功的品格

5·12地震,你捐了多少

摩爾教授曾經說過,看一個人是否合格,就看他有沒有公益心。愛是一切美德的種子,孩子進入社會之前要學習的第一個品格,就是去“愛人”。

在一次晚飯後的散步中,琳琳因為一隻受傷趴在路邊的小狗,難過得一夜沒睡,第二天就主動提出要收養這隻小狗,還用小箱子為它做了一個可愛的小家。

他們全家都很高興,因為那是第一次,他們看到琳琳主動表露自己的愛心,而不是像以前那樣深深地藏在心裡。一個人如何對待別人的災難,最能體現他的品德。大愛無疆,帶著這個心態走出校門的人,是前途無量的。

也就是說,家長需要通過公益事業培養孩子的品德經營能力,用實際行動去建立自己的社會責任感

美國人特別注意孩子在這方面的表現,即便是身在小區內,也要求孩子積極投身於公益事業,讓他感受到自己是一個負有責任的小公民。像一些公益募捐,美國的孩子都會積極參加,幾個小孩捧著一個大大的紙箱,上面寫著簡單的幾行文字:為某地某事急需用錢的兒童募捐。往大街上一站,不需吆喝,行人從身邊經過時,自動停下來把零錢塞進去。

一個社會要做到這點,是需要強大的公益文化作為基礎的,美國是個高度富裕的社會,也是公益教育做得最到位的,兜裡的零錢,如果別人確實需要,毫不猶豫就會掏出來。重要的是,不會像中國人那樣懷疑街上的募捐行為是不是騙局。人們既有公益心,又講究誠信。在我們中國社會,路人看到孩子在馬路上擺一個募捐箱,第一個念頭往往就是:這幾個小孩是不是被人拐賣了,在這裡職業騙錢?

童童有一次在馬路上拾了10美元,他高興地拿回家,想讓爸爸為他買一隻電子玩具槍,卻遭到了摩爾教授嚴厲的批評。不過,摩爾沒有要求童童馬上把錢放回去或交給警察,而是允許他自己保管,並告訴他,再撿到錢都可以存起來,但攢到一定的數額後要把它們捐出去。到了年底,童童就把10美元捐給了一次保護低視力兒童的募捐活動。從這以後,他就養成了非常好的習慣:路上看到別人掉的錢包或小物件,就把它們放在原地醒目的地方固定好,等失主回來自己找。這種處理別人失物的方式在美國非常普遍,他已經完全融入了美國的公益文化。

我問許多中國父母,5·12大地震的時候,你的孩子有沒有為災區募捐?

讓人感動的是,大多數孩子表現得極為積極,他們不僅捐出了自己全部的壓歲錢和零花錢,有的孩子還把玩具都封裝在一個箱子裡,拜託自己的爸爸媽媽把它們安全地送到災區。

有個叫娟娟的小女孩正在讀幼兒園。老師號召他們為災區捐款獻愛心,許多小朋友都把自己的壓歲錢捐了出去。媽媽就問她:“你準備給那些受災的小朋友捐些什麼呢?”娟娟想了好大一會兒,說:“小朋友們很可憐,我決定把買芭比娃娃的錢都拿出來。”

原來,老師在幼兒園向小朋友播放了災區的一些鏡頭,那些失去家園和父母的孩子可憐的樣子,讓娟娟直抹眼淚。雖然她為了漂亮的芭比娃娃,已經攢了很長時間的零花錢和壓歲錢,但仍然決定把它們拿出來獻愛心。因為在她幼小的心靈裡已經認識到,比起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自己是多麼的幸福!第二天,在爸爸媽媽的陪同下,娟娟來到幼兒園的募捐箱前,一臉莊重地把所有的錢都倒了進去。

這表明在新的時代裡,我們的孩子已經變得越來越有責任感。但由於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許多人都有小小的自我中心主義,不懂得如何去愛別人。所以,從小就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愛心,讓愛在他們的心團紮根,就顯得十分必要。

