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為了什麼?這裡能給你豁然開朗的回答

或許,每個女孩都希望自己的青春生涯中,可以遇見一個《最好的我們》中餘淮一樣的同桌。

那個一笑就會露出小虎牙的溫暖少年,那個在籃球場上奔跑跳躍揮灑汗水的籃球少年,那個說一句話就能讓整個五班安靜下來的霸氣少年。是這樣一個高大陽光、乾淨開朗、小眼睛小虎牙的少年,在最好的時光裡意氣風發、自信張揚的少年。餘淮的優秀,是溢散在每個方面的。

劇中伊始,還在軍訓的餘淮、耿耿和周揚圍坐在篝火邊談到各自的未來,餘淮望著遠處說道:“我不是為了讀書而讀書的,我是有理想的。”

“那你是為了什麼而讀書的呢?”

讀書是為了什麼?這裡能給你豁然開朗的回答

餘淮手上剝著芋頭,很認真地說著:“我要考清華,學物理,然後去美國讀博士,以後做一個物理學家。”我是那一刻,理解了餘淮的優秀。

對當代學生而言,理想才應當是讀書的理由。“我不是為了讀書而讀書的,我是有理想的。”前半句話體現出餘淮作為一個學生在學習上的主動性,後半句話則體現出他對未來的規劃和清晰認識——餘淮的優秀,前提和基礎都在於他的這句自白,而這是很多人在求學生涯中缺乏的。

讀書是為了什麼?這裡能給你豁然開朗的回答

有了目標,更要有為目標而作出的奮鬥。餘淮的高中是為了這個目標而奮鬥的三年。他將語文課本扉頁貼在物理課本上,以希望可以在語文課上開小灶;他在張平的物理課上“指點江山,意氣風發”,以希望自己可以加入物理的競賽培訓……他不僅有著明確的目標,更願意在點滴的學習中為了這個目標而努力地奮鬥,甚至願意為此而犧牲很多。餘淮對耿耿的感情和關懷貫穿於全劇,唯一的一次堅持是在高二的選科——他“苦口婆心”地勸說耿耿與他一起選擇理科,而不是為了耿耿選擇文科。

讀書是為了什麼?這裡能給你豁然開朗的回答

作為一名在校大學生,我的一門專業必修課是“職業生涯規劃”。在這堂課上老師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以後想要從事怎樣的工作呢?授課的老師很耐心地一個一個詢問了一番,但是絕大多數同學都在支支吾吾了半天后蹦出幾個字:“我還不知道,考研吧。”

這是一群在“雙一流”高校中已經確定了專業,並且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但很顯然,即使站在二十歲的十字路口,他們依舊對自己將要走的路迷惘而恐懼。我以為這不是一個正常的回應,但從側面體現出了理想的重要性,和他的指導作用。

讀書是為了什麼?這裡能給你豁然開朗的回答

在我看來,理想是一座燈塔,立在人生這條道路的終點,我們所有的奮鬥和努力,都應當以此為方向。或許我們並不能真正地抵達這個終點,但是為了理想而奮鬥的人是不會迷惘的,奮鬥的過程也因此少了很多荊棘和苦難,因為他知道自己受到的苦難是有意義的。正如意氣風發的餘淮那樣。而當餘淮的母親病倒,自己的理想也終究化成了不可能的幻影時,餘淮倒下了,頹唐了。

“你要讀書。”這是每個家長都會叮嚀孩子的一句話。

讀書是為了什麼?這裡能給你豁然開朗的回答

但這是蒼白無力的方法論,每一個被書山卷海淹沒的孩子都會很自然地問出另一個問題:“我為什麼要讀書呢?”

在我看來,那些不是為了讀書而讀書的人,才最終可以將書讀好:他是為了自己的理想而讀書的。所有的業績,都是目標先行、方法其次。讀書也是如此。

作為一名離開高中不久的大學生,我希望每一個家長在下一次和自己的孩子因為讀書而對峙的瞬間,可以先問一句:“孩子,你的理想是什麼呢?”這個理想應當是具體的、可實現的,而又可以體現人生價值的。

如果孩子的回答讓你有一種失望甚而悲傷的情愫,或許當務之急不是讓他繼續背下幾個單詞或者做出幾道數學題,而是將這個本應當在人生流水賬扉頁的話題,儘快地補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