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晨宇晉升“歌王”,是時代和流量做出的選擇

沒有意外,《歌手·當打之年》的冠軍屬於華晨宇。

對觀眾來講,整個加冕過程沒有一點驚喜可言,就像是一部已經知道大結局的電視劇,結尾早就被劇透出來。

前11期節目中,華晨宇獲得過4次單期冠軍,徐佳瑩獲得2次單期冠軍,袁婭維獲得一次單期冠軍。顯然,最後的結果更像是實力使然。

華晨宇晉升“歌王”,是時代和流量做出的選擇

兩年前,華晨宇第一次出現在《歌手》舞臺上,那一季只能位居第二,Jessie J獲得冠軍。

也因此,華晨宇本季奪冠,就像是註定好的……一如之前的韓磊、劉歡、韓紅、林憶蓮、李玟等“歌王”,登上鐵王座。

2020年第一天,湖南衛視歌手官微宣佈,第八季節目從1月31日起,每週五晚播出,華晨宇、MISIA、蕭敬騰、徐佳瑩、袁婭維、毛不易、周深等7位歌手作為首發陣容。

華晨宇晉升“歌王”,是時代和流量做出的選擇

和以往不同的是,今年開啟的是全新模式,名字也改成《歌手·當打之年》。

“當打之年”指的是一個人的狀態巔峰期。從節目名稱就能看出,這一季《歌手》沒了以前齊秦、劉歡這類的老牌唱將,主打較為成熟的年輕歌手。

這一變化的效能,最直接反映在觀眾群體的畫像上。艾漫數據顯示,華晨宇、周深、毛不易分別以4.77%、3.74%、2.88%佔據《歌手 · 當打之年》嘉賓熱度貢獻的前三位。

熱詞詞雲中,除了#歌手#,#華晨宇#、#周深#、#毛不易#也最為打眼。要知道,毛不易統共也就三次出現在這個舞臺上。

網易雲音樂的《歌手》用戶畫像顯示,30歲以下的觀眾佔比高達74.55%。以年輕態的歌手陣容,獲取更多年輕受眾的注意力,這是如今的主流觀眾。

以至於有些“70後老年人”,壓根不知道這屆參賽者,到底是不是專業歌手。

第一季《我是歌手》已是七年前的事。今夕對比,有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

當時節目一上線,就引起了全網討論熱潮。節目最成功之處,在於將很多不同時代的實力歌手帶到舞臺上,有新人也有老牌唱將,有一種關羽戰秦瓊的意思在裡面。

華晨宇晉升“歌王”,是時代和流量做出的選擇

第一季首發陣容是:羽泉、黃綺珊、沙寶亮、尚雯婕、齊秦、陳明、黃貫中,補位歌手是周曉鷗、辛曉琪、彭佳慧、楊宗緯、林志炫。

第一季的“歌王”是羽泉,如今他們已分崩離析。

黃綺珊沒有奪冠,卻是第一季最大贏家,節目結束後,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黃媽”是誰。