不過,愛心可不是靠強制、勸說等手段培養出來的,而是需要潛移默化的影響。下面,我們就提供一些相關的方法,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性格喜好,進行長期的引導教育。

首先,要讓孩子建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公德心,家長自己要有愛心。就像在5·12地震中,父母如果都不捐錢,孩子即便愛心影漲,也會受到很大的打擊,從而懷疑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確。在家庭教育中,榜樣作用從來都是非常強大、無處不在的,家長要注意。

其次,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做起,比如引導他愛護動物、善待植讓他養小寵物,種一些植物花卉,體驗這種付出的感覺。同時,和孩子一起多參加公益活動,養成貢獻於社會的責任感。

愛心總是在愛的氛圍內長成的,父母要把家庭設計成一個充滿愛心的小環境。在大人的帶動下,孩子就能形成一個關愛他人的好習慣了。

請告訴你的孩子:比金錢更有價值的,是你成功的品格

教育孩子不要把不滿歸於社會的不公

這裡討論的不是社會制度,而是教會孩子如何面對困境,讓他在感激和責任中長大,不會總把自己遇到的挫折歸咎於社會的不公。對家長來說,如果很小就對孩子灌輸社會不公的概念,他們就會養成受害者的心理,認為自己遇到的任何不順都不是自己的原因,習慣給自己找理由。漸漸地,這就成為一種具有傳承性的文化觀念,他這一生失敗了還會把這個理由通過家教傳遞給自己的孩子,繼續在這種怨天尤人的環境中,一代代地失敗下去。

美國紐約州舉辦的一次中文比賽,兩個美國當地孩子雖然表現得很好,但卻沒有得到任何獎項。他們難過極了,這是一次極大的挫折,因為他們為此準備了兩年的時間,刻苦地學習中文,還背誦唐詩。對出生在英語世界的孩子來說,這是一件很困難的需要很強的毅力才能堅持下來的學習。

所以,當結果宣佈的時候,兩個孩子很難接受,一邊流眼淚,一邊抱怨裁判,認為是裁判的標準不公正,導致他們得到的評分極低。其中一個孩子說:“爸爸,我感覺自己的中文已經棒極了,剛才的作文也很有感情,用詞也沒有錯誤…”這時的爸爸,耐心地聽完自己孩子的抱怨,對他說:“孩子你做得很好,這沒錯。但是,你還記得我經常跟你說的那一句話嗎?抱最好的希望,做最壞的打算。對,就是這句話,為什麼只能贏,不能輸呢?畢竟勝利者只有一個人呀!”

這位美國家長就很注意,避免孩子的內心產生不公平的心理意識,因為這不但於事無補,還會葬送孩子對此類比賽的信心。就像我們如果讓孩子對社會產生不公正的心理,他也會喪失對社會的信心一樣。

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家長應該為他們擦乾淚水,讓淚水變成笑容,變成動力!而不是打擊他們的信心,甚至把他們拉入絕望的深淵。後者我是見過的,在上海市的一次少兒音樂比賽上,女兒沒有通過預賽,一臉失望地看著母親,希望能從她那裡得到答案,結果母親對女兒說:“誰讓我們沒有後臺呢,走吧走吧!你這輩子別想當音樂家了!”女兒天真而好奇地接著問:“媽媽,後臺是什麼?”

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問題。一個不到十歲的小女孩,家長如果給她灌輸這樣的觀念,對她的一生將會是多麼巨大的影響?!

她能否承受?

對未來這麼美好的生活,寬闊的人生,她是否還會充滿憧憬?

很難想象一個內心充滿不公的孩子,還會有多少奮鬥的動力。一個健康的心態對孩子來說是最重要的,不要讓他在人生的起跑線上就確立社會不公的價值觀,這對他沒有任何好處。

中國傳統教育的觀念裡面,總是隱藏著一種窮人會永遠窮下去的“窮人文化”,正是基於弱者對社會不公的自我定位。常青藤教育孩子的原則正好相反:不管自己的生活多麼糟糕,家長都要讓孩子學會感激,學會珍惜,想到自己對他人的責任。只有這樣,孩子才會以一個正常健康的心態參與社會競爭,才能夠變得更優秀,從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脫穎而出!

