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一隕石撞擊地球,人類有辦法攔截隕石阻止地球毀滅嗎?

2019年4月29日,行星防禦會議(PDC)在美國華盛頓展開,來自各國的小行星專家與美國國家航天航空局(NASA)、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等機構一起完成了一次天體防禦演習,模擬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場景。

萬一隕石撞擊地球,人類有辦法攔截隕石阻止地球毀滅嗎?

在這次演習中,他們假想了一顆直徑140-160米的小行星直衝地球而來,如果與地球發生碰撞將釋放出約7000-450000顆原子彈的能量。最終擬定的防禦策略是在小行星尚未到來的幾十年之前,聯合地球上的多家國際合作單位,用動力撞擊技術通過撞擊改變小行星的軌道。儘管實際的一次撞擊只能很小幅度地改變小行星的軌道,但只要撞擊得足夠早,隨著時間推移,最終微小的推力也能使小行星軌道發生顯著偏移,從而避開地球。

太空威脅受到重視

自1994年7月17日,人們觀察到一顆彗星碎片與木星相撞以來,這類來自太空的威脅開始引發人們對天體防禦的關注。科學家們開始主動開展防禦性觀測,觀測對象主要為直徑大於1公里且軌道跟地球軌道有交叉的小行星。這類尺寸的小行星具有足以毀滅地球文明的力量。截至2011年的數據,美國國家航天航空局NASA已找到93%的近地威脅天體,至今仍在持續觀察。

萬一隕石撞擊地球,人類有辦法攔截隕石阻止地球毀滅嗎?

NASA監測的部分小行星數據

有的人會提出質疑,地球已經幾千萬年都沒有經歷大天體撞擊的事件了,如此興師動眾將大筆資金投入這類計劃有必要嗎?

上一次遭受小行星撞擊而消失的族群,它們的骨骼標本正展示在博物館大廳裡。我個人認為,我們應該提前做點什麼,即使在千年一遇的天災面前也不可束手就擒,所以“很有必要”。

地球的位置相對安全

那麼,就天體防禦而言,我們能為自己做些什麼呢?

萬一隕石撞擊地球,人類有辦法攔截隕石阻止地球毀滅嗎?

先來了解一下地球的天文環境。環視太陽系,八大行星的軌道面幾乎平行。行星中地球排在第三的位置,靠近內側。事實上,外側的“老大哥”們像一道道盾牌幫忙抵禦了不少威脅。

排位老五的木星,體積是地球的1316倍,質量是地球的318倍;排位老六的土星,體積是地球的745倍,質量是地球的95倍;天王星體積是地球的63倍,質量是地球的15倍;海王星體積是地球57倍,質量是地球的17倍

這四位巨佬就是地球的第一重屏障,依靠它們龐大的體積和強大的引力,可以將衝向地球的大多數小行星收押或改變軌道,所以“天地大沖撞”事件的發生概率很小。此外地球擁有厚達12公里的大氣層,直徑小於10米的隕石將會因高速摩擦而燃燒殆盡。

正在持續監測太空威脅

萬一隕石撞擊地球,人類有辦法攔截隕石阻止地球毀滅嗎?

有了外側行星的“屏障”和自身大氣層的“過濾”,依然不可掉以輕心。直徑10米以上的小行星仍然是很大威脅。

防禦工作最重要的是”偵查“,目的是提前獲取敵方信息,需要對有威脅的小行星建立全覆蓋無死角的監測。這項任務早已開始落實,在全球有超過400個天文觀測臺、站(如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設在江蘇盱眙天文觀測樓)在共同執行這項任務。天文學家依照”搜索-觀測-軌道計算-跟蹤“的流程,把觀測結果上傳到國際小行星中心,進行全球信息共享。

觀測任務的第一階段是找尋所有”直徑大於1公里,對地球有威脅的小行星“。總數量接近2000顆,目前已基本完成。下一階段是將目標細分,尋找”直徑大於140米“的小行星,這樣的小行星有數萬顆,並且體積小亮度低,找起來就像是黑紙上的碳粉,普通天文望遠鏡基本無能為力。但小型天體吸收太陽光升溫比較明顯,會發出“明亮”的紅外光芒,因此紅外望遠鏡更擅長捕捉這類小行星。

監控有死角,漏網的魚

萬一隕石撞擊地球,人類有辦法攔截隕石阻止地球毀滅嗎?

