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亞諾:或許,你也是“海灘人”嗎?

莫迪亞諾:或許,你也是“海灘人”嗎?

“海灘人”是法國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亞諾筆下典型的人物縮影,該形象貫穿於他大部分的小說中。以往提起推理懸疑的作品,我和身邊大多數人的反應一樣——不可不提東野圭吾,再看深一點可能說到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拋開這倆日本作家,我就一無所知了。前不久因為羊同學(忘了提一嘴,本人生活在一個動物園裡)的引薦,不小心入了莫迪大叔的坑。“海灘人”式的人物形象代入感很強,每個主人公既有共同點又各不相同,當我一連讀完三部作品還不串角色的時候尤其能體味它的魅力。


《暗店街》——你好,“海灘人”

《暗店街》裡首次出現了叫做“海灘人”的具體的角色。他穿著泳衣,出現在度假照片的一角中,但沒有人知道他是誰為什麼在那。之後人們發現他作品中的主人公幾乎都是“海灘人”的縮影,這本書也不例外。

本書的第一句話就把“海灘人”的形象展現在讀者面前了——“我什麼也不是。”“海灘人”最大一特點就是迷失自我,大半輩子都在在尋找記憶,對過去耿耿於懷。有點像狗血劇裡失憶的男女主。

於是,剛開始看書的我一直糾結於“我”到底是誰。然而讀到一大半發現主人公還不知道自己是誰的時候,我開慌了。下圖和羊佬的對話應運而生。

莫迪亞諾:或許,你也是“海灘人”嗎?

莫迪亞諾:或許,你也是“海灘人”嗎?

“能獲得諾貝爾獎的作品都挺偉大,偉大的作品一般看不懂”為了看懂,我開始從頭記錄下主要人物地點的名字,按照情節自發得串一串,這種做法對於一般的推理小說往往是有用並且有成就感的,但是莫迪大叔的作品行不通,因為沒有具體答案。(當然畫結構圖對於理清思路還是必要的)

閱讀過程中,你會覺得主人公特別卑微,每次快要靠近真相的時候線索就斷了,每次看似發現真相的時候其實離真相越來越遠,戰爭的那段歷史好像老師在戲耍他,而他揹著一個沉甸甸的記憶的包袱不願意放下。因為這份“不情願”,最後去往了“羅馬暗店街2號”。

“海灘人”像是無根的浮萍,一生都在抵抗遺忘,在身份危機中不停對於外在世界做出質疑和反抗,從而讓我們看到渺小個體所散發出來的巨大活力。我想,在異鄉的人一定會找到共鳴。

莫迪亞諾:或許,你也是“海灘人”嗎?

看到結局會有種欲哭無淚的感覺,很遺憾也很累,你會得到一堆碎片但是拼不出一幅完整的圖畫,你會情不自禁的想起自己生命中那些無可奈何的失去,你也會思考是不是自己也像“海灘人”那樣在迷失和追尋中兜兜轉轉。(想說點具體的但是劇透可恥我忍住)


《夜 巡》——“海灘人”心理特徵的典型

個人認為,《夜巡》的可讀性會比《暗店街》強一些,它的矛盾衝突很明顯。我把它看成是“海灘人”心理特徵呈現的典型是因為本書的主人公在類似“雙面間諜”的一個身份之下,他糾結的心理被作者刻畫得很詳細。

如何成為叛徒,如何不成為叛徒?是主人公思考的核心內容。儘管是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可文筆起伏並不大,讀者能體會到的一種冷靜自持的撕裂和疼痛。讀這本書會經常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十九世紀的法國生活圖景會在主人公的心理鬥爭和那些反覆穿梭的時間裡慢慢在你眼前鋪開。

莫迪亞諾:或許,你也是“海灘人”嗎?


《一 度 青 春》——“海灘人”的幸福

這部作品的主人公是兩個無依無靠的年輕人,男主父母雙亡,女主酒吧駐唱,偶然間他們相遇了,開始相依為命的生活。以回憶開篇,以男女主各自的經歷為兩條線敘述,兩條線索各自獨立又相互交疊,情節像他們的青春一樣驚心動魄。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覺得特別神奇的地方在於,我能夠不那麼關心甚至不關心男女主之間的感情發展,而投入去思考他們命運的走向。

對於重視記憶的“海灘人”來說,那些青春裡所遭遇的不幸和傷痛原來也是一種幸福。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海灘人”,如果你想進一步挖掘形象與你的共性,就去讀一讀莫迪大叔的作品吧!在這裡也要強調,莫迪亞諾與部分人習慣閱讀的幾位日本作家不是一個流派的,我在閱讀時認為其中的一些懸疑成分有類似之處,所以推薦愛好推理懸疑的讀者去了解。但是如果你是不太能接受顛覆式的新流派的讀者,請謹慎選擇,不然怕是要扶額長嘆——“這算什麼推理小說”

讓我遺憾的結局往往讓我上癮,所以樂於去回顧莫迪大叔的作品,如果有讀者進行了閱讀,歡迎評論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