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嘉興人都知道南湖邊有個靠南湖吃飯的許家村

消失的許家村|老嘉興人都知道南湖邊有個靠南湖吃飯的許家村

1

嘉興南湖很有名,許家村自然也出名,老嘉興人都知道南湖邊有個靠南湖吃飯的許家村。

許家村坐落在橢圓形湖灘,正對煙雨樓的地方,村內池塘小河密佈,漁家小屋臨水構築,小船停在屋前,彎彎的小路貼牆根,依湖河串通漁家。

坐在漁家廳堂,放眼煙波浩渺的湖面,習習涼風,帶著菱的氣息,荷的清香,宛在水中央。
村民靠湖為生,種菱、養魚、搖遊船,閒時掛在嘴上的是,“許家村是福地,不愁穿不愁吃。”

“先有許家村,再有嘉興城。”

這讓人好奇,詢問,漁民娓娓道來,說起了許家村和南湖、乾隆下江南的故事。

有人一笑而過,有人頻頻點頭。這些說法已有相當歷史,是在南湖遊客蜂擁而來的時候,漂來漂去的南湖遊船上,操舵的船民和說唱的船孃的傑作,一口一個許家村,遊客便把南湖邊的許家村印在心中,到嘉興只知南湖,只看船孃,自然忘了嘉興城。

消失的許家村|老嘉興人都知道南湖邊有個靠南湖吃飯的許家村

2

明朝晚期,吏部員外郎吳昌時在該地建私家園林,因其園一角似勺伸入湖中而名勺園。

勺園面對滮湖煙雨樓,風景秀麗;背倚靠壕股城牆,得天獨厚。園中景緻精巧,佈置有序。樓臺亭榭、假山青松、荷花楊柳,無一不有。吳昌時善經營,喜結交,錢謙益、吳偉業等當時的名士都受邀到園中游玩。

吳昌時有自家的戲班子,一些文人墨客經常到園中看他的家姬演《牡丹亭》等戲劇。

江南名妓柳如是在崇禎十四年由杭來禾養病,就住勺園。柳如是在園中與錢謙益定情,成就了“錢柳之交”。

崇禎十六年十二月,吳昌時被朝廷所殺。勺園很快敗落。曾經到過勺園的吳偉業,後來專程到南湖,想進勺園,不料為坐守房園的老兵拒絕。吳偉業感慨而作《鴛湖曲》,流傳至今。
雍正年間,詩人章楹在《諤崖脞說》一書中說,勺園“其地已為漁莊……蘆中系艇,柳下曬罾”。

這個漁莊應該是今天的許家村雛形,至乾隆時已形成較有規模的漁村,因漁民多姓許,習稱許家村。

兩三百年來,許家村村民養魚、種菱、遊船擺渡,經營漁莊,熱情的南湖船孃也多出自許家村,與南湖生生相息,成了南湖邊一道風景。

消失的許家村|老嘉興人都知道南湖邊有個靠南湖吃飯的許家村

3

新中國建立後,這裡名為新興區下灘村,1953年成立漁民協會,1956年成立嘉興市最早的漁菱合作社。

1958年成立漁菱大隊,同年和蔬菜大隊合併,稱為漁菱蔬菜大隊,屬南湖公社,1961年分開稱水產大隊。水產大隊只有許家村一個自然村,村民依然以捕魚、養菱為主,也有為遊客往湖心島擺渡的。


1959年,南湖革命紀念館在南湖湖心島成立,南湖紅船也陳列在湖心島邊。為遊客擺渡全部由嘉興鎮水產大隊即許家村承擔。
改革開放後,許家村人與時俱進,除了確保南湖擺渡,繼續種菱、養魚外,在搞活經濟方面作了許多創新。

到上世紀八十年代,美麗的漁村裡辦起了湖濱旅館、自行車廠、揚聲器廠等企業。

其中,自行車零件廠是城區效益較好的企業,揚聲器廠生產的小型揚聲器還銷往香港等地。許家村漁民中有了工人,漁村中有了汽車,於是許家村築了條通汽車的路,通平嘉公路,這就是南湖邊鴛湖路最初的一段。

消失的許家村|老嘉興人都知道南湖邊有個靠南湖吃飯的許家村

4

進入新世紀,政府拓建南湖景區,許家村地處南湖中心景區,為配合南湖景區的改造,許家村整體動遷,新建南湖漁村景觀。許家村的百年民宅,魚池全部拆除。村民基本安置在距南湖會景園不遠的煙雨社區。
2002年許家村舊址開始建設南湖漁村。漁村陸地面積157.63畝,魚塘15.90畝,參照歷史記載的勺園資料進行設計建造。
現在許家村雖然消失了,但城市新的住宅區中的許家村村民,每天依舊生活工作在南湖。

當初有勞動能力的村民,全部安置在南湖風景管理區,承擔管理員,渡船員工,景區保潔員,也有部分村民到外承包種南湖菱和養魚。

每到秋季,南湖邊賣南湖菱的依然是許家村人。
2008年6月,許家村村民世代傳唱的《南湖採菱歌》,入選嘉興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