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座城市最適合你?——中國移居指南


哪座城市最適合你?——中國移居指南


人人都說北上廣深是實現人生的必經之地;古人也常唸叨著"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趙雷的歌聲點燃了街頭巷尾人們心裡面,那個想要奔向天府之國的夢;還有郝雲的《去大理》更替很多人喊出了,承載自由的蒼山洱海。


武漢、西安、天津、重慶……最近幾年輪番上演著的"搶人"大戲,更是從各個角度向你訴說著,那裡有多好。來,來安家吧,從今天開始我們是一家人。


可是,我們該去哪裡呢?


GDP有話說


統計局的數據告訴我們了,北上廣深的GDP常年霸榜中國。2018年,排名從高到底,上海3.27萬億,北京3.03萬億,深圳2.42萬億,廣州2.29萬億,加在一起佔了全國的

九分之一


再往後,排在前十名的還有重慶、天津、成都、武漢、杭州和南京。緊接著還有四座城市的GDP也都超過了一萬億,分別是青島、長沙、寧波、鄭州


所以,從經濟發展的總量上看,上述這些地方,貌似是我們的不二選擇。那就順著經濟總量順序選一下?


不,這麼想就考慮簡單了,因為經濟總量只是一個總數概念。如果一個地方人口眾多,那麼它的GDP理應就會顯得好看一些。


所以我們還應該再考慮一下人均GDP的概念。


這麼一來,情況就有變化了。比如,上海雖然總量排名第一,但是因為人口比北京多,所以計算人均數據,它的人均GDP13.50萬元,就比北京的14.02萬元少了。


然後再往下看,人更少一點的深圳,人均GDP是令人乍舌的19.33萬元。廣州也比北京上海高,達到了15.77萬元,另外還有南京的15.40萬元。


這還不是最誇張的,再來看幾個相對小的城市,比如與南京同省的無錫,人均GDP是17.50萬元。蘇州也不甘落後,2018年人均GDP數據為17.40萬元。


正當我們開始感嘆,南京作為江蘇這個經濟大省省會,有多麼不容易的時候。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城市站了出來,它坐擁著不遜色於深圳的人均數據。


這就是山東的東營,人均GDP達到了19.30萬元,超過了本省的任何一個城市。原因嗎,因為那裡是勝利油田的所在之地。


同樣地,在總量上顯山露水的"搶人"城市們,一旦碰上了人均數據,貌似就沒那麼驕傲了。在總量排行上名列前五的重慶,一平均下來就只有6.59萬元了,而鄭州的7.80萬元、西安的6.35萬元也沒好到哪裡去。


其他城市變化不大,天津、長沙、武漢、杭州、青島、寧波都是在10-15萬左右。


這麼看起來,剔除掉上述幾個因為特殊原因入榜的城市,在總量基礎上我們重新進行排名的城市就是:深圳、廣州、南京、杭州、北京、長沙、武漢、上海、寧波、青島、天津、成都、鄭州、重慶和西安了。


之所以,我們首先分析一下各個城市的GDP情況,是因為,


GDP=收入+固定資產折舊+各項稅收+企業盈餘


一個地方的GDP高了,收入水平、城市建設(固定資產的一個體現方面)、政府管理與福利(稅收水平的反應)以及當地企業效益水平自然就好了。


工資也有話說


當然,GDP畢竟只是宏觀層面的數據,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與我們每個人關聯更緊密的工資情況。


這一下,北京又殺回了榜首的位置,2018年人均工資水平為14.98萬元上海緊隨其後為14.30萬元,後面又是廣州深圳南京排在全國第五的位置,工資水平為11.11萬元,與深圳、廣州差距很小。


再接下來就是

杭州、天津和寧波,也都在10萬以上。而幾個中西部城市以及青島,都在8萬至10萬這一檔聚集。


這麼看上去,當我們在選擇一座城市的時候,個人收入問題考慮起來,北上廣深依然是最優的選項。經濟最活躍的地區,工作機會、薪資水平以及發展前途還是最有吸引力的。


當然,南京、杭州、長沙也都分別是各自區域的領頭羊。從工資角度看,雖然不如北上廣深,但是別忘了,相對更昂貴的生活成本,生活質量哪裡高哪裡低,還真不好下判斷。


哪裡最費錢


看完了收入部分,現在我們來看看支出部分。統計局每年也在不間斷地統計著老百姓們的衣食住行,這裡我們還是選取2018年為標準,比較一下各城市的人均消費支出情況。


毫無任何懸念,北上廣深最為費錢,四座城市,除了北京每人每年需要花費3.98萬元,其餘三地都每人每年需要花費4萬元以上


第五名有點意思,是發達城市新貴——杭州,每年花費以3.74萬元遙遙領先其他二線城市,自己單獨一檔,消費水平比肩一線。所以從這個角度看,中國唯獨杭州可以稱作1.5線城市吧。


