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四伏”的大堡礁,這個看似美麗的地方卻危險重重!

絢爛多彩的珊瑚島

世界著名的大堡礁位於昆士蘭東部,巴布亞灣與北迴歸線之間的熱帶海域,太平洋珊瑚海的西部。它沿澳大利亞東北海岸綿延2000多公里,東西寬20-240公里。大堡礁由3000個不同階段的珊瑚礁、珊瑚島和沙洲組成。這是世界上最美麗最大的珊瑚礁群。大堡礁退潮時,約82公里的珊瑚礁可以露出水面,而漲潮時,大部分珊瑚礁被海水覆蓋,只剩下超過600個島礁。

“危機四伏”的大堡礁,這個看似美麗的地方卻危險重重!

大堡礁由400多種形狀各異的彩色珊瑚組成。大部分礁石淹沒在水中,低潮時礁石頂部略露水面。從天空俯瞰,礁石群島猶如綠寶石,晶瑩剔透,隱約可見的礁石頂部猶如絢爛的花朵,綻放在碧波浩瀚的大海中。在大堡礁群中,有紅色、粉色、綠色、紫色和黃色的珊瑚礁。它們形狀各異,有的像開屏的孔雀,有的像雪地裡的紅梅,有的像蘑菇一樣圓,有的像鹿茸一樣薄,有的像飛霜一樣,有的像翡翠一樣綠得讓人窒息,形成了形式多樣、獨特壯觀的一幅自然藝術畫面。

“危機四伏”的大堡礁,這個看似美麗的地方卻危險重重!

“殺機”四伏

然而就在這些美麗的光環下,在大堡礁這片海域裡卻暗藏著殺機。

在2019年5月,“世界最好的工作”——澳大利亞大堡礁護島人之選轟轟烈烈地開始了,當英國人本·索撒爾獲得此項工作時,不知引來多少人羨慕的眼光。不過,人們可能沒有想過,這個享受了陽光、海灘和免費按摩的幸運兒在即將結束為期6個月的護島人工作前,不小心被一種水母蜇傷,出現發熱、頭痛、後背疼痛和血壓增高等症狀,所幸沒有生命危險。事後,索薩爾在自己的博客裡這樣寫道:聖誕節剛過,他在哈密爾頓島一處安靜的海灘上騎水上摩托下到海里時,忽然感覺前臂“彷彿被蜜蜂蟄了一下”,接著雙手和雙腳也感覺麻木,同行者立刻把他帶到醫生那裡。通過對他症狀的診斷,醫生確認索撒爾是被致命水母——“伊魯坎奇”蜇傷,並立即為其注射抗生素。在休息了一夜之後,這些症狀才逐漸消失。

“危機四伏”的大堡礁,這個看似美麗的地方卻危險重重!

索撒爾可謂經歷了“瘋狂的24小時”。據媒體的報道,當時他並不知道自己是被一種叫做“伊魯坎奇”的水母蜇到。他這樣描述毒液擴散的情景:“我感到身體變得非常熱,一直在流汗,頭和背部也十分疼痛,胸部發緊,血壓升高。我只是輕輕地碰了一下那隻水母,沒想到它這樣厲害。”這種比指甲蓋還小的水母主要生活在澳大利亞水域,體內含有劇毒。

其實,這類事件在大堡礁並不稀罕。當地漁民安東尼·戴維斯曾被伊魯坎奇水母蜇過3次,他告訴澳大利亞當地報紙《凱恩斯郵報》說,人們必須對伊魯坎奇水母帶來的危險提高警惕。2012年,英國遊客羅伯特·喬登被水母蜇後幾天內死亡。同年,美國遊客羅伯特·金也死於毒水母。

“危機四伏”的大堡礁,這個看似美麗的地方卻危險重重!

