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走尋常路:東風21

兔子早早練就一手茶葉蛋神技,但對大流氓而言,若動不動就喊同歸於盡,就太不體面了,這手段無非爭取些時間罷了。兔子苦了兩百多年,成家後很快在陸地上就有了起色,和兩大流氓扳過手腕,居然沒骨折。但在海上,胳膊還沒人家腿毛粗,被虐得體無完膚。所以第二個層面的重點,便是消除來自海上的威脅!這回咱就說說打船的“反艦導彈”。

不走尋常路:東風21


自殺式無人機

前文說過“彈道導彈”,其本質就是大號的炮彈,先用火箭把彈頭扔上天,再靠自由落體砸下來。扔個鐵疙瘩砸那麼遠的目標,是非常精細的活,導彈起飛後攻擊範圍很難太幅度調整,因此只能打地面固定目標,對於海上移動目標,只能抓瞎。所以,打船一般沒法用彈道導彈(注意“一般”這個詞)。

如果導彈能做到哪裡不爽點哪裡,那媽媽就再也不用擔心我打仗了!這就是“巡航導彈”的基本思路,說白了,巡航導彈就是“自殺式無人機”。所以,啥也別說了,打船就得用這玩意兒!

攻擊模式

用巡航導彈作為反艦導彈,攻擊模式有兩種。

一種是直接從高空飛過去,找到目標直接衝下來。因為高空空氣稀薄,飛行阻力小,所以飛得遠,除此之外,這手法沒有任何好處。這是為啥?

反艦導彈畢竟是打船的,炸藥放少了就只能撓癢癢,以美帝戰斧導彈為例,炸藥有三四百公斤,加上燃料發動機,整體重量超過一噸。這大體格,要是遇到小巧的100公斤的防空導彈,只要時間充裕,防空導彈總能把巡航導彈揍下來。

反艦導彈為了不給對方充裕的防空時間,有2個參數極為重要:飛行高度和突防速度。

既然是玩躲貓貓,應該是導彈隱身性能更重要,怎麼是飛行高度呢?很簡單,地球是圓的,雷達波走的是直線,因為地球曲率的關係,飛的越低越不容易被發現。艦載雷達對低空目標的探測距離通常只有40km,當然這不是固定數字,美國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的雷達比一般人架得更高,就能增加探測距離;導彈塗隱身塗料,雷達反射截面變小,就能縮短探測距離。

不走尋常路:東風21

而導彈到了幾十公里,就算別人沒發現,你也得開機搜索目標,一旦開了雷達,只要對方不是瞎子都能看得到。這個時候就別磨蹭了,趕緊撒開腿衝刺,壓縮對方的攔截時間,這就是突防速度的意義。

如果反艦導彈大搖大擺從高空飛過來,那相當於拎著喇叭大喊“我要來打你啦”,這般嘚瑟,結局都不會太好。大多數反艦導彈寧可犧牲射程也要飛的低。

這套路通常是幾枚導彈組團,一起從不同方向突防。反艦導彈發射後,先關閉自身雷達,隱蔽機動到指定位置,這階段和無人機一模一樣,稱為“巡航飛行”,飛行速度也叫“巡航速度”。

距目標幾十公里處開雷達搜索,然後迅速加速衝刺,同時不斷降低高度。

最後攻擊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以法國“飛魚”為代表的水平彈道攻擊,導彈一直超低空貼著海面飛行,直接攻擊艦船水線上方部位,以擊沉為目標;另一種是以美國“魚叉”為代表的俯衝攻擊,導彈在距離目標幾千米處突然躍起到幾百米高度,從上往下俯衝攻擊,擊毀船上的武器設備,以喪失戰鬥力為目標。

這畫面,和狼群捕獵神似吧?總結就八個字:隱蔽接近,快速突防!

不走尋常路:東風21

不過呢,飛的太低容易迷路,你想想,貼著茫茫大洋飛百十公里,若沒有導航,和女司機有什麼區別?這就需要“中繼制導”,導彈的導航大概分兩種:第一種,飛機在後面開雷達照目標,不斷把數據傳給導彈,飛機開了雷達危險性自不需說,也是捨命陪君子!第二種才是上上策:衛星制導,不過這技術門檻賊高!衛星導航系統全球可沒幾家哦,當年兔子的導彈都得用美帝的GPS,要真打起來,導彈往哪裡飛都不知道。若沒有中繼制導,導彈就得高彈道,基本沒有隱蔽性可言。

看些喜聞樂見的案例吧!

