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處處都是壁,碰了大不了去繞遠路

剛畢業時候,諸事不順,原本應該是按照自己寫好的人生劇本發展,卻不料老天總是喜歡捉弄人。

原本以為在畢業前找到了份工作,進了福利相對好點的公司,朝著這個勢頭,雖說不上慢慢走上人生巔峰,但最起碼能安安穩穩地養家餬口以及渡過餘生。卻不料只是噩夢的開始,在還有大半年就要畢業之際,早早的進入了公司培訓,然後一心想著調回去老家的分公司,因為離家近、交通花費便宜、照顧家人也方便、最主要樓價也相對大城市便宜。一波三折,申請終於下來了,順利的申請回去了老家的分公司,原本以為是一個好的開始,在我得知被分去有害工種崗位,我的內心是發雜的,我一個搞機械的,卻被分去搞化工?沒有辦法只能硬著頭皮先回去熬一段時間看看。最後發現,化工行業雖然什麼想象中那麼的可怕,但是對身體畢竟有無形的損害,沒有必要長久熬下去。這工種身邊的同齡人幾乎沒有,大多數都是和我相距十幾二十歲的,有天和別人聊起天來,隔壁部門有位兄弟,問起我哪個部門的啊,我說電鍍,只見他說了一句“這麼年輕來電鍍?”,想想也知道,這不適合我這個年紀去做。通過跟父親的一次次溝通商量,熬過了兩三個月實習期,拿到了畢業證,然後賠錢離開了,這恐怕是我人生中印象最深刻的事,還沒賺錢已經開始賠錢,順便說一句,實習期只有500塊錢,還要在附近租房子,想想當初貼錢也要去做的工作,恐怕只有我這麼傻才會去。

人生處處都是壁,碰了大不了去繞遠路

人生處處都是壁,碰了大不了繞更遠的路,最終還是會到達想要的終點

正如《西遊記》,不是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才能取得真經?他們遇到的坎,恐怕比我們正常人要多得多,他們也是一步一個腳印的走到終點。可能舉這個例子,太神話了些。

人的一生中要經歷很多次的選擇,其實每一次選擇,後面就是一個坎,只不過是大還是小擺了,可能一些坎在家人朋友的幫助下很容易的渡過了。但我相信大部分的坎、困難,還是要自己默默的承受,正如眾人搶過“獨木橋”的的高考之路一樣,這個坎無論是家人或者朋友也幫不了太多,只能自己一個人承受。渡過了“獨木橋”後的三四年,又是人生的一大難題,是出去就業呢?還去考研呢?去就業我又能做點什麼工作?適合做點什麼工作?怎麼投簡歷面試?等等一系列問題,想想都覺得多坎。

比如選擇就業後,很可能就迎來一個碰壁,先是面試或者簡歷各種被打回,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又被告知“你不適合本公司的崗位”,在一次次碰壁後的我們,也只能繞路更遠的路了,在一次次的碰壁和繞路中,我相信最終還是能達到我們想去的終點,請不要放棄。

人生處處都是壁,碰了大不了去繞遠路

耐不住寂寞,怎麼守得住繁華?

這話我第一次見出現在李尚龍的《要麼出眾,要麼出局》書中原句: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華。

一個人要想成功,的確需要耐得住寂寞,特別是剛出社會那幾年,正常下班後,應該燈火酒綠或者玩遊戲渡過,應該趁著深夜,洗完澡,腦子最清醒的時刻多多吸收一下知識,提升自我,最好利用空餘磨鍊出另外一個技能,短時間可能你感覺不到對生活或者工作上有太多的進步,但久而久之,你和你身邊不學習的人,差距越來越大,最大體現,恐怕在你和他都失業,你有你別的謀生技能,而他沒有,這就是你未來的優勢,變得不可取代。

現今很多青年人都是“斜槓族”,我們稱之為“斜槓青年”。斜槓青年來源於英文Slash,出自《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撰寫的書籍《雙重職業》,指的是一群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這些人在自我介紹中會用斜槓來區分,例如,張三,記者/演員/攝影師,“斜槓”便成了他們的代名詞。

人生處處都是壁,碰了大不了去繞遠路

我希望各位有志青年不要浪費過多的時間在於遊戲上面,利用空餘時間好好的學習,成為新一代斜槓青年,既可以早日實現財務自由,又不至於荒廢時間。

繁華的確是需要我們耐住寂寞後,才能去享受,或者說擁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