再小的謊言也不要輕易放過

孩子很小的一句謊話,可以看做只是單純地騙過父母矇混過關,或者是天性使然隨口而出,沒有惡意,但這種習慣如果被縱容,融入到他的性格和價值觀,長大後就會撒下彌天的謊,很可能會毀了他的一生。

“誠實,應該成為美國的第一性格。”這句話源於美國《獨立宜言》的起草者,也是第三位總統托馬斯·傑斐遜的一句話。從第一批歐洲移民乘坐“五月花”號帆船來到北美大陸至今,契約精神、宗教情操以及由此而產生的誠實和信用已深入到美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包括他們的教育理念,那就是決不允許孩子的說謊行為。

一箇中國的專欄作家,記錄下了她在美國感受到的人們普通到極致的誠實。她帶著孩子去買冰激凌和熱狗,兩樣食品一共是3.11美元。因為錢太少,她懶得刷卡,就掏出現金有零有整地放到櫃檯上,帶著孩子走開了。但是服務員大聲地喊她回去,原來她錯把一張10美元的鈔票當成1美元給了她。

在中國,這多半會裝進售貨員的私人腰包。但在美國,即便是多出1美分,哪怕你不知道也不關心,售貨員也會及時地送還到你的面前。因為美國人知道,即使最小的不誠實,也會葬送個人在美國社會的信用形象,這與他們從小經歷的教育是有關的。常青藤教育從小就會告訴他們,一個最小的謊言,也會讓人的品格降到分文不值。

常青藤教育的“誠實”原則:培養孩子誠實的品格。遠比讓他們學會淵博的知識更為重要。

請告訴你的孩子:比金錢更有價值的,是你成功的品格

我去摩爾教授家裡做客,喝著咖啡,聊著來美國之後的種種見聞。童童和琳琳在一旁玩著五子棋,一種很傳統的中國遊戲。當我說到希望去紐約州立大學,拜訪一位很著名的漢學家,希望摩爾教授代為引薦時,童童聽到了,轉過臉來,很認真地對我說:“是威斯·羅爾遜老先竺嗎?我和媽媽上週剛剛去他家做過客,他的太太蒸的四川風味的米糕特別好吃,你去了一定不要忘了嘗一嘗!”

多可愛的孩子,還不忘了提醒我去品嚐祖國的美味。但童童話音剛落,摩爾教授就更正他:“童童,不是半年前去的嗎?昨天你還說是半年前,今天為什麼說謊?還有,威斯先生的太太蒸的米糕難吃極了,這是你一直在抱怨的,為什麼今天又變成了一種好吃的食物呢?”我這才驚訝地張大了嘴巴,原來這麼小的孩子說起謊來,可以如此坦然自若,好像真的一樣。不過,童童應該是無心之過,隨意的一種謊言或是玩笑,也許他是想讓我去嚐嚐那種難吃的米糕,然後等著我回來向他“訴苦”。孩子總是有頑劣天性的。但即便這樣的最小等級的、可以忽略不計的謊言,摩爾教授也毫不猶豫地當面戳穿。儘管沒有批評他,只是更正,卻體現了美國人對“說謊”行為的高度警惕。

回國之後,我把這件事告訴了一位從事幼教的朋友,他一聲嘆息的確,面對孩子同樣的行為,國內許多家長採取的是相反的辦法,不是及時糾正,而是縱容甚至是讚許。有的孩子隨口就說一句謊言,家長覺得這是“抖機靈”,是聰明的體現,將來不會吃虧。結果,在這兩種教育理念下成長起來的兩國的孩子,長大後就顯示出了截然不同的兩種價值理念。美國人誠實得甚至有些“呆板”,但卻構成了一個世界上最誠信的社會群體,許多中國人則善於耍小聰明,投機鑽營,卻始終形不成合力。