臺灣“雄風”-3型反艦導彈

不走尋常路:東風21

灣灣的“雄三”因為誤射名聲大噪,叫囂世界第一,連美帝都想買,雄三總工程師(下圖)也吹得面紅耳赤!怎麼說呢,如果你班上有個娃,100米不及格,400米不及格,1000米、1500米、3000米都不及格,偏偏800米跑了個冠軍,你信嗎?下面我要打臉了,聲音有點響,大家捂好耳朵。

不走尋常路:東風21

雄三從高處飛可以打300km,掠海能打130km,這數據在小流氓裡不算差了,大概也是雄三唯一拿得出手的地方。從圖片上看,雄三是火箭助推式導彈,發射後,先用火箭助推到足夠速度,衝壓發動機開始工作,進入超音速巡航。衝壓發動機還記得嗎?只能快,不能慢,所以雄三是全程超音速,而不是末端突防才超音速。

這套路看著就很粗魯,拿這類反艦導彈做主力,確實很稀少,貌似只有毛子幫阿三折騰的“布拉莫斯”可以媲美,阿三也號稱世界獨一無二。

不走尋常路:東風21

印度布拉莫斯

全程超音速是不是比末端超音速要先進呢?這種火箭助推後直接超音速的設計其實很簡單,唯一難點在於衝壓發動機,這自然不可能是灣灣自主研發的。該技術源自美國,當年美國軍方需要一種結構簡單速度夠快的靶彈,LTV公司的方案被馬丁公司擊敗而落選,本著廢物利用的原則,落選方案批准賣給灣灣中山科學院。說難聽點,雄三技術源自80年代美帝的靶彈,是落選的靶彈。

全程超音速這麼高大上,為啥被人嫌棄?反艦導彈前期的重點是隱蔽,全程超音速會嚴重降低隱蔽性,弊端很多。

第一,超音速掠海飛行波阻大,影響射程。

第二,超音速巡航做不了複雜戰術動作,走的直(雄三沒有彈翼,估計機動性不高)。

第三,超音速巡航飛行高度高,易被雷達捕捉。

第四,超音速多譜勒效應明顯,易被雷達捕捉。

第五,超音速摩擦溫度高,易被紅外捕捉。

雄三還有一個致命缺陷,那就是離大陸太近啦!新聞說,雄三發射後1秒鐘就被發現了,這很可能不是吹牛。預警雷達肯定24小時開機,福建這邊架在山上,非常高,雄三發射時至少躥到幾十米,這樣一增一減,預警距離從幾十公里增加到三百公里完全有可能。

誤射的雄三後來打中漁船,又引來一頓瞎分析,有說牛逼有說傻逼。哎,給大家認個東西:

不走尋常路:東風21

雷達角反射器


這叫“雷達角反射器”,當雷達波掃描到角反射器後,會在金屬角上折射放大,產生很強的回波信號,簡單來說,就是讓你更容易被雷達捕捉。漁船不可能有隱身設計,相反,民用船隻會設計得更容易被雷達發現,因為無論是搜救還是防止誤撞都很有用。民用船隻和主要航道上的暗礁淺礁,理論上都會安裝角反射器。如果雄三的搜索雷達在沒有電子干擾的情況下,連個民船都鎖定不了,那中山科學院的院長還不如讓我來當了!

角反射器還有個妙用,阿三的布拉莫斯在試射時,擔心雷達無法鎖定目標,就把目標設定為一片平地上非常突兀的房子,呃,還是不保險,給房子裝個角反射器吧。果斷擊中!威武!

