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8年度十佳電影

如果有人問:請回答2018,那我給出最多的答案仍然是電影。今年除了重溫經典老片,也看了不少佳作新片,從2018年上映或出資源的新片中選出了十部個人最喜歡的,風格差別很大各有千秋,但在我看來每一部都有其卓爾不凡的價值。2018是幸福的,因為電影,因為希望,因為愛。願大家在2019年收穫更多幸福,繼續一起愛電影。

10.《攝影機不要停》

我的2018年度十佳電影

一部獻給所有影迷和創作者的禮物。戲中戲中戲(三、四層嵌套)的結構雖不是第一次見,本片卻是在所有以影視為題材的電影中,對製作流程分解展示最詳細的一部。開場長鏡頭是對傳統殭屍片的解構,後面的創作過程又是對解構本身的二次拆解。長鏡頭裡看似是破綻的地方實則是後面喜劇效果的伏筆和鋪墊。打破第四面牆、全情投入的即興表演模糊了電影和現實的邊界。結尾強調了電影創作的集體性,並向幕後工作者致敬。

一切都遵循傳統電影技法,卻能帶給觀眾巨大的新鮮感,關鍵是勝在創意。除了精巧而天才的設計,文本也是一面三稜鏡,一窺行業的特點。親情的主題豐富了全片的內涵。這種內容和形式是我們很多人經歷過卻視而不見的,有句老生常談的話:藝術來源於生活;但其中應該包含另一層:藝術來源於藝術。

並列10.《羞辱》

我的2018年度十佳電影

以小見大的文本,通過法庭爭辯追溯族群衝突的根源,層層剝繭展現痛苦的同時也為走向和解鋪設伏筆,重要的信息交代和情節轉折既合理又恰到好處,劇作堪稱完美。剪輯乾淨利落不拖泥帶水,說觀感酣暢淋漓也不為過,成功的類型化嘗試。看到最後不由感動,很久沒有這麼一個會心的結尾了。

9.《阿拉姜色》

我的2018年度十佳電影

看之前擔心會拍成個人版的《岡仁波齊》,但可喜的是電影並沒有對某種信仰儀式獵奇化的展示,也沒有對藏地風光壁紙式的過度表現,而是聚焦家庭關係,關注人本身。片中有諸多動人的細節設計,多次出現的照片是揭示主題的註解,毛驢的互文更是妙筆。即便以公路類型片來看,表現父子的成長也做的非常紮實,前史交代、情感遞進都通過紮實的劇本和成熟的導演功力清晰呈現。

8.《冷戰》

我的2018年度十佳電影

近幾年最好的黑白片之一,延續了導演前作《修女艾達》的風格。相比《艾達》有些喧賓奪主的構圖,這部更加精湛圓潤,光線、構圖、運動只有歎為觀止的份,每一個鏡頭都被精雕細琢,也不乏高超的景深調度,單鏡頭內仍可以創造出豐富的表意和變化,例如慶功酒會用一面鏡子增加信息量,再到中段的巴黎街道送別,本以為是鏡頭落輻卻又搖了回來,結尾女主角無視丈夫兒子直撲愛人,一個鏡頭告訴觀眾她是如何救他。

稍有遺憾的是全片高開低走,看前三分之一會誤以為要探討高壓制度下被犧牲的情感,而之後還是落腳到愛情,使得格局尚小,成為一部黑白版的《愛樂之城》,制度只是背景而非阻礙和對立面。不過僅僅是愛情,也已經足夠美好了。

7.《狗十三》

我的2018年度十佳電影

雖然是2013年就已誕生的“新片”,但能在大銀幕看到是榮幸的。前兩年的最佳青春片是《猴子》和《野馬》,今年又終於有了這部《狗十三》,巧的是三部都是講少女的青春。對少女心思的細膩表現不輸《猴子》,家庭牢籠的主題又與《野馬》相通,更重要的是《狗十三》誕生的年份更早,原來我們早就有能和世界各地最好青春片抗衡的作品。

沒有常見的撒狗血或餵雞湯,本片的表達是豐富的,不光是很多評論提到的所謂“成長的傷痛”,它還指向了更深層的原因,即家庭往往以愛之名扼殺個性,吃狗肉那場戲是標誌主角終於被馴化的逆向弧光完成,在我看來這是一部恐怖片。弟弟的角色則表達了愛被奪取和侵佔之感。全片都在強調主角與成人世界的隔閡,那句被重複兩次的臺詞“以後會越來越多的”向我們提示了成長的艱難。

