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說理】新冠疫情下中國非通用外語人才培養指要

【戰“疫”說理】新冠疫情下中國非通用外語人才培養指要

引言

全球性的非傳統安全通常是指非軍事的安全問題。我國在2011年頒佈的《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中指出,恐怖主義、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金融危機、嚴重自然災害、氣候變化、能源資源安全、糧食安全、公共衛生安全等問題成為了全球安全的主要威脅。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對全球衛生、經濟、政治乃至其他領域的安全已經構成了嚴重威脅,迫使我們必須盡全力與之抗衡。其中,在疫情防控的全球合作中,多語種尤其是非通用外語人才在各國溝通實踐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我國,非通用外語是指除英語、德語、俄語、法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日語這七種外語之外的其它外語語種。近年來,為積極配合“一帶一路”倡議,服務國家發展戰略,我國高校的非通用外語教授語種已達到95個,其中67個語種可授予本科學士學位,教學點共計600餘個。

這些非通用語種專業的設置,旨在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外語技能、跨文化交流、國際參與競爭意識、社會服務的複合型人才。為應對近期新冠肺炎疫情所引發的全球性安全危機,除了醫療專家和政府之間的互動,還涉及到整個國際社會多語種的使用、多文化的碰撞、全社會的信息關切、公共常識宣傳、專業領域交流、國際輿情研究和志願服務。這正是對非通用外語人才培養目標的檢驗。以下將圍繞非通用外語人才培養目標,結合非通用外語專業學生在此次國內外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各方面的表現,進行比對、總結,並做進一步探究。

家國情懷的孕育與展現

愛國主義教育是我國高校日常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是立德樹人的重要組成部分。遵循“立德樹人”教育的根本任務,在日常工作中,非通用外語專業的學生同其他專業的學生一樣接受學校思政教育。當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後,全國上下實施了嚴格的疫情防控措施,一些非通用外語專業的學生自發自願、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這場防疫抗疫鬥爭中,努力使自己成為有價值的參與者。他們在防疫抗疫鬥爭中,主動尋求自我教育、自我實現和自我昇華。從地方社區志願者服務到線上外語服務,從國內邊防口岸的身影到對外視頻的宣傳,從外語在線課堂抗疫內容的及時補習到媒體文章的發聲,他們的參與不是個例,而是普遍現象。這意味著學生們在平時裡所孕育的家國情懷在特定、關鍵時刻的迸發,使我們看到了“90後”和“00後”的擔當。

國際視野的構建與確立

在非通用外語專業學生的培養中,除了思想教育、知識傳授,學校還結合外語人才畢業後從事涉外工作的特殊性和全球化大背景,要求學生逐步形成並確立國際視野。幫助學生構建和確立國際視野,就是要引導學生擺脫從中國與對象國雙邊的關係看待和思考問題的侷限,將視野擴展到地區、全球。引導學生既要有現實的考慮,也要有歷史的反思和對未來的展望,既要考慮本國和對象國的文化背景,又要考慮地區文化乃至全球文明淵源和未來趨向。為此,除了通識教育課程設置、舉辦高層次的學術講座、傑出校友經驗分享和鼓勵學生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外,選派學生到對象國和非對象國學習、做田野調查成為各高校的重要舉措。隨著疫情的全球蔓延,學生們也將從全球角度看待疫情,思考人類的未來。

外語技能的培養與實踐

外語專業學生的語言技能培養主要是通過聽、說、讀、寫、譯等實踐類課程來實現。為彌補真實語言環境不足的缺憾,各高校設置了外語社會實踐和出國進修,為學生提供實際操作的機會。此次疫情為學生外語技能的訓練、實踐與提高提供了機遇。低年級本科生在這段時間裡從網絡上獲得了最新視聽說材料,有利於激發他們的興趣和學以致用的動力。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則投入到社區境外人員防疫服務、邊境口岸的防疫、社區宣傳資料、網絡視頻中外文翻譯和校對、防疫專家團隊翻譯服務等各層次的外語實踐活動中。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應用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非通用外語專業的學生不僅要了解中國文化,還要熟知對象國文化。可以看到的是,在此次疫情防控的各國表現中,由於社會交往乃至文化習慣的不同,不同國家間存在著對疫情防控方式和措施的誤解。因此,在防疫經驗的內外介紹和傳播過程中,非通用外語專業的學生可以聯合對象國學習漢語的學生,甚至是外籍語言教師和專家,通過圖書、社區及邊防口岸防疫材料的翻譯,基於跨文化理解,為國家間疫情防控經驗的介紹與傳播貢獻力量,促進全球共同防疫。


【戰“疫”說理】新冠疫情下中國非通用外語人才培養指要


國際參與和競爭意識的提升

非通用外語人才培養的一個方面是培養他們參與國際事務和競爭的意識,以便今後勝任涉外工作,積極維護國家和民族利益。通常學校通過安排有關國際組織內容的講座,國際組織實習,海外遊學和田野調查,使學生能夠參與其中。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學生自發組成團體,譯介大量防疫宣傳視頻,分享中國防疫經驗。同時,積極關注對象國疫情發展和防疫措施,向國內民眾提供相關信息,以切實的行動積極參與到國際抗疫中。在海外的留學生通過製作視頻向當地民眾介紹中國抗疫,消除當地民眾對中國的誤解,維護海外華人權益。這些防疫抗疫實踐正是他們走向國際舞臺、參與國際事務的現實表現。

社會服務廣度與深度的拓展

在此次防疫抗疫過程中,非通用外語專業學生總體上提供了多層面、多領域的應急語言服務,包括專業性語言服務和社會性語言服務。專業性語言服務是指專業防疫材料和醫療合作翻譯,目的在於方便中國醫療專家組與各國醫療專家合作,及時分享防疫抗疫經驗。社會性語言服務是指社區、邊境口岸分流處、隔離點,以及線上防疫語言服務,除此之外,及時關注國外疫情防控和輿情動態,撰寫調查報告及分析文章,為決策諮詢提供相應的服務。這些專業性語言服務和社會性語言服務的持續性,以及服務區域和空間的廣泛性前所未有。

總結與思考

首先,近年非通用外語人才培養目標設立與目標的階段性達成在此次抗疫過程中得到了積極的印證。許多學生在當前階段充分展示了他們的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外語技能、跨文化溝通能力、國際參與和競爭意識,以及社會服務能力。堅定了我們在今後長期繼續實現非通用外語人才培養目標的決心。

其次,此次非通用外語學生參與抗疫有助於我們提升外語課程體系構建,尤其是實踐課程體系的設計。例如,低年級課程最新視頻對話材料的採用,高年級為社區提供筆譯和口譯的志願服務。研究生階段的培養還可以採取輿情和社情調查,通過撰寫調研報告、為醫療專家交流提供專業服務等,進一步提升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最後,此次疫情折射出了非通用外語的重要性,有必要考慮儘快構建資源數據庫和應急語言服務體系。受歷史原因影響,我國非通用外語語言服務資源相當有限,此次疫情促發了極短時間內對多種非通用外語的服務需求。因此,建立全國範圍的非通用外語支援服務人員數據庫和各類突發事件詞彙數據庫是當務之急。

總的來看,新冠疫情的發生為我國非通用外語人才培養提出了嚴峻的考驗。面對社會發展的更高要求,非通用外語人才培養教學質量及教學手段依然需要加快提質升級。

(作者繫上海外國語大學東方語學院院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