美國“戰斧”巡航導彈反艦型

說實話,在軍事前瞻性方面,以美帝為標杆是錯不了太多的,實戰經驗多嘛。美帝為圖省事,保留了部分此類導彈欺負身殘志堅的小流氓,從這個角度講,冒出幾個不長眼的採購員向雄三詢詢價也不無可能,說不定,人家是想買些靶彈呢!不過,美帝自己的玩法可就兩回事了。

不走尋常路:東風21

美帝認為機動性比速度重要,包打天下的高富帥“戰斧”多用途導彈,將這套理論體現的淋漓精緻!戰斧雖然是亞音速,但把機動性玩到出神入化,可以完成的複雜戰術動作,堪比有人駕駛飛機。

不走尋常路:東風21

首先,戰斧巡航到指定位置後,快速爬升至450米高度,制導雷達開機,左右45度俯仰角50km範圍內全方位搜索。捕獲目標後,降至7~15米的掠海高度躲避雷達,並進行大範圍的側向機動,甚至可以跑到敵艦尾後方,躲避兩側雷達跟蹤和左右舷防空火力的迎面攔擊。飛行至敵艦3至5km處,雷達再次捕獲目標,並突然躍起,從防守最弱的方向實施大角度俯衝攻擊。

嗞嗞,教科書般的攻擊!中國作為資深的美粉,這本教科書自然是不會放過的。

疑似 中國“鷹擊-18”反艦導彈

不走尋常路:東風21

疑似鷹擊-18的發射試驗,導彈展開彈翼後大角度轉彎。

不走尋常路:東風21

中國任何一款頂級武器都有保密原則,鷹擊-18排名世界前三應該是妥妥的,網上那些參數都是連猜帶蒙,暫時還沒有權威數據。

不走尋常路:東風21

關於鷹擊-18的射程,說法從220km到400km不等,發射後,以0.8馬赫的速度超低空巡航,飛行高度15-20米,巡航階段的中繼制導由北斗完成。這階段和戰斧是差不多的,不過,中美在半導體領域的差距不小,所以最後突防階段並沒有採用戰斧那般精彩的操作。

鷹擊-18距離目標40km時,渦噴發動機被拋離,分離出的前部彈體是固體火箭推動的獨立“小導彈”,飛行高度可下降至3-7米,突防速度可達3馬赫。末端制導是“主動雷達+紅外成像”的複合導引頭,探測距離、精度和抗干擾能力都是槓槓的。

這裡有個常識,打導彈不是奧運會打飛碟靶,不是靠手感的。攔截系統必須鎖定導彈、計算軌跡,否則即便眼睛看見了,也什麼都幹不了。鷹擊-18一旦開始超音速突防,3馬赫的掠海飛行外加10G的末端機動,攔截難度極大。因此最好在40km外的巡航階段攔截,不過大部分艦載雷達無法鎖定那麼遠的低空目標。更要命的是,只要命中一枚鷹擊-18,其巨大的3倍音速衝擊力和近300公斤的高爆炸藥,足以使一艘“宙斯盾”戰艦喪失作戰能力。據稱,該彈還具有反輻射功能,即使在距敵艦50米處被攔截而爆炸,也可摧毀60%的敵方艦載電子系統,威懾力十足!

嗞嗞,教科書,咱也能寫。

不走尋常路:東風21

這是2016年南海演習時,號稱中國最先進的反艦導彈擊中靶艦的視頻,有兩個看點。第一,末端機動,仔細看,導彈明顯走S形路線。第二,延時引信,導彈是穿透船體後爆炸的,很多人嗚呼哀嚎,認為尺度沒把握好。哥們兒,主動曝光的視頻,會有這麼明顯的差錯嗎?把靶艦換成航母,豈不是剛剛好在內部爆炸?這明明是告訴美帝,我的反艦導彈很穩妥,穿透船體這麼劇烈的撞擊都不影響引信引爆。

以空制海

雷達高度決定了搜索距離,因此船上的雷達很難鎖定遠處的海面目標,沒有預警機協助的船算半個瞎子,只能看高空,看不到超低空飛行的飛機,所以現代海戰的原則就是“以空制海”。落單的軍艦遭遇飛機,只有捱打的份。

這裡的重點是“落單”。預警機是航母群的眼睛,沒人會閉著眼睛走路,美帝航母的預警機一直都在天上轉,管住周邊500公里還是很輕鬆的。

而用飛機打船,怎麼說也得靠近到兩三百公里內,這既要躲過戰艦的防空導彈,又要和艦載機肉搏,不會比當年小米加步槍衝鋒好多少。所以美帝前些年只對中國潛艇有關注,壓根沒把中國飛機當回事,可謂一時風光無限!

