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火锅聚餐太久太久,我们对着影像画面流下感动的口水

“哇哦!”“真香!”“太鲜了”……综艺节目云录制早已不是稀罕事,但湖南卫视老牌综艺《天天向上》还是搞出花样:嘉宾和主持人一边吞口水,一边连线录制。


最近一期《天天向上》,播放了纪录片《沸腾吧火锅》片段。主持人汪涵现场连线王一博、大张伟、钱枫、金瀚等人,他们看着诱人的火锅美食画面,眼睛直了,喉咙上下翻腾,不时发出欢呼。


盼火锅聚餐太久太久,我们对着影像画面流下感动的口水

《天天向上》播出火锅纪录片片段,王一博在线吞口水。

观众感受到节目组的“残忍”,弹幕里哀嚎一片:“深夜放毒,我快受不了了”“馋死了”“看饿了,点份外卖先”。


一群人围坐吃火锅的场景,许多人都久违了。此前疫情严重时,网友们居家隔离就已在馋火锅。有美食博主发起微博热搜话题#疫情后最想吃的美食#,火锅力压烧烤奶茶登上榜首。


而随着餐饮业逐渐开放堂食,海底捞高峰期需要等位两小时的现象,也佐证了火锅国民第一美食的热度。


火锅也是影视剧、纪录片等经常拍摄的美食。重温那些关于火锅的影像,我们会更想念聚众吃火锅的好时光。


年轻人正在被“重口味”夺走


重庆火锅咕咚咕咚冒着热气,筷子一伸捞出一片毛肚,表面凹凸的结构吸附了大量红色汤汁,筷子一甩汤汁四溅。《沸腾吧火锅》里,一个动作设计,就挑起观众食欲。


火锅里的食材,活了起来。每个特写画面,都仿佛在对观众循环唱着“为何你明明动了情,却又不靠近……”


盼火锅聚餐太久太久,我们对着影像画面流下感动的口水

《沸腾吧火锅》对拍摄毛肚作了动作设计。


居家隔离时期,一日三餐成了难题。千篇一律的家常菜,无法抚慰年轻人的口味。尤其是对于做顿饭都险些把家炸掉的厨房菜鸟来说,他们更怀念那些熟悉的美食味道。


近年来,火锅行业发展迅速,营业额在餐饮业占比超过20%,国民第一美食当仁不让。


辐射群体广泛、价格亲民的火锅,自动加载起人们对它的记忆。


中国人喜欢“吃口热的”。相比其他中餐菜品,火锅的独特与经典之处是边煮边吃。


如果回溯历史,这种烹调方式其实很原始。在中国先民懂得利用火并且发明制造陶器后,采用陶釜、陶鼎煮熟食物的烹饪,便是最早的火锅食法。


如今备受欢迎的重庆火锅,最早是体力劳动者的江湖菜。1890年,重庆开埠,水道货运繁盛。小贩们把便宜的牛杂、牛油渣等切成块片,船工们就着汤锅烫好、蘸着辣椒花椒开吃,一时风行码头。


正是因为火锅烹饪方便、平民,让火锅店无需大厨,开店门槛较低。火锅的这一特点被影视剧充分利用。当火锅成为一场吃饭戏的道具,既可以节省成本,也不容易穿帮,还能呈现热腾腾的烟火气。在《线人》《好雨时节》等香港和川渝地区拍摄的影片中,火锅尤其常常出现。


火锅制作的便利,也给许多宅家做饭的人以错觉,火锅不太讲究厨艺,自己在家涮,也能不输堂食。然而,许多人在尝试后,往往会发现自制汤锅与堂食火锅之间,隔着“这么近,那么远”的距离。


“你就是去那种清汤汤底的店,一定是晚个小时,也要比别人赚了。因为别人吃到的是最开始的,不香的。”在《圆桌派》节目中,美食纪录片导演、老饕陈晓卿曾这样解读火锅店的氛围优势。


盼火锅聚餐太久太久,我们对着影像画面流下感动的口水

没有火锅店的秘制底料,自家火锅缺少了灵魂。


火锅店常年经营,香味分子不停分解。居家偶尔尝试涮火锅,不仅香气不如店面,底料与蘸料品质与种类有限,也让火锅丢失掉部分灵魂,黯然失色。


这让嗷嗷待哺的宅家党们,更加期待一场线下门店的火锅宴。在竞争激烈的火锅市场中,最受追捧的是四川和重庆火锅。据2019年火锅产业大会高峰论坛发布的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川渝火锅店总数量占比超过六成。麻辣占据主导,几乎让火锅披上了重口味外衣。


“味道强的食物,对于人的味觉系统有遮蔽作用。你给他吃了更咸更辣的东西,再吃之前的东西就觉得更淡而无味。”陈晓卿在采访一些营销非常到位的餐厅时,经常问对方诀窍是什么。餐厅负责人往往会毫不避讳地说“手再重一些”。年轻人的口味就这样被“重口味”夺走了。