孩子很小的一句謊話,可以看做只是單純地騙過父母矇混過關,或者是天性使然隨口而出,沒有惡意,但這種習慣如果被縱容,融人到他的性格和價值觀之中,長大後就會撒下彌天大謊,很可能會毀了他的一生。

從這點來說,說謊是非常危險的,哪怕再不經意的一句。我建議家長,當發現孩子說謊的時候,一定要及時中止談話,並且給予他們必要的“懲罰”。這個懲罰,應該視孩子說謊程度的大小和用意而定,至少要糾正他的這種行為,告訴他說謊是多麼的不應該,使他始終在一個誠實的環境中成長。

讓孩子目標感強的玩鬧

有句話說:“一心向著自己的目標前進的人,整個世界都給他讓路。”讓孩子帶著目標感上路,無論做什麼,他都能夠堅持下去。

很多家長都不會研究“應該讓孩子怎麼玩才不會浪費時間”這樣的話題,因為他們覺得讓孩子玩本身就是為了浪費時間的。比如玩累了就去睡覺,玩厭了就回來學習寫作業,玩煩了就會去練琴。家長總是“不懷好意”地抱著這樣的目的,讓孩子沒有目標地去玩鬧。

現在我告訴他們:玩也要有目標,只有帶著目標地去遊戲,去玩才不會浪費時間,做到“在玩兒中學,在學中玩兒”的常青藤原則。

家長應該問問自己:

我的孩子喜歡玩嗎?

我的孩子都是如何玩的?

我的孩子能夠有效管理好自己的時間嗎?

培養孩子的目標感,哪怕是在玩的時候,是為了讓他可以做到在目標的指引下開始自己的人生,充分利用自己每一分鐘的時間。

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曾在1979—1989年間對畢業生做了一個長達10年的追蹤調查。最後他們發現,制定了目標但沒有寫下來的人,10年後掙的錢是那些沒有目標的畢業生的兩倍。那些目標明確並且把它寫下來的畢業生,掙到的錢則是十倍還要多。因為有目標,十年來,他們能夠始終向著一個方向努力,成了社會各個行業的領袖和精英人物。

這就是目標的力量,也是可以幫助一個人成功的基本品格之一。對國家來說也是如此。美國人大概是這個星球上最擅長制定目標的國家,政府下面有大大小小、數不勝數的策略諮詢機構,每天會拿出幾千份的有關於未來計劃或事態的應對策略,供美國政府選擇。在目標與計劃中前進,可以說是美國的發展特色。另一個重視目標與計劃的國家是日本,日本人的嚴謹和計劃性全球聞名,乃至於細緻到一件小事都要有嚴格的規劃。

請告訴你的孩子:比金錢更有價值的,是你成功的品格

孩子的目標是什麼?

作為家長來說,是否真正考慮過這個問題呢?

即便是做遊戲,他們也能夠從中有所收穫的,但是家長卻往往置之不理,任憑他們在沒有目的的玩鬧中把時間白白浪費掉。比如:孩子操控玩具汽車的時候,家長可以順便告訴他一些汽車知識,啟發他對於汽車的興趣;甚至他在上網打遊戲的時候,都可以引導他利用一些遊戲建立團隊配合意識,比如cs、足球經理等等,都是培養孩子的大好機會。如果家長以為可以讓他自己去隨便玩,那麼孩子的潛能會有很大一部分無法在家庭教育中開發出來!