走尋常路,玩不過美帝,至少目前還沒把握,咋辦?大國對抗不能靠運氣,而是靠開掛!這次開出的掛,便是“錢學森彈道”。

不走尋常路的DF-21

錢學森彈道是一條非常不尋常的路,這話得從中段反導說起。中段反導區別於末端反導,中段只有中美在玩,曾經還相互飈過一陣子,詳細內容在反導篇裡,這裡只描個大概:彈道導彈在太空裡無動力滑翔階段,就是所謂的“中段”,導彈80%的時間都處於這個階段。無動力無阻力,只要跟蹤一段時間,就能按照飛行軌跡計算出彈道和落點,攔截就相對容易,這就是所謂的“中段反導”。

錢學森彈道的本質,就是在彈頭返回大氣層時,利用巧妙的氣動外形,實現“打水漂”似的跳躍,既減少中段時間,又增加射程,還避免彈道被計算。防守方若不是事前獲取導彈的詳細參數,幾乎無法攔截。

不走尋常路:東風21


打水漂,聽著好像也不是很難,門檻在哪呢?你在池塘裡打個水漂是不難,但如果打兩個一模一樣的水漂呢?彈頭無動力飛行幾千公里,要砸中方圓幾十米的目標,拍腦袋想想就知道,這是極其講究的!在大氣層邊緣打水漂,不可控因素太多,稍有偏差,最後落點差幾公里就算祖墳冒青煙了。

錢學森朝水塘裡打一串水漂,每個落點都能提前計算好,箇中玄妙,自己體會吧!中國在氣動外形的造詣,就是錢老這幫人開掛攢下的。如今,隨著其他短板逐漸趕上,大氣層內的高速飛行器的玩法越發有意思了。

DF21正是錢學森彈道的成功案例之一,射程2000km左右,升級版DF26,射程4000km左右。之所以用彈道導彈打航母,是因為巡航導彈速度上不去,射程又近,擺明了玩不過美帝。關於東風打航母,有很多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文章,或譽之或謬之,爭議頗大。咱不是磚家,也只能胡謅。為行文順暢,先打幾個補丁。

第一:找航母。

找到美帝航母是毋庸置疑的,彈頭返回大氣層後鎖定航母及修正彈道才是難點,彈頭即便鎖定了航母,也可能來不及修正彈道。這裡的發現航母和鎖定航母是兩個概念,就好比我能看見靶子,但不一定瞄得準。

航母速度雖不快,但足夠影響導彈命中率。假設導彈發射後,航母以30節速度逃離,在導彈飛行的十幾分鍾內也能跑十來公里,就算裝了核彈也不一定炸的到。

第二:黑障通信。

量子通信先放一邊,這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碼事。黑障產生的原因是彈頭摩擦高溫使得空氣電離,屏蔽或衰減電磁波。此時彈頭等於失聯了,無法實現末端制導。這應該是“彈道導彈無法攻擊移動目標”的最大論據了。別急,有辦法。

在民用領域,通常是給飛行器插個尾巴。公開資料《航天器工程》2015年有篇文章叫“採用衛星中繼克服航天器再入通信黑障的途徑”,文章稱,中國最新的飛船解決黑障通信問題依靠後部二次中繼通信的方式,在等離子體密度最低的尾部安裝S波段通訊天線,再通過衛星實現中繼通信。

於是有人說了,這通信容量能滿足民用,不一定滿足軍用。好的,那就不插尾巴了。黑障形成和飛行器外形、材料、再入速度及信號頻率、功率都有關係,民用航天器至少是第一宇宙速度,折算成大氣層內就是24馬赫,這個速度進入大氣層的黑障區域通常是100km-40km高度。一般10馬赫以上就會出現黑障,而中程導彈返回大氣層的速度大約12馬赫,黑障期要少的多,這點應該沒錯吧?黑障和空氣密度也有密切關係,空氣多了摩擦增大,但散熱也加快,所以高度到了幾十公里以下,隨著彈頭速度下降、空氣變稠密,黑障也會消失。

第三,補個數據,2014年美帝完成了一次中段反導,模擬導彈發射後,宙斯盾系統發現並跟蹤了靶標,6分鐘後,攔截彈發射。我們姑且認為在電磁干擾下,美帝可以在30秒內完成彈頭鎖定、軌道計算並引導攔截彈發射。