共食的亲密力量


疫情防控期间,分餐制悄然走入国人的饮食文化。即便如今复工复产,实行分餐行动,打好舌尖防疫战,仍然是主流声音。


这样的做法,自然是疫情之下不得已的操作。与西方国家每人各用一套餐具、各享一份食物这种饮食文化不同,中国人同桌共食的历史悠久。


中国烹饪协会1993年,曾正式向全国餐饮业发出推行分餐制的号召,但只得到冷淡回应。国人不认同分餐制。一方面,国人祖祖辈辈养成了共食习惯;另一方面,在许多人看来,聚餐的欢乐氛围还是需要通过围坐共食来实现。


盼火锅聚餐太久太久,我们对着影像画面流下感动的口水

火锅往往能够营造热烈的聚餐氛围。


热烈的火锅,不仅让人感觉温暖美味,也通过营造了聚会氛围。“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火锅不能解决的;如果有,那就两顿!”虽是一句玩笑话,但也充分反映出大众对于聚餐选择火锅的喜爱。


一般在聚餐时,人们所满足的程度往往会受制于他人。但不同形制的火锅,给大众提供了多种选择。正如《舌尖上的中国》所总结的:“北京的涮肉火锅,羊肉细薄如纸,吃的是嫩;云南的菌子火锅,菌菇清甜鲜美,吃的是香;潮汕的牛肉火锅,牛肉丸筋道多汁,吃的是韧。”


围坐火锅前,每个人可以各投所好、荤素搭配。这让火锅成为聚餐的理想选择。吃火锅的过程也很像交朋友:锅底汤料一定要经过长时间充分交融,否则味道无法得以彻底彰显。汤底煮得越久,口感越醇厚。所谓涮火锅,就是要慢慢享用。


火锅聚餐的场面往往是热闹的。汤底沸腾起来,三四双筷子陆续把食物下锅,食物很快煮熟后,食客集体闷头大吃一番。直到吃到酣畅,再边聊边吃,谈天说地,迎来聚会高潮。


相比怀念火锅本身,或许人们更怀念的是随时可以约朋友聚餐吃火锅的日子。社交疏离的时期太久,吃火锅的那种亲密感难以体验。


盼火锅聚餐太久太久,我们对着影像画面流下感动的口水

《喜欢你》将火锅的亲密关系直白点出。


“火锅在情色食物排行榜里,排名第一。因为它和情人间的某种亲密行为,实在太像。两个人不断要交换口水,还会面红耳赤、心跳加速、唇干舌燥,没酒也醉。” 电影《喜欢你》中的金句,将火锅营造的亲密感,描绘得淋漓尽致。


火锅的确能拉近陌生人之间距离。这种亲密关系,电影《摆渡人》中的表达或许更恰切:“能够一起吃火锅的人,都是同一个世界的人。”


最极致的团圆


“吃火锅这种不折不扣的共食,最为形象直观地体现了在同一口锅里吃饭的含义。”易中天曾经专门写文章谈火锅,他认为火锅浑身上下都是中国文化。他写的两个短句最让人记忆深刻——“火锅热,表示亲热;火锅圆,表示团圆”。


梁文道也曾在除夕夜和家人一起吃火锅。这个偶然尝试,让他感到过了一回地道中国年:“火锅是最极致的团圆,取消了前菜和主菜的分别,从头到尾只有一种烹调的技法,吃的过程和烹调的过程合二为一,所有食材共时出现共时享用,每一种东西都染上了别的东西的味道,是彻彻底底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看中火锅团圆意义的作家,还有张小娴。她以一间濒临倒闭的麻辣火锅店为故事背景,创作了小说《我的爱如此麻辣》。由这部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花椒之味》去年上映。


影片中,同父异母的三姐妹,来自不同地域、性格迥异,在参加父亲葬礼前完全陌生。她们一起尝试制作父亲的麻辣火锅秘料,在无数次失败中,相处的时间却成为最好的调味剂。她们发现彼此不仅有血缘牵绊,还同样面对着父母离异的创口和生活的惶惑。


盼火锅聚餐太久太久,我们对着影像画面流下感动的口水

《花椒之味》片尾,设计了一场想象中的团聚场景。


一间面积不大的火锅店,成为三姐妹相遇、相知、相守的人生舞台。这部讲述亲情的影片在香港上映时,特意选在中秋节档期上映,收获了不少观众好评。


许多电影不只把火锅纯粹当道具,更多时候让它成为象征聚散的元素。《我不是药神》的雨夜火锅成为故事拐点;《乘风破浪》为“小马”践行;《无间道》等警匪片中的暗战……一场火锅聚餐的开始与结束,往往暗示着人物离合。


火锅,集中体现了人们对于热闹和团圆的向往。但如今回到现实,我们仍处于疫情防控时期,不提倡聚餐。店内堂食火锅,超过4人也会被分桌处理。


这种情况下,不如与亲友相约,疫情结束后,来场自由自在、酣畅淋漓的火锅聚餐。久违的热切与亲密,都在那热腾腾的锅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