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苦行林初逢外道 伽闊山獨自修行

話說車匿頓足發恨,只怨上一天走錯了路,才致遲了一日,太子已經去了別處,不知去了什麼地方,無從探訪。那時跋伽仙人卻開言道:“你不必發恨,他的去處,我卻知道。離此西北百里之處,有座大木山,越山而過,再走二百六十里,有一座伽闊山,那邊也有一座苦行林,他就是往此地而去。你等可往那邊去尋,定然可以找到。當下謝過了跋伽仙人指點之恩,各個上馬,取道前進,暫且按下不表。單說悉達多太子,自打發車匿還宮之後,便自改名為釋迦牟尼,走到跋伽仙人苦行林中,想去尋道。

釋迦牟尼苦行林初逢外道 伽闊山獨自修行

不料一入其中,只見林中諸仙,或以草為衣,或不食自餓,或翹一足,或臥塵土荊棘之中,或侍奉水火,或拜日月,以求道果。釋迦牟尼一見他們如此情形,心中大大不以為然。他想:“水不常滿,火不常熱,日中則移,月滿則虧,道在清虛,諸行都非真道。”散只宿,即便辭去,一路去尋伽閣山苦行林,自修真道。他的腳力極健,一日之間,已盡百里。到了大木山中,天色已晚,卻見危崖之上,有座石屋可以休息,便騰身而上,仔細一看,原來就是當年在山學技之時,與羼提提婆二人,費了四十九天功夫所造成的。

釋迦牟尼苦行林初逢外道 伽闊山獨自修行

那雙層石屋,在當年雖然造成了,卻從未住過一宿,不料今天訪道路過此地,卻來安身一下。這真是緣法了。一宿無話,次日黎明,又趕奔前程,直到第四天上午,已到了伽圖山中,訪得了苦行林,獨居修道。不料才隔了一日,車匿已帶著一班大臣趕到,尋見了太子,苦苦相勸,請他還宮,甚至泣下。釋迦牟尼道心已堅,執意不肯離此,弄得大家沒法,只得請他在眾人之中,選擇數人,留此隨護,以免無所照應。釋迦牟尼道:“這道使得,便舉眼將眾人仔細打量下,看看有幾個人與佛有緣,然後決定去留。

釋迦牟尼苦行林初逢外道 伽闊山獨自修行

看了一會,便留阿若嶠陳如、十力迦葉、稗、跋提、拘利太子五人,做修行的伴侶,其餘的都打發回去。後來車匿又奉淨飯王之命,重到此地,饋餉太子,也留作密侍。這是後事,咱們以後再聊這邊之事,今暫且擱過。單說除留下的五人之外,其餘的眾人,拜辭了釋迦牟尼,仍尋舊路回城,空勞一場往返,只得硬著頭皮,去見淨飯王,將太子不願還宮,只留五人作伴的話,從頭說了一番。淨飯王長嘆一聲道:“這孩子不貪富貴榮華,竟甘此苦行,也是前世事,叫人也無法可施。卻不料阿私陀仙的一席話,竟會應在今日。

釋迦牟尼苦行林初逢外道 伽闊山獨自修行

我到要看他往後去如何做三界的大導師。”當下淨飯王因留了五人作伴,並不孤獨,已安了不少心。又見耶輸陀羅妃懷了孕,依太子所說,六年後一定生男,那正統也不至中斬,只盼皇后耶輸陀羅妃早生貴子。光陰是過得很快的,六年時間也寬慰不少。於是漸漸地拋開了掛念太子的心,要不了多少耽擱,已匆匆地過去了。耶輸陀羅妃真的產了一男嬰,淨飯王自然十分歡喜,替他取名為羅靖緱,此子降生之時,釋迦牟尼已經悟了初步的大道。原來他自從那一天,打發那些迎接的人去後,因向五人說道:“欲修真正道果,必得苦行,故我們此時,當專修苦行”。

釋迦牟尼苦行林初逢外道 伽闊山獨自修行

於是便在林中結跏趺坐,每日只食一麻一麥,也不常起來行走,坐時目不瞬動,心不恐怖,摒除一切,完全空洞。後來竟自常坐不起,所坐之處,四面忽生蘆芽,竟盤住了他的膝蓋,他也竟會不知不覺,並不去拔去他。隔了幾時,又有一隻大雕,從遠處飛來,因無棲身之所,它卻也生就了奇怪的脾氣,林中大小樹木,也不知共有多少,它卻不去營巢其上,擇定釋迦牟尼的頭上,搭架起它的巢兒來。那隻雕鳥,到底身體巨大,那一座巢兒,當然要能夠容得它的身體,固然不會小了。在搭架之時,到也煞費周章,抓泥銜草,足足忙了數日。