前戲準備得差不多了!讓我們來見識一下不走尋常路的DF21吧。

不走尋常路:東風21

胡謅

時間:發射前

天波雷達在臺灣東海岸外側發現美軍航母戰鬥群,與衛星跟蹤數據吻合。確認目標初始位置,距離約1500km,導彈飛行時間預計12分30秒。

啟動對臺灣“鋪路爪”預警雷達、韓國“薩德”系統的電子干擾。啟動對已探明的美軍預警衛星的激光干擾。

時間:0秒

第一批4枚DF21點火發射,美軍未在第一時間發現。

時間:60秒

導彈升至10km高空,紅外特徵顯著,美軍紅外預警衛星發現導彈,向北美防空防天司令部發出預警信號。

部署在日本、韓國、臺灣、沖繩的路基反導系統和海基“宙斯盾”系統全面啟動。

航母群作為附近最強的戰鬥單位,實時共享情報,海基中段導彈防禦系統啟動,開始接收導彈彈道信息,各艦載雷達開機搜索導彈。攔截彈完成發射前準備(美軍攔截彈從接命令到發射僅需22秒)。

航母向垂直導彈來襲方向全速機動,在不影響航速的前提下,艦載機緊急升空。

時間:1分30秒

美軍衛星確認導彈飛行軌跡(不是鎖定導彈),陸基X波段跟蹤雷達開始搜索目標,因電子干擾,雷達跟蹤受影響。雙方隨即展開激烈電子對抗。

時間:2分

導彈二級火箭發動機關機脫離,進入無動力滑行狀態。

時間:2分30秒

美軍衛星根據導彈關機點、速度等參數完成彈道計算,導彈落點為臺灣東海岸佳山基地,立即向臺軍發出導彈襲擊警報。

臺軍“愛國者-3型”反導系統立即高度警戒。“愛國者”屬於陸基末端反導系統,攔截高度20km,無法中段攔截,目前只能待命。

時間:2分40秒

美軍“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發射8枚“標準-3”攔截彈。“標準-3”是專門用於中段反導的動能攔截彈,射程1200km,據說最新型射程達2500km。