6.《燃燒》

我的2018年度十佳電影

一部讓人著迷的電影,除了主角其他人都是謎一樣的存在。劉亞仁的表演很好地詮釋出一個不諳世事青年的木訥自卑。兩輛車的設置堪稱絕妙,形成尖銳的階層對比,李滄東的鏡頭一直像手術刀一樣鋒利。潛臺詞豐富,或者說整個文本都非常豐富,所以答案不止一個。鍾秀最後大概明白,所謂塑料大棚其實是個比喻。

5.《三塊廣告牌》

我的2018年度十佳電影

奧斯卡選擇了《水形物語》而不是《三塊廣告牌》只能說明學院評委的保守和沒有眼光,絲毫不會影響這部電影的傑出意義。劇本接近完美,看似俗套的故事下一直在反套路,衝突設置方式在傳統類型電影裡難得一見,在悲劇氛圍下做出了喜劇效果。將美國社會的諸多議題融入這個高度複雜的文本,性別、種族、殘疾,宗教醜聞、司法精神,並還隱晦地談到了美軍在中東的暴行。科恩嫂的表演比在《冰雪暴》中更加出色。

4.《鬼魅浮生》

我的2018年度十佳電影

真正高級的電影,披個白床單都能讓人痛徹心扉。鏡頭醞釀情緒,幾乎不需要任何語言,便能將萬般思緒傳遞給觀眾,我們跟隨鏡頭一同呼吸。如此深邃凝重,如此揮之不去,類似的感覺我只在伯格曼的電影中找到過。愛情不過是輪迴的首尾兩端,影片真正的骨肉是形而上的,無論生前死後,我們都是時間的囚徒。

3.《大佛普拉斯》

我的2018年度十佳電影

除了強烈的諷刺現實,更難能可貴的是對電影語言的嘗試,創作者直接與觀眾互動,這並不叫打破第四面牆,而是屬於開拓銀幕前的第六空間。大佛講的是人生,是命運,是階層。通過小人物的荒涼境遇反映出大世界的冷漠無情。我們當然無法探索別人內心的宇宙,因為這個世界本身已經足夠複雜了。

2.《幸福的拉扎羅》

我的2018年度十佳電影

看這部電影時全程都充滿興奮和驚喜感,隨處可見神來之筆。如果只看前半段似乎是在講階級批判,貴族對底層的剝削和奴役,農民的麻木愚昧。但影片的野心不止於此,導演在後面給了我們更多的驚喜。剛開始覺得中間俯瞰鏡頭有些突兀,因為這是有明顯宗教意味的上帝視角,但看到後面才發現宗教是重要主題,並由此處展開魔幻情節。

拉扎羅是一個人間天使,他身上的神性使其與周圍人區分開來,以一個天使的視角觀察人間百態。所以當他來到教堂時,音樂隨他而去,而那些所謂的教徒因冷漠拒絕了聖人,卻妄圖關門留住音樂。前半段的臺詞也有暗示:“毫無疑問,一位謙卑的農民,能比一個出色的科學家更好地侍奉上帝。”從鄉村到城市的轉換,是一種文明演變的隱喻,又帶有對現代人的嘲諷,無論何時何地,人類冷漠自私的本性不曾改變,這一點在結尾達到高潮。

1.《風的另一邊》

我的2018年度十佳電影

如果說普通電影是膨化食品,那這部則是壓縮餅乾。雖然是在導演逝世三十多年後由後人完成,但這仍是一部純正的無法複製的威爾斯電影,風格上很像他晚年另一部電影《贗品》,幾處表現主義的細節亦有《審判》的影子,本片也預言了威爾斯本人的命運,歷史有時很奇妙,或許對他來說戲裡戲外已經融為一體了。看到二十多分鐘時觀感漸入佳境,因為觀眾已經熟悉了電影的節奏,只是密集的信息量和快速剪輯仍然讓人跟不上思路。

威爾斯大概是電影史上唯一能用鏡頭寫論文的導演,用不拘一格的影像講一個戲中戲的故事,每一幀都充滿了天才的想象力,用電影探討電影。本片在盡力嘗試影像的各種表現形式,傳統電影裡難得一見的花招在這裡信手拈來,這一點比《贗品》走的還遠。雖然有較高的觀影門檻,這部電影還是給觀眾留了鑰匙,沒有淪為純粹的圖像實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