藍色為地球,紫色為“2019 OK”

儘管天文學家非常勤勉,漏網之魚仍然存在。就在今年7月24日晚,一顆直徑57-130米直徑的小行星“2019 OK”近距離掠過地球,最近距離僅有7.3萬公里,約為地月距離的1/5。這是一次字面意思上的“親密接觸”。看上去距離還遠,其實小行星相對地球的速度高達24.5公里/秒,如果它早40分鐘到達就可能發生碰撞,撞擊的威力將足以毀滅一座城市。但它卻是在掠過地球的一天前才被巴西SONEAR天文臺發現。

萬一隕石撞擊地球,人類有辦法攔截隕石阻止地球毀滅嗎?

2013年車里雅賓斯克小行星撞擊事件

2013年2月15日上午,一顆約15米直徑的小行星穿過大氣層,在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市上空3萬米處發生爆炸,該市約20萬平方米的玻璃因爆炸損毀,也因此造成1400多人受傷。據俄羅斯《消息報》,俄羅斯國防部幾天前已收到隕石墜落的消息,但專家對隕石產生誤判,認為其會在墜落前完全燃燒殆盡,因而沒有發出警報。可見我們對小行星的監測能力仍有待完善,10米左右的隕石就能對我們造成巨大傷害。

發現了,我們又能把它怎麼樣?

如果成功提前偵察到威脅較大的巨型小行星,我們可以採取多種辦法處理。

NASA認為最優解是改變小行星的軌道,如利用撞擊器的撞擊衝量,對小行星軌道產生微小偏移。隨時間的累積,軌道的偏離量會大到足以遠離地球。

萬一隕石撞擊地球,人類有辦法攔截隕石阻止地球毀滅嗎?

“深度撞擊號”撞擊器

這種撞擊任務大家已經見識過。2005年美國“深度撞擊號”項目中,NASA利用撞擊器撞擊坦普爾1號彗星,目的是將探測器送入彗核,以便收集彗核成分。撞擊器是重370千克的銅質炮彈,以3.7萬公里/小時的相對速度撞擊彗星,動能達到1.96E10焦耳,相當於4.7噸TNT釋放的能量。事後有物理學家計算,撞擊對彗星的軌道改變僅有10釐米左右。可以看出小行星的撞擊必須提前規劃,甚至提前數十年執行撞擊,才可能積累足夠的偏移量。

萬一隕石撞擊地球,人類有辦法攔截隕石阻止地球毀滅嗎?

產生微小撞擊的方式不只撞擊器,還可以在小行星上安置太陽帆,利用太陽光的推力緩慢而持續地改變小行星的方向。不過小行星往往會自轉,如何在旋轉的小行星上安置太陽帆又是一道難題。又或者,在小行星上噴塗一層反光漆,在它反射太陽光的同時,也獲得了來自陽光的推力。

萬一隕石撞擊地球,人類有辦法攔截隕石阻止地球毀滅嗎?

肯定有小夥伴期待核彈登場,其實核彈未必是上策。即使將撞擊器換成核彈,它在太空中的效果也許沒有那麼棒。以廣島“小男孩”原子彈為例,“小男孩”搭載了50公斤的鈾235,經核裂變爆發的能量為500,000億焦耳,相當於15,000噸TNT當量。能量通過沖擊波、熱線、放射線等方式爆發出來,分別佔50%、35%、15%的比例。但太空環境沒有大氣,核爆無法產生衝擊波。且大部分小行星由硅酸鹽礦物和鐵鎳金屬構成,熱輻射和高能射線對其產生加熱效果,或許會使表面物質熔化並噴薄而出,但推力會很有限。

最令人頭疼的就是中小型的小行星了,如直徑10-150米的級別,難以提前偵查到,留給科學家的處理時間非常短。如果這類小行星進入了大氣層,我們可以採取的辦法很少,炸燬它往往是最後之策。而“2019 OK”達到了72倍音速,人類目前最先進的導彈只能達到25倍音速,這就為正面撞擊製造了難度。即使撞擊成功,小行星碎裂散佈的碎片也會造成二次傷害,看過《一拳超人》的朋友應該見識過隕石碎裂的危害性。

“死亡如風,常伴吾身”

如果現在就有一顆小行星飛向地球,而距離很近,以人類現有的能力將無法使其偏離軌道。我們只能最大限度地保護生命和財產,採取撤離人群和轉移關鍵設施的舉措。

顯然,天體防禦任務非常艱鉅,人類在監測、模擬的初步工作上正在逐步完善,對於抵禦小行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