有句話說:“一心向著自己的目標前進的人,整個世界都給他讓路。”讓孩子帶著目標感上路,無論做什麼,他都能夠堅持下去。不管是玩,還是人生前途,都更容易取得成功。

推遲慾望的滿足——把好吃的留到最後

去黃山旅遊的機會,無疑是一種“最大欲望的滿足”,在實現這個目標之前,他的女兒需要做到的是將20條成語地記下來。

羅森太太從超市給傑克買了很多雙層夾心餅乾,這是可口的食物,但在吃的時候,羅森太太注意觀察兒子的步驟。她發現傑克總是先把每個餅乾的夾心取出來放在一邊,將上下兩層的餅乾吃下肚,最後再很不合得地把味美的蛋糕夾心吃掉。

“真是一個有趣的現象。”羅森對我說,“我不知道其他父母是怎麼想的,當時我意識到,這是個好習慣,因為他懂得要把最好的留到最後,而且通過設定先後的方式,把所有的餅乾都吃掉了。試想一下,如果他先吃了最甜美的夾心,也許就不再對那兩片餅乾感興趣,這樣吸收的營養就少了很多。”

通過推遲慾望的滿足,在吃東西的時候把最好吃的部分留到最後的行為,是在孩子身上經常出現的現象。根據常青藤教育的原則,這意味著孩子擁有了節制慾望來完成目標的意識,是初步的規劃能力的體現。長遠打算、合理規劃以及節制享樂的好習慣,是比金錢更有價值的東西,也被稱為“成功的品格”。通俗地說,就是可以控制自己,推遲慾望的滿足。

我把這個經驗在討論班上告訴了中國的父母們,他們普遍知道寶寶的這種進食習慣,但卻總以為是一種好玩的本能,因為即便是成年人,有時也還是喜歡那樣做。只有一位家長對我說,他在女兒4歲的時候,就注意對她進行計劃意識的朋友,讓她開始試著為自己的成長制定規劃,比如“這個月要背誦20條成語,下個月才能獲得去黃山旅遊的機會”。

我想說,這是一位聰明的家長,去黃山旅遊的機會,無疑是一種“最大欲望的滿足”,在實現這個目標之前,他的女兒需要做到的是將20條成語熟練地記下來。然後當女兒上了小學之後,就開始以這種方式來制定更大一些的目標,始終讓自己的成長保持足夠的動力,因為總是有一個較大的滿足感,在這份計劃的終點等著她。

除此之外,家長在運用這一原則的過程中,要讓孩子知道:

要想滿足自己的需要,就必須付出勞動。

有目的的勞動,必須制定周密而有效的計劃。

對慾望的節制,是為了讓自己明白,不是自己期望什麼就可以馬上得到什麼,從而養成理性與平和的思維。一個懂得長遠規劃並具備忍耐心的孩子,是沒有理由不成功的!

請告訴你的孩子:比金錢更有價值的,是你成功的品格

教導孩子孝敬父母

一位不瞭解美國教育的家長問我:“美國人難道也推崇孝道?他們不是最講人權、平等交流的嗎,聽說孩子都不喊‘爸爸’,而是沒大沒小地直呼其名。大人別說打孩子,罵都不能罵,否則警察就起訴你。等孩子年滿18歲,父母就把他們趕出家門,在外面自生自滅。”

我告訴他,美國人自然從不推崇“孝道”這個源自中國文化的名詞,但他們的家庭關係絕不是我們很多人想象的那樣沒一點人情味。因為很少有人親自去美國體驗他們的家庭關係,所以造成許多中國人產生了這樣的誤解,以為美國沒有孝敬父母的傳統。

其實,和中國的教育一樣,美國的常青藤教育對家庭關係極為重視,對於孩子應該如何孝敬父母的問題更是格外關注。在我看來,常青藤家教主張的“孝”首先是平等,其次是尊敬。這是兩個相輔相成的概念:離開了平等,尊敬就變成了具有等級意味的威權;如果沒有尊敬,平等就變得虛偽而沒有價值。這個跟我們中國人提倡的“慈孝”是一致的,是對父母、孩子雙方同等的要求:父母要慈,孩子要孝。“慈”這個字要表現的,首當其衝就是對孩子平等相待。

在奉行常青藤教育的家庭中,孩子跟父母的關係是比較隨意和輕鬆的,除了各自的隱私,可以詢問和討論任何問題。

所以,在這種輕鬆平等的氛圍中,孩子不尊敬父母是不可能的,是發自內心的熱愛。美國人的孝敬,是基於人格的尊重基礎之上的,對父母的愛,以及精神支持。比如父母再婚的問題,美國的單親家長再婚,子女會非常支持,甚至鼓勵他們已單身的父親或母親再組成一個新的家庭。但在中國,子女在這方面的觀念就趨於保守,我們在生活中經常看到子女阻撓父母再婚的事情發生。從這些方面來說,在孝敬父母的問題上,美國人是不是做得比我們更好呢?

