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林業 增綠增收

摘要:   3月12日是第42個植樹節。連日來,潁上縣賽澗回族鄉八里垛村在抓好疫情防控、復工復產的同時,廣泛動員組織鎮村幹部、駐村第一書記和參與生態扶貧項目的貧困戶,前往潁上縣慎和園林建設有限公司種植基地栽植樹苗 ...

  3月12日是第42個植樹節。連日來,潁上縣賽澗回族鄉八里垛村在抓好疫情防控、復工復產的同時,廣泛動員組織鎮村幹部、駐村第一書記和參與生態扶貧項目的貧困戶,前往潁上縣慎和園林建設有限公司種植基地栽植樹苗。

  

  “我們把土地流轉給園林公司,不僅拿租金,還能在基地乾點澆水、施肥的活,一天也能有幾十塊錢的收入。”正在移栽樹苗的周臺村脫貧戶王武華告訴記者,她還被聘為基地的生態護林員,每年有3600元的管護費補助。“依靠生態林業扶貧項目,我們家一年就有萬把塊收入。所以,我平時就像照顧自己的莊稼一樣管護這些樹苗。”

  

  賽澗回族鄉地處潁河淮河交匯處,地勢低窪,不宜種植傳統農作物。經過多年摸索,當地村民發現這裡的沙質化土壤適宜種植落羽杉、紫薇、欒樹、木槿等樹木。“我們通過土地復墾等方式整理出500多畝灘塗地,以每畝600元的價格租賃給慎和園林公司,不僅實現了林業產業的發展,還帶動了200多戶貧困戶增收。”賽澗回族鄉鄉長白亮說。

  

  賽澗回族鄉此舉只是潁上縣實施林業生態扶貧的一個縮影。2017年以來,潁上縣結合縣域內溼地灘塗面積廣、生態資源豐富的縣情,按照“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思路,將生態建設與精準脫貧有機結合。幾年來,通過“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產供銷一體化合作發展模式,該縣新流轉土地3.5萬多畝,種植苗木近2.2萬畝,帶動1.7萬餘戶貧困戶增收,實現了“近期得利、中期得林、長期得生態”的林業生態扶貧多贏目標。如今,生態林業已成為該縣穩定脫貧的一大支柱產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