索撒爾用自己的體驗告訴他人,在大堡礁夢幻的外表下,也隱藏著各種有毒的海洋生物,而他自己一直都注意儘量不去打擾海里的動物,從來沒想到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就目前的狀態看來,他只能在住處休養,度過在島上的最後一週時間。

索撒爾的事件充分證明了這片在遊客眼中美麗而安詳的珊瑚礁群,其實並不太平。在這片海域裡除了有伊魯坎齊水母之外,還生活著世界上最毒地方的水母,其之所以獲此怪名,是因為它外形微圓,像一隻方形的針。方水母中最毒的一種叫“海胡蜂”,它能置人於死地。這些個兒不大(直徑不到20釐米)、半透明的傢伙在水中難以發現,遊速極快(超過4千米/小時)。

方水母多在澳大利亞海灣淺水帶,在風平浪靜的時候遊向海濱浴場。在炎熱的天氣中,它們潛入深水處,只是在早晨和傍晚時才上浮到水面。若有人碰到方水母身上的微小細胞,可能會很快死亡。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沿海,25年來因方水母中毒而身亡的人數約有60人,與此相比死於鯊魚之腹的只有13人。

“危機四伏”的大堡礁,這個看似美麗的地方卻危險重重!

同樣生活在這片海域的還有令人驚悚的石魚。它貌不驚人,身長只有30釐米左右,就愛躲在海底或岩礁下,將自己偽裝成一塊不起眼的石頭,即使你站在它的身旁,它也一動不動,讓你發現不了。然而,要是不留意踩著了它,那它就毫不客氣地立刻反擊,向外發射出致命劇毒。它的脊背上那12~14根像針一樣銳利的背刺會輕而易舉地穿透你的鞋底刺入腳掌,使你很快中毒,並一直處於劇烈的疼痛中,直到死亡。

“危機四伏”的大堡礁,這個看似美麗的地方卻危險重重!

壯觀的生態景觀

這些都只是對人類有危險的生物,在這片海域中,其他的生物之間每天也上演著廝殺和搏鬥,通常是為了爭奪食物和生存空間。珊瑚分為軟珊瑚和硬珊瑚兩大類,淺海處的珊瑚礁多為硬珊瑚所形成,它們形態各異,大小不同。有的很結實,可以禁得住浪濤衝擊,有的則只能生活在最平靜的水域;有些比鄰居生長得快,以便遮掩鄰居,搶奪陽光;有些會用含毒的觸鬚,向水裡施放致命化學物質,清除其領域內的對手。

此外還有吃珊瑚的動物,例如能吃珊瑚的鸚嘴魚和刺冠海星。這種海星往往把腹腔吐出來貼在珊瑚礁上把它消化掉。刺冠海星的數量會週期性地劇增,可以把整片珊瑚礁吃得一乾二淨。海洋風暴和旋風也不斷破壞和侵蝕珊瑚礁。白天在珊瑚礁陰影下的水中一片沉寂,但夜晚各種動物都紛紛出來活動。珊瑚蟲在夜間覓食,伸出彩色繽紛的觸鬚捕食浮游微生物。無數珊瑚蟲的觸鬚一齊伸展,宛如鮮花怒放,但它們白天不能伸出觸鬚,否則會遮住蟲黃藻需要的陽光。

“危機四伏”的大堡礁,這個看似美麗的地方卻危險重重!

在春季某些寧靜的夜晚,會出現最壯觀的情景。沿著大堡礁,不知受何種化學物質或光線的誘發,所有珊瑚蟲會一齊放出一片片橙、紅、藍、綠色的卵子和精子,漂浮到水面,使海水呈現鮮豔的顏色。然後卵子和精子混雜在一起,產生出幼珊瑚蟲,隨潮汐四散遊開,尋找合適的空地建造新的珊瑚礁。軟、硬珊瑚都有很多種,軟珊瑚的組織中含石灰質晶體但不形成外殼,硬珊瑚則形成外殼。

珊瑚礁不斷生長,新珊瑚礁露出水面,很快就蓋上一層白沙,上面長起植物。這些最先在珊瑚礁上生長的植物,繁殖速度十分驚人。

“危機四伏”的大堡礁,這個看似美麗的地方卻危險重重!

它們結出的耐鹽果實可以在水上漂浮數月,漂到適合的地方,發芽生根,為其他植物的生長鋪平道路。鳥類為珊瑚礁上植物的生長作出重要的貢獻,它們把植物的種子散佈在礁上,其糞便能使礁石上的土壤肥沃。海鷗喜歡吃龍葵屬的漿果,把其種子散佈在島上。黑燕鷗常在腺果藤樹上築巢,腺果藤富有黏性的種子往往附在黑燕鷗的翅膀上得以傳播。

大堡礁是一座自然生態博物館。人類在這裡發現了許多未知的生物。要永久擁有這座神奇的自然博物館,我們不僅要欣賞大堡礁帶來的美景,還要關注生活在這裡的危險動物,保護這裡的生態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