時間:4分30秒

第二批4枚DF21點火發射。

60秒後美軍紅外預警衛星發現第二批導彈,開始跟蹤。第二批重複第一批步驟,不再細述。

時間:5分

第一批導彈越過彈道最高點下滑10km,火箭發動機點火,進行第一次錢學森彈道滑翔。

美軍“標準-3”攔截彈尚未到達指定位置,而我方導彈彈道已改變,遠超標準-3的修正範圍,攔截失敗。標準-3彈道修正能力為3km。

時間:5分10秒

美軍衛星發出導彈變軌警報。

時間:5分30秒

導彈發動機第一次關機,導彈開始滑翔,速度11馬赫,第一個拋物線彈道長300km,高差10km。

時間:6分

宙斯盾系統計算導彈落點為航母群外圍附近,判定導彈目標為里根號航母。

時間:6分10秒

美軍巡洋艦發射8枚“標準3”攔截彈。

時間:6分20秒

導彈發動機第二次點火,進行第二次滑翔。

美軍“標準-3”尚未到達攔截點,攔截再次失敗。

時間:6分30秒

美軍衛星再次發出導彈變軌警報。

時間:6分50秒

導彈發動機第二次關機,並與彈頭脫離,彈頭速度11馬赫,第二個拋物線彈道長300km,高差10km。

時間:7分

導彈釋放多枚誘餌彈,真彈頭充入冷卻劑,降低紅外特徵。

時間:7分20秒

宙斯盾系統計算導彈落點為里根號航母附近,並向其發出導彈來襲警報。此時,里根號已離開原位置7公里。

時間:7分30秒

美軍巡洋艦再次發射8枚“標準-3”攔截彈。

時間:8分30秒

“標準-3”攔截彈在60秒內垂直爬升到100km高度,在衛星引導下飛向目標,速度12馬赫。

時間:9分50秒

美軍反導系統未能準確分辨真假彈頭,“標準-3”擊中3枚誘餌彈,攔截失敗。

時間:9分55秒

美軍巡洋艦再次發射8枚“標準-3”攔截彈。

時間:10分

4枚DF21真彈頭距目標水平距離350km、高度200km、直線距離400km,水平速度分量3km/s,垂直速度分量1.8km/s,開始高空制導。

我方通過偵查衛星確認目標位置,再通過中繼衛星傳給彈頭,引導彈頭修正彈道。航母速度35節,10分鐘移動10km,在彈頭修正範圍內。

時間:10分40秒

第一批DF21彈頭啟動發動機修正彈道誤差。

時間:10分50秒

彈頭距離目標水平距離200km,高度90km,與目標直線距離220km,速度12馬赫,結束高空制導段,重返大氣層,即將進入黑障期。

時間:10分55秒

“標準-3”攔截彈爬升至100km高度,拋離頭罩露出紅外探測器搜索目標,此時彈頭高度已經低於60km。標準3不具備大氣層內反導能力,攔截失敗。

時間:11分30秒

DF21彈頭距離目標水平距離80km,高度30km,開始減速轉彎,沿S形彈道飛向目標。

時間:11分40秒

黑障消失,導彈雷達開機搜索目標。同時,美軍艦載雷達發現並鎖定彈頭。宙斯盾系統計算彈道,為標準-2導彈裝填發射數據,發射過程耗時至少5秒。

時間:11分45秒

美軍伯克級驅逐艦,發射多枚“標準-2”防空導彈,爬升到20km高度需要大約30秒。

時間:12分

彈頭距離目標水平距離20km,高度16km,速度6馬赫,開始拉高爬升減速。紅外製導窗口拋離保護蓋,紅外探測器搜索目標。

紅外成像精度高且不易被電子干擾,但搜索距離近,受窗口溫度的影響嚴重,無法在高速狀態下工作。

時間:12分15秒

彈頭距離目標水平距離2km,高度20km,速度5馬赫,轉入垂直俯衝。

標準-2利用氣動舵轉向,20km空氣稀薄,機動性下降。DF21彈頭不規則擺動,且速度比攔截導彈快,很容易擺脫攔截。

時間:12分16秒

美軍艦載火控雷達,配合無線電指令制導,以每秒發射1枚標準-2進行攔截。標準-2最低作戰高度是2千米,能進行12次攔截。

時間:12分28秒

彈頭高度不足4km。美軍啟動近程低空艦載“拉姆”防空導彈,最大有效射高4km,攔截次數2次。

時間:12分30秒

假設整個系統攔截率為20%,那至少還有3枚導彈能躲過攔截。

彈頭命中目標,航母喪失作戰能力。

時間:12分40秒

第二批DF21導彈完成跳躍。

時間:13分10秒

宙斯盾系統完成第二批導彈落點計算,判斷第二批導彈目標:太平洋第7艦隊旗艦,藍嶺號指揮艦。

時間:16分40秒

第二批DF21掠過航母群外圍,開始重返大氣層。

時間:18分20秒

第二批DF21命中目標。

火箭軍完成打擊任務!

時間:18分30秒

200架殲11攜帶鷹擊反艦導彈和少量霹靂空空導彈,在空中加油機、空警2000預警機的協助下,以及在24架殲20的掩護下,對航母戰鬥群已升空的艦載機和殘存的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發動攻擊。

以空制海

假設預警機以鎖定敵方艦載機為主,不參與對艦艇的攻擊,殲11依靠自己,對付沒有制空權的軍艦依然不會很費勁。雖然空射型比起軍艦垂射型要差很多,暫且假設空射型也具備亞音速巡航和超音速突防能力。

