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感官創造不同的思維方式(二)

不同的感官創造不同的思維方式(二)

上文那個黃昏時分海灘漫步的情境 想象,可以說明人類的大腦並不能很好地區分內在與外在的感官運用,也就是說大腦不能夠區分實際發生的情況和幻想的情況,這些也是臆想症產生的生理基礎,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不論在哪一種情況下,我們的大腦都有相同的區域被激活了。

人類的大腦包括左、右兩個半球及腦幹,它作為人體的神經中樞,指揮著人體的一切生理活動,如臟器的活動、肢體的運動、感覺的產生、肌體的協調以及說話、識字、思維等。科學研究證明,大腦特定功能源於大腦的某一區域,大腦也由此被劃分為不同的區域,如視覺區、感覺區、記憶區、語言區、識字區、運動區、和聯合思維區等。

在大腦活動中,運用不同的感官記憶對我們從外界收集到的信息進行轉換,會激發特定的大腦區域,使我們發現不同的重點,從而導致我們產生不同的思考方式,並以不同的方式進行人際交流。

不同的感官創造不同的思維方式(二)

在20世紀70年代末,一個心理學學生查理德·班德勒和一個語言學學生約翰·格林德提出了一個EAC模型,即眼睛解讀線索。這個模型對不同的感官和思維方式之間進行了一些有效的研究,這個模型認為:

眼睛向上方看,表示大腦的視覺區域正在被激活,叫做視覺記憶;看右上方在創建圖像,向左上方看,則在記憶圖像。

眼睛平視,則意味著大腦的聽覺區域正在被激活,叫做聽覺記憶;朝左看,是在回憶聲音,朝右看則是在創造新的想法,比如你在想象別人會對你說什麼。

眼睛朝右下方看,則表明大腦的感覺區域和情感區域被激活,叫做動覺記憶;不過這時候並不能分出人們究竟是在記憶還是在創建。

眼睛朝左下方看,說明大腦的聯合思維區域被激活,正在進行邏輯思維,被心理學家稱為中立階層。

不同的感官創造不同的思維方式(二)

現在我們可以來測試一下EAC模型的有效性:

眼睛盯著左上方的某個點,在大腦裡浮現出某一幅你喜愛的名畫,如列賓的《伏爾加河上的縴夫》或者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當然也可以是別的你喜歡的。那幅畫你肯定已經看過很多次了,儘管你不一定特別關注過它。儘量想出這幅畫的很多細節,比如,人物的臉、衣服、背景、畫面的整體顏色,等等。

不同的感官創造不同的思維方式(二)

給自己20-30秒鐘來做這個測試。。

做完後,把畫面從你的腦海裡刪除,然後,把眼睛朝右下方看,重複以上的過程,盡力想象剛才那幅畫的畫面,你的腦海裡還可以很容易地形成圖像嗎?

儘管之前你成功地做了一次,但是這次眼睛在向右下方看時,想象畫面卻變得有些困難了,這是因為你大腦中的視覺區域不再被激活了。換句話說,眼睛朝右下方看是不能調動視覺記憶的,只有在朝左上方看時才能調動視覺記憶。

不同的感官創造不同的思維方式(二)

如果你問一個朋友“你的假期過得怎麼樣”,並注意觀察他的眼睛,你會發現他的眼睛先是往左上方看,接著又迅速地往右下方看,這就表明他大腦中的思維過程是先回憶他的假期看起來怎樣,然後通過回憶他的感覺來確定對假期的記憶。這正好說明不同的感官創造了不同的思維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