下面是消費維度層面上的第二集團,人均年花費在3萬以上的四座城市:長沙、寧波、天津南京。然後是不足3萬元的武漢、青島、成都、鄭州。


值得一提的是,幾塊錢一碗小面的重慶,果真是大城市中消費水平最低的,每人每年花費只有不到2萬元。火鍋、山景、夜生活……最關鍵的是這張好吃不貴的賬單,每人每年

1.92萬元


通過比較各個城市的人均消費數據,北上廣深依然守護著自己不可撼動的位置,杭州是新"貴"。結合收入、GDP來看,性價比水平比較高的,是南京和天津


當然我們也不能完全看收入和支出這些經濟指標,比如健康衛生教育水平城市文化環境因素等,也都是選擇一個城市的重要條件。


總之,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考慮側重點。那麼下面,我們就選取最近因為疫情,才被大家最重點關注的因素來比較一下,這就是各城市的醫療水平。


得到救治的水平


當考慮到各城市醫療狀況時候,我們選取兩個維度,一個是醫院的數量,一個是每一萬個人擁有醫生的數量


前者保證了你家附近是不是能找到一所醫院收治你,後者保證了進了醫院有沒有醫生來治療你,需要不需要排隊等很多天才能看上病。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北上廣深的霸榜情況開始分化了,排名第一的,絕對是擁有全國醫療資源最多的北京,醫院648家,而每萬人擁有醫生達到了9.98名超過了第二名2.34人


而第二名也出乎意料,不是上海、廣州、深圳,而是重慶,有800所醫院,每萬人醫生7.64名。三到五名是上海、成都和廣州,每萬人醫院數量都在5名以上,而成都還擁有全國最多的醫院——892家,相比之下上海有358家,廣州更少只有255家。


後面的排名沒有太大的變化,杭州、天津、武漢和鄭州,每萬人醫生數量都在4名以上。這4座城市也都超過了深圳,深圳在醫療水平這項比較的結果實在讓人不敢恭維,一共只有140所醫院,是我們統計十幾個城市中最少的,同時每萬人醫生數量也僅僅為

3.63名,不到北京和重慶的一半。


剩下的幾所排名是青島、西安、南京、長沙和寧波,寧波也是此項排名中唯一一個每萬人醫生少於3名的城市。


不同於經濟發展,醫療水平發展受到很大的歷史原因影響。從看病治病的角度來看,北京毫無疑問是最佳選擇,而深圳、寧波是不太理想的選擇。


噪音的插曲


瞭解完了經濟、收入、消費和醫療,最後我們來看一個很小眾的統計指標。說它小眾,是因為它往往不在大多數人首要考慮的範圍之內。


但是,當我們選擇一個長久棲息之地的時候,我們又往往不能忽視它的存在。


這就是——噪音,以及它背後的環境問題。這裡我們選取環境噪聲等效聲級作為比較項目。


首先普及一下環境噪聲等效聲級這個指標,按照分級標準,分貝值在55以下的我們稱為良好,在55到57的為輕度汙染,57與60之間的為中度汙染,60以上的汙染嚴重


通過統計局數據比較,我們可以看出只有五座城市的指標低於55,處於良好的情況,按照等級排名,分為是重慶、北京、長沙、南京以及上海,然後是八座稱之為輕度汙染的城市——成都、廣州、鄭州、寧波、西安、武漢、杭州和青島。


排名最後,同時也是唯一的噪音中度汙染城市,是深圳,分貝指標達到了57.2


當然,這裡並不是統計全面的環境情況,比如北方城市也面臨更多的霧霾問題。但是一個安靜的城市——這不正是我們所追求的目的之一嗎?


所以,深圳,加油吧。


回家


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自己想要去的地方,有太多理由和道理讓我們去選擇一個新的地方作為開始了,經濟因素、個人發展、家庭需求、孩子的未來、父母的健康....


可是,無論北上廣深能承載多少理想,也無論南方沿海有多少可以提供給我們機會的地方正等著我們,更無論我們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選擇作為下一站的地方。


當我們決定離開,開始前行的那一刻,註定的,大多數人心裡那個想要去的地方,從此都會改成叫——家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