教導孩子孝敬父母,肯定要從小做起。家長切忌拿等級秩序那一套當模子,去要求孩子無條件遵守,還是應該根據常青藤主張的平等與尊重的原則,少對孩子講空話,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對細節的重視,讓孩子熱愛父母,尊重長輩。

比如,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鼓勵孩子給父母端茶水,以細節帶動思維,形成他“孝”的觀念。在吃飯的時候,建議他給全家人分筷子,先給爺爺奶奶,其次給媽媽,再給爸爸,最後給自己。當孩子把這一切做得很好時,全家人要表揚他,給他掌聲,讓他在孝的過程中,體驗到一種被尊重的感覺,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他在父母長輩面前既懂得孝敬,又不會有人格壓抑感!

另外,家長還需要讓孩子深刻認識到家庭的概念,讓他們在家庭生活中感受到一種傳承的責任,理解父母的辛苦。具體的辦法有許多,但大致有兩類:

第一,幫忙做家務,或者讓孩子觀察媽媽是怎麼做家務的,讓他看到大人為這個家是多麼不辭勞苦。

第二,讓孩子詳細瞭解家庭的財務狀況。維持家庭的正常開支,每月都需要多少錢、都是怎麼掙來的,通過這個瞭解的過程,孩子會感覺到父母的偉大,知道錢要靠勞動交換,自己的每一個要求都是父母用勞動滿足的。懂得了這些,孩子當然就會更感激父母,更體貼和尊重父母了!

請告訴你的孩子:比金錢更有價值的,是你成功的品格

培養孩子的民族自豪感

在家庭教育中,多給孩子講講我們中國的文化歷史,像一些古老傳說、歷史典故、人文景觀、風味小吃等,來培養孩子的民族自豪感。要成為中國社會的精英,承擔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這是必須具備的優秀品格。

曾先生送妮妮去學英語的時候,有一次,他在辦公室往家打電話,接電話的是妮妮,傳過來的卻是一句英語的問候。曾先生心想,女兒真是好學。但是說到第二句、第三句的時候,妮妮還在使用英語,曾先生立刻告誡女兒:“好了好了,你最好現在就跟我說漢語。”妮妮感到奇怪,問:“為什麼?我感覺很好,英語聽起來不錯。”曾先生批評她說:“你是中國人,跟你的爸爸打電話,就應該使用漢語,學英語的目的是為了讓你做一個更優秀的中國人,而不是成為英國人。”

他生了一肚子氣,掛掉電話,就開始琢磨怎麼讓女兒產生民族自豪感,珍惜自己文化背景的問題。他把這件事告訴我並講述他的培養計劃時,我很感動,因為現在許多中國的精英不僅自己向外跑,還把家人孩子全帶出去,移民海外,而曾先生不僅放棄美國本土大學給他的高薪,國到國內任教,還教育女兒紮根祖國,為有這樣一個偉大的祖國而自豪。

曾先生的計劃看起來不是很簡單,但卻易於執行,孩子也容易接受,家長們可以借鑑他的思路,在自己的常青藤家教中,融人民族自豪感的培養。

●食物培養法

孩子最容易滿足的就是一副好胃口了,他們對吃的東西當然最感興趣。因此,曾先生給妮妮介紹全國各地的特色小吃,並且利用一切機會到餐館品嚐。他還和妻子準備材料,讓女兒一起包粽子,在這個過程中,讓她瞭解到屈原那個偉大的愛國者,還記住了端午節。