釋迦牟尼苦行林初逢外道 伽闊山獨自修行

要是在旁人看了都有些麻煩莫說是在他頭頂上結巢了。可是釋迦牟尼卻由那大雕在他頂上壘巢架屋,他卻依舊若無其事,由它去安排,一點也不覺什麼。於是那一隻大雕,就拿他這顆頭顱,當作安身之處了。,故直傳到如今,凡如來佛的頂上,總有一隻大雕鳥兒,就是這一個典故。(或者說這大雕是佛家的護法。)當下釋迦牟尼由一麻一麥,漸漸不進而至於不飲不食起來,但是究竟不免於形神的耗損。起初他還堅持著苦行應當如此,硬勁忍耐著,因為他從前曾跟羼提提婆練過三年武功,故身體壯實異當,經得起磨折,盡是飢寒加上去,他總挺得住。

釋迦牟尼苦行林初逢外道 伽闊山獨自修行

但是一時是容易兼熬的,怎經得年深月久之後,他到底也終於要感覺的支持不得了。結跏趺坐在苦行林中,轉眼已六年之久。那一日他忽然覺悟道:“我好好一個壯實的身子,如今卻弄得形神消損,遮莫懸因為飲食不調之故?”他想了又想,忽然心境開明,不覺自笑道:“羸身取道,這是在道旁門,出家人雖不以軀殼為重,但是軀殼強了,靈魂方才易悟,今軀殼羸弱,靈魂如何易悟?靈魂不覺,這清淨之道,又如何修得成呢。”他打定主意之後,便覺悟到應當受食,方能成佛道,於是便想求食了。他覺悟的那一日,卻原來就是羅靖緱入世的日子。

釋迦牟尼苦行林初逢外道 伽闊山獨自修行

他既然願意受食,供養當然是不會缺少的。當時卻有一個牧羊的女子。年齒大約在三十左右,每日裡總是趕著一群羊,到苦行林外放青。見了釋迦牟尼如此虔修,心甚感動,因見他不飲不食,恐傷身體,也曾屢欲向他說,自己生產不久,乳水充足,願供果腹。無奈那釋迦牟尼只當他是妖魔外道來擾,不肯領受。如今牧羊女見他並不是先前那般一麻一麥,也如常人般的進食了,便又向他說道:“太子因往常固執成見,每日只是一麻一麥,把個好好堅實的身體,弄得糟透,弱到如此地步。

釋迦牟尼苦行林初逢外道 伽闊山獨自修行

如今虧耗已深,單想拿穀類果品來補益,恐怕已感力量不夠,我有的便是乳汁,倘然太子不以為汙濁,便請每日擠送一盂,服食之後,定可比這些穀類果品收益廣大些。”釋迦牟尼一聽他的話,果然有理,便也不當他是妖魔,竟自應允下來。自此那牧羊女果真每日擠好一盂乳汁,送到林中,給釋迦牟尼服食。一連數日,便覺精神好了許多,到底這是魚肉之精,一月之後,釋迦牟尼的身體,已恢復了曩昔的壯實。正想謝絕那牧羊女,可是那牧羊女也就此不再到林邊來牧學了。據佛經上的說法,這牧羊女乃是燃燈古佛派遺到此,以成釋迦牟尼道果的。共實也許是出乎偶然,我們也不必去背定他。釋迦車尼自從身體平復之後,便立起身來,離了苦行林,走到尼連禪河東岸,靜立觀看。

釋迦牟尼苦行林初逢外道 伽闊山獨自修行

只見那一泓流水,澄清澈底,河底下所生的水草,固然可以一望瞭然,就是遊鱗來去,也歷歷可數。釋迦牟尼心想:“這種澄清之水,真是天然的純潔,近來因修了那自餓的外道,身上不免塵垢,倒不如入此河中,洗他一個乾淨。”打定主意之後,幸喜此時四下無人,便將寂靜衣脫下,先就河中洗滌了一下,擠幹了,掛在綠楊樹上吹曬,然後又將小衣脫下洗滌了,掛在樹上,方才湧身一躍,跳入那尼連禪河之中。覺得那股水,清冷無比,令人森然,由四腦直遙全身,由外部直透五內,不消片刻工夫,只覺竟體清涼,一些渣滓也沒有,五濁俱無,又何論身上的塵垢呢?他在河中洗滌了一會,塵垢都淨,方始出浴。

正是:

潔身須淨水,遍體放光明。

欲知後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