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精英“被離婚”,身份帶來的除了成功還有什麼?

精英崇拜正在改變人們的認知

金融精英“被離婚”,身份帶來的除了成功還有什麼?

最近正在熱播的電視劇《我們都要好好的》,講述的是出生在工人家庭的男主角向前,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吃苦耐勞精神,很快在全球知名基金公司任職並站穩腳跟。期間,他在女主角尋找父母不認可的情況下,衝破層層障礙如願以償與她結婚生子。這位金融才子在事業上高歌猛進,成為了一位令人羨慕的金融精英。

向前一年有大概三百天在出差,其餘的時間也是在飛機、高鐵上以及回家換行李中度過。婚後辭職在家帶兒子的尋找,在六年幾乎無丈夫陪伴的環境中患了抑鬱症,得知有可能傷害到身邊的人,而她身邊只有兒子。在她為了兒子的安全提出離婚後,向前無法理解,覺得她這樣做是任性自私的。

現在的社會變成什麼樣了,你走到哪不得以經濟實力、社會地位來衡量一個人嗎?如果不是我玩了命的賺錢,我一個小地方出來的人,我怎麼可能娶得了你。這社會哪一個人不是戴著有色眼鏡,你穿的是什麼牌子的衣服?你年薪多少?你在哪高就?你住的什麼房買的什麼車?你老婆到底是在家裡相夫教子還是在外工作?年底股票有沒有分紅?……”

這是向前對尋找的回應。很顯然,他們的思維和價值觀早已不在一個平面了。究竟是什麼造成這位金融精英與自己的妻子有如此大的分歧呢?在我看來,造成兩個人思想衝突的根本,除了向前強烈的事業心之外,其實還有他對身份的焦慮。

引起身份焦慮的是精英崇拜的社會環境

今天我推薦的這本書就是《身份的焦慮》。作者是英國隨筆作家艾倫德·波頓,他畢業於劍橋大學歷史系,隨後在哈佛大學讀哲學,著有多部哲學代表作。他在哲學中尋找的不是形而上學的虛無奧秘,而是生活中的智慧。他秉承了古希臘的人文精神,用哲學的智慧,幫助我們以更通達的態度看待人生的潮起潮落、悲歡離合。

作者艾倫德波頓告訴我們:

引起人們身份焦慮的主要是精英崇拜的社會環境,而理性的態度是緩解身份焦慮的良藥。

那什麼是身份焦慮呢?身份焦慮指的是人們對自己在世界中的地位擔憂,也可以說對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價值和重要性而擔憂。我們對於身份的渴望是源於“被愛”的心理,就是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和肯定,感到自己被關注。

現代經濟學認為,富人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並且給窮人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每一個年輕人,只要勤勞、正直、努力就能成功,這種認同賦予了一種新的道德含義,但同時也讓我們被精英崇拜的觀點所挾持。

金融精英“被離婚”,身份帶來的除了成功還有什麼?

在這樣一個精英崇拜的社會里,財富成了一個人良好品行的特徵。窮人已經不再是不幸的人,而被說成了人生的失敗者。貧窮是一種羞辱,失敗也是因為懶惰。 人們也已經習慣了跟身邊的人對比,習慣把財富和身份聯繫在一起。我們得到的關注和讚美,跟身份地位幾乎是正相關性。就像近些年大家一說起同學聚會,不再是追憶青春歲月的美好時刻,取而代之的大多是無窮無盡的攀比。

不僅如此,一部分大眾傳媒也起到了助燃的作用。把各種奢華的生活推向讀者面前,過度宣揚“貴族身份”“特權”等觀念。當人們耳旁長時間充斥著這些故事的時候,就會對這種生活產生渴望,對自己的無能產生不滿。

同時,崇尚精英的社會也催生了“符號化消費”,在你購買東西的同時給你貼標籤,用這些標籤代表你的品位、風格和財富。

理性的態度是緩解身份焦慮的良藥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當你煩惱時,最管用的安慰往往是:“

想想身邊那些不如你的同事、同學吧!你的中學同學或前同事……”,這些話你聽了以後,心裡會覺得,是啊,他們確實過的沒我好呢!煩惱一下子就減輕了。現在你回想一下,現實中的很多焦慮,其實都是這些:小時候一起玩耍的小李,現在已經是局級領導了;中學時候成績不如自己的小王,已經是媒體報道的企業家了;鄰居家那個其貌不揚的小趙,居然娶了一個大美人。總而言之,你經常因為這些事情鬱悶,其實這些煩惱都是“身份的焦慮”

金融精英“被離婚”,身份帶來的除了成功還有什麼?

那我們如何才能緩解身份焦慮呢?

哲人們長久以來堅持認為,絕大多數人的觀點不是出於理性判斷,而是建立在直覺和感情之上,因而充滿了混亂和錯誤。就像蘇格拉底曾說的:“我為什麼在乎呢,難道你認為有頭驢子踢了我以後,我會恨他嗎”。這叫做理性的遁世哲學態度,是指忽略公眾輿論,遵循內心的判斷來行事。練習像哲人那樣避開外界的侵擾,不把自信建立在他人的評價之上。

另外,當我感受到身份焦慮時,也可以採用時間倒計時的方式來減少對世俗的追求,這是向死而生的宗教態度。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珍惜每一位與我們相遇的人。不要等到年邁或病痛才發現,你做的每一件事都只是想使自己在他人心目中顯得更重要。不要為了給別人留下良好印象,而犧牲了自己的興趣和對其他事物的感受力。

金融精英“被離婚”,身份帶來的除了成功還有什麼?

還有一種是波西米亞式的心靈態度。19世紀初,有一群衣著樸素,生活在比較便宜的城區裡,喜歡博覽群書,喜歡投身於藝術和情感,不太重視商業和物質上的收益的人。這些人就是“波西米亞人”。他們認為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不是積累財富和提升身份,而是作為個體,去更好的感知和認識世界。找到能跟你有相同價值觀的群體,彼此在大問題的看法上同在一個頻道上,才能最大程度的煥發出生命的內在活力。

重新理解身份的作用,用理性的態度緩解身份焦慮,收穫更加舒適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