第二季冠軍是韓磊。這個年過半百的歌唱家,以實力碾壓各路選手,最後成功登頂,也讓不少90後00後知道了——那個唱出“向天再借五百年”的男人是誰。

那一年在商業化方面的真正贏家,是穿著皮褲吹著《泡沫》的鄧紫棋,此後,她成為新的“鐵肺小天后”。

華晨宇晉升“歌王”,是時代和流量做出的選擇

第三季是含金量最高的一季。

參賽歌手是:韓紅、孫楠、張靚穎、黃麗玲、古巨基、胡彥斌、陳潔儀,補位歌手為李健、鄭淳元、蕭煌奇。最終韓紅拿了冠軍,清華學子李健成為了大家心中的“白月光”。

第四季的冠軍是李玟。老狼作為補位歌手參加,雖然第二場就被淘汰了,但最後在突圍賽中成功晉級決賽。

最後的歌王之爭中,老狼邀請了汪峰、周曉鷗、欒樹、高旗、丁武、李延亮、陳勁、馬上又和自己合唱《禮物》。

搖滾的大半壁江山都出現在現場,整個現場都沸騰了。那不僅僅是一首紀念張炬的歌曲,也是在紀念那個激情的搖滾黃金年代。

第五季開始,《我是歌手》改名《歌手2017》,林憶蓮拿到冠軍,但北京小夥趙雷,靠一首《成都》火遍了大江南北。

儘管他在歌手舞臺上只站了兩期,但卻成功喚醒了城市民謠。

華晨宇晉升“歌王”,是時代和流量做出的選擇

2018年,英國歌手Jessie J空降長沙,把其他參賽選手虐個遍。

到《歌手2019》,儘管新增了踢館賽制,但也沒能踢掉劉歡的冠軍。

華晨宇晉升“歌王”,是時代和流量做出的選擇

其實在《歌手2018》開播時,總導演洪濤就曾淚灑舞臺,在臺上紅著眼睛說,“ 大家期待的很多歌手都沒來,第六季了,我們真的盡力了。”

所以,對於《歌手》這個舞臺來說,年年變,年年難,眾口難調。畢竟在商言商的話,一個優秀的節目到最後看的其實是變現能力。

2013年《我是歌手》橫空出世,兩期過後,節目走紅,廣告價水漲船高,除總決賽之外的12期節目,貼片廣告約有1億元廣告收入。總計賣了2.5億。

之後三年,榮耀與光芒繼續,收視率穩定在2以上,嘉賓更好請了,廣告招商也一搶而空。

據統計,《我是歌手2》總冠名以2.35億被立白保標,另24條特殊廣告位共計1.67億,共計4.505億;

《我是歌手3》,立白繼續冠名,但冠名費漲到了3億元。在現場拍賣交易的部分環節之中,《我是歌手3》的廣告總額已經達到了8億元;

《我是歌手4》,伊利獨家冠名,總收入超10億。

即便如此,質疑和下坡路的種子在第四季還是埋下了。知名音樂大V耳帝曾經總結過歌手不好看的六點原因:

一是華語樂壇資源的消耗與枯竭;

二是觀眾對這種模式與形態的審美疲勞;

三是音樂消費進一步分眾化的進行瓦解著大眾關注;

四是受網綜衝擊下的電視綜藝大環境的蕭條;

五是國家政策的限制與管控;

六是或許有著節目團隊的人員變動。

到了今年,湖南臺徹底打亂,以往嘉賓排序組合,勢必要為年輕歌手的“當打之年”站臺。

一流的製作團隊(洪濤、洪嘯工作室),一套成熟又帶有革新的節目模式,實力中上且自帶流量與話題的嘉賓,再搭配上一線衛視平臺(湖南衛視),收視穩了。

《歌手·當打之年》的收視率倒是回暖了,但口碑直線下滑。

節目創下八季豆瓣評分最低,僅5.7。帶來的結果是,微博、彈幕也被各家粉絲操控。作為一檔綜N代來說,審時度勢當然沒有錯,畢竟每個工作室、每檔節目都需要完成KPI。

但明顯可以感覺到,節目越來越沒有特色,丟失了以往屬於《歌手》系列的專屬標籤,越來越甘於平庸。

2014年,當時春風得意的洪濤接受《GQ》雜誌採訪時,曾說: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令他產生了一種強烈的危機感——市面上最好的音樂節目,竟然不是出自湖南衛視,不是出自自己的團隊,這令他內心感到刺痛。

華晨宇晉升“歌王”,是時代和流量做出的選擇

如今,洪濤的擔憂越來越重了。在他的左右前後,不只有其他衛視在打造精品,其他互聯網平臺也在改寫江湖秩序。

華晨宇的“劇本”是洪濤提前準備好的,他需要讓這個不斷創造商業價值的品牌節目,再度運轉下去。於是,洪濤面對爭議,選擇讓一個90後“歌王”在2020年寫進《歌手》歷史。

或許他是在做正確的事,畢竟在一個流量為王的時代,品質和口碑只是那些不買單的人在意的。如今,遊戲規則已經發生變化,《歌手》也是在順應時代潮流,從這一點上來說,華晨宇成為“歌王”,是時代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