1)殲11四機編隊30米超低空飛行至指定區域,距敵艦250km。

2)1號戰機爬升至500米高度,開雷達搜索敵艦,並將目標位置發送至其餘戰機,各機隨即將座標輸入導彈。

同時,敵戰艦雷達發現並鎖定我方1號機,發射2枚“標準2”防空導彈。

3)1號戰機關閉雷達並降低高度掠海飛行,高速機動擺脫來襲導彈,其餘三架戰機分兩組從左右兩側迂迴包抄。

敵方預警直升機緊急升空,戰艦全速機動。

4)1號機擺脫“標準2”導彈鎖定,低空徘徊於250km的戰場邊緣(這是標準2的射程極限,戰機生存率較高)。

敵方預警直升機開始搜索周邊200km空域。

5)2號機、3號機與4號機分別飛至敵艦左右前方約200km處,目標進入反艦導彈射程。

6)1號戰機再次爬升至500米高度,開機確認敵艦位置,並通過數據鏈修正各導彈座標數據。另外,發現並鎖定敵方預警直升機,發射2枚“霹靂15”空空導彈。

7)敵方預警直升機發現我方超低空飛行的2號、3號、4號戰機,立即引導敵艦發射多枚防空導彈。

8)“霹靂15”空空導彈順利擊中預警直升機,敵方失去我方戰機的雷達信號,敵防空導彈未進入主動雷達搜索距離,無法鎖定目標。

9)1號機確認敵預警機已擊落,再次爬升至500米高度,開機確認敵艦位置,反艦導彈完成發射前最後修正。

10)我方三架戰機於200km處,從左右兩側共發射3枚反艦導彈。因海況良好,反艦導彈以15米高度,由北斗導航引導,向指定區域掠海飛行。

反艦導彈距目標200km,飛行時間約10分鐘。

11)反艦導彈發射時高度較高,被敵方預警雷達發現。敵艦拉響襲擊警報,防空系統全面啟動,攔截導彈完成發射前準備,可隨時發射。

12)反艦導彈距目標60km,飛行時間120秒。

敵方戰艦發現來襲導彈,全速緊急規避,對來襲導彈實施電子干擾,併發射6枚“標準2”防空導彈實施攔截。

13)反艦導彈距目標45km,飛行時間60秒。

我方2號戰機爬升至500米高度,對敵方標準2導彈實施電子干擾,使其自主雷達搜索距離下降30%。第一波6枚攔截導彈,僅成功攔截1枚反艦導彈。

14)我方戰機完成任務返航,敵艦再次發射4枚“海麻雀”防空導彈進行第二波攔截。

15)反艦導彈距目標40km,飛行時間45秒。

反艦導彈拋離渦噴發動機,前部彈頭分離,固體火箭發動機啟動,降低飛行高度至5米,以3馬赫速度突防。因導彈體積縮小,雷達反射截面進一步降低。

16)反艦導彈距離目標25km,飛行時間25秒。

導彈開啟自主雷達和紅外成像,實施末端機動,海麻雀導彈第二波攔截失敗。敵艦再次發射第三波攔截導彈,同時,“密集陣”近防炮的獨立雷達鎖定來襲導彈。

17)敵艦電子干擾使反艦導彈搜索距離下降50%,但在紅外成像系統引導下,成功鎖定敵艦。

18)反艦導彈距離目標5km,飛行時間5秒。

敵方第三波攔截失敗,考慮到防空導彈的發射、加速等,難以在5秒內實施有效攔截,因此不再發射第四波攔截導彈。

19)反艦導彈距離目標2km,飛行時間2秒。

“密集陣”近防炮啟動,六管20毫米口徑自動旋轉火炮以每分鐘4000發的射速實施最後攔截。

密集陣的最佳攔截距離是1500米,攔截超音速目標至少需要1萬發/分鐘的射速,無論怎麼看,被逼到啟用近防炮攔截反艦導彈,已經和賭博差不多了。

20)反艦導彈距離目標100米。

左側反艦導彈被火炮擊中引爆,內置電磁脈衝彈瞬間釋放強烈電磁脈衝,敵方雷達受到干擾,攔截精度下降。

21)因敵方雷達遭到電子干擾,第三枚反艦導彈成功命中目標。

22)胡謅完畢。

體系化作戰

電子干擾在導彈對抽的年代異常重要,前期的機動、衝刺都很漂亮,最後攻擊的瞬間,電子干擾,雷達瞎了,那可就沒地兒哭了。

兩伊戰爭時期,兩伊都買了號稱命中率90%以上的中國C601反艦導彈(兩邊都賣,大流氓本質的又一次體現)。有一次伊朗向美軍護衛艦發射了至少五枚C601,遭到電子干擾,無一命中。聽說這幾年,也門的胡塞武裝用伊朗山寨中國C802的反艦導彈,陸續在實戰中擊毀了7艘歐美製的艦艇,包括2艘隱身艦艇。這麼看起來,雷達技術應該是有長足進展。(雷達的保密程度很高,很少有公開資料,只能這麼瞎猜。)

感覺有點吹過頭了,還是得強調一下,無論是海戰還是空戰,單一武器的作用急劇下降,體系化對抗,幾乎就等於是綜合國力的對抗。

因為中美國力的差距依然明顯,所以目前對抗還是會吃虧,這得認。

不過,咱們在家門口真的已經可以不懼任何人了,做到這點非常不容易,這也得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