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的“杯酒”是否真的“釋了兵權”?

“杯酒釋兵權”這個故事,我們大家估計都聽說過,在司馬光的《涑水記聞》,有詳細記載。然而,不管是當時的官方文獻《國史》《實錄》,還是元朝人編寫的前朝《太祖實錄》《三朝國史》《宋史.太祖本紀》等,都對此無隻言片語。

趙匡胤的“杯酒”是否真的“釋了兵權”?

如此重要的一件軍國大事,居然在官方文件上惜墨如金,甚至一字不提,這豈不是咄咄怪事?還是說,這裡面另有隱情,或者是壓根兒就沒有發生過!

要知道,如果“杯酒釋兵權”這件事情真的發生過,那這絕對是趙匡胤的一項偉大的壯舉,理應被永載史冊,大書特書才是。

筆者帶著疑慮,翻閱史籍,在《丁晉公談錄》中,找到了類似的事件:

有一天,趙普急匆匆地告訴趙匡胤不要再讓石守信、王審琦掌握皇家禁軍,理由是怕他們手下造反而身不由己。趙匡胤則哈哈大笑,還勸趙普不要多慮,認為自己非常器重他們,不會造反。

趙普為了讓趙匡胤清醒些,便拿周世宗做類比,因為當年周世宗也是非常器重趙匡胤,認為趙匡胤絕不會造反。

這下把趙匡胤給驚醒了,渾身還冷汗直流。於是,立刻聽從了趙普的建議,收回了這二人的兵權,並把他們轟出了朝廷,去地方上任職了。

綜上所述,《丁晉公談錄》裡記載的這個故事,雖然有收繳兵權在裡面,但是這裡面沒有“杯酒”,也沒有“釋兵權”,更沒有趙匡胤什麼事,這完全是趙普一個人自導自演的結果。

趙匡胤的“杯酒”是否真的“釋了兵權”?

那麼,就是這麼一個和“杯酒釋兵權”八竿子打不著的故事,是如何與這個經典故事扯上關係的呢?

原來,仁宗一朝時,當時的著名宰相王曾,在整理前朝筆記的時候,就把這段故事寫入了自己的《王文正公筆錄》。為了增加這個故事的閱讀性,王曾將它重新書寫了一遍。等歷史的車輪轉到宋真宗時期,當時那個砸缸救人的司馬光,在自己的《涑水記聞》中,又對這件事情進行了重新的演繹,把它最終演變成為咱們現在眾人皆知的“杯酒釋兵權”了。

綜上所述,在這三位作者的不斷演繹、不斷加工下,我們絕對有理由相信,所謂的“杯酒釋兵權”,根本就是一個後人杜撰的傳說。

那麼,趙匡胤的“杯酒”到底有沒有“釋了兵權”?

下面這段歷史,或許能給出解釋。

話說開寶二年(969年)十月,趙匡胤在自己的御花園內做東,他邀請了十二位節度使們吃飯。其中就包括天雄軍節度使符彥卿、天平軍節度使石守信、歸德軍節度使高懷德、安遠軍節度使武行德等等。

趙匡胤的“杯酒”是否真的“釋了兵權”?

在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後,趙匡胤不慌不忙地端起酒杯感慨地說道:“你們都是國家的功臣宿將,這麼多年過去了,一直在第一線為國家服務。個個事務繁忙,這讓朕的心裡怎麼過意得去呢?”

其中有位叫王彥超的將領,聽明白了趙匡胤的言外之意,立刻隨聲附和道:“陛下所言極是,卑臣年齡大了,現在不適合幹節度使了。還請陛下容臣告老還鄉,把這把老骨頭埋在故里,實現卑臣這最後一個心願吧!”

然而,除了王彥超,其他的節度使們隻字不提告老還鄉的事情,他們只是發表了一下自己的感言,回顧了當年攻城略地的辛苦以及遭受的艱辛等等,好讓趙匡胤繼續補償自己。

結果第二天,趙匡胤頒佈聖旨,免去了這些人節度使的官職,取而代之的是“太子太傅、上將軍”之類的官職。

雖然這些官職的名字大得嚇人,品級也高得可以,全都是從一品、從二品的高官,但是所有人都明白,這是一個典型的明升暗降,自己被解除了兵權,轟到敬老院去養老了。

至此,從唐朝中期開始的藩鎮之禍,就在這場的酒宴中,徹底地灰飛煙滅了。

所以,趙匡胤“杯酒”並沒有“釋了兵權”,而是強行頒佈聖旨免去了兵權。至於那個知名度極高的“杯酒釋兵權”故事,可能是宋朝後來的人,為了凸顯開國皇帝的偉大而特意將其融合打包並美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