●旅遊培養法

曾先生利用假期,有意識地帶妮妮去長城、故宮和西安兵馬俑這些著名景點去旅遊。讓妮妮在欣賞到了祖國大好河山的同時,心中增強了對這片土地的熱愛。

●歷史培養法

通過講解歷史故事,比如史可法抗清、岳飛和他的岳家軍等偉大的人物事蹟,還有絲綢之路、諸子百家、明末三大家等閃耀的歷史與文化現象,讓妮妮為自己的國家擁有這麼輝煌燦爛的歷史而備感驕傲。經過兩年多有意識的培養,當妮妮在英語角同外國朋友交流時,已經可以繪聲繪色地用英語介紹中國的偉大歷史了。

請告訴你的孩子:比金錢更有價值的,是你成功的品格

孩子,你要忠實

現在許多人都愛看歐洲足球五大聯賽,被那些激烈的比賽場面和火爆的球場氛圍所感染。歐洲的足球氛圍為何那麼熱烈?即便球隊降到了低級聯賽,球迷依然痴心無悔,每到週末就全家出動,幾萬人擠滿一個小球場,從比賽的第一分鐘,直到最後一秒,不遺餘力地吶喊助威,唱著隊歌,又蹦又跳。背後的文化原因,就是他們有對球隊忠實的信仰。

有的中國人很難理解這種文化思維,球隊打得不好,我當然得罵,幹嘛還去支持它?特別是球隊一降級,中國的球迷頓時樹倒猢猻散,都去尋找別的樂趣去了,只留下極少數的鐵桿支持者。這是因為我們許多人沒有這種信仰,缺乏忠實的品格,思維過於功利。

很多家長也是如此,以為讓自己的孩子學會了忠實,就好像一頭老黃牛被蒙上了雙眼,傻傻地只知道幹活,便宜全讓別人沾了,自己什麼都看不到。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兩種,一方面是出於對“忠實”的誤解,另一方面,就是我們許多國人投機取巧、朝三暮四的思維定勢在作怪,精於小機巧,不善謀全局,只看得見眼前利益,沒有長遠認識,也沒有信仰。所以,他們就希望孩子像自己一樣,急功近利,哪兒有便宜就朝哪兒鑽。

這與常青藤教育的理念是不相符的。作為常青藤大學之一達特茅斯學院,除了“努力學習,努力玩兒”這個著名的教育理念之外,它還有另個聞名全球的軼事:學院校友對母校的忠實,是全美所有的常青藤盟校中最出名的,以至於到了站在美國最高法官面前也要宣稱一番的地步。

十九世紀初,美國聯邦政府曾經試圖收回達特茅斯學院的土地,關閉這所學校,但是立馬遭到了幾乎全部學院校友的激烈反對。他們迅速聯合起來,發動一切可以發動的力量,對政府的這一決定進行抵制。它的最著名的校友之一,身為律師的政治家丹尼爾·韋伯斯特,到最高法庭前為自己的母校辯護:“是的,先生,它是一所很小的學院,但是我們熱愛它。”很顯然,這一席話把法官打動得一塌糊塗。不然,達特茅斯學院也不會一直延續到今天。

其它許多例子,也能說明達特茅斯學院的校友們對母校的依戀和維護:印有“達特茅斯”大字的襯衫總是校園內最暢銷的商品;他們的捐款率一直名列全國小學院的榜首;而且不論走到哪裡,他們總喜歡跟人們說:“嘿,我來自達特茅斯學院,請記住這個名字,好嗎?”他們都是忠實的人,也都是美國的常青藤教育培養出來的精英!

一個人如果沒有忠實的品格,他很難看得長遠,也無法理解奮鬥的真正價值。因為忠實是精英的品格,也是領袖的精神,是對自己信仰的長期堅持,無論歷經多少挫折,多少風吹雨打,都不會遲疑半步,也不會有任何退縮。

所以,當你的孩子問你,什麼才是一個人最優秀的品格時,你應該毫不遲疑地告訴他:“孩子,是忠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