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預和諸葛亮兩個人為什麼能同時配享文廟和武廟?

此生不悔入中華


由於時代不同,人們對自我價值體現的認知度有很大差異,古代讀書人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目標,將士把“征戰戰場,開疆拓土”當成心願,不僅活著時想功成名就,死後也想青史留名,就像辛棄疾所說的“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古代有兩座廟十分出名,即供奉姜太公的武廟和祭祀孔聖人的文廟,二者不分伯仲,分別為武將和文臣夢寐以求的地方,若是某人有幸進入武廟或文廟,足以證明他非同凡響,在某方面有著常人所不及的才能和貢獻,比祖墳冒青煙還要霸氣。

中華大地,從來不缺乏各種人才,文武雙全者也不少,有沒有人既可以進入文廟,又能夠位列武廟呢?這個還真有,只是非常罕見,兩千多年的歷史上,只有兩人同時進入文廟和武廟,其中一個是諸葛亮,另一個非常低調,幾乎不為人所知。

咱們先來看一下諸葛亮,關於他的事蹟和傳說很多,草船借箭、六出祁山、罵死王朗等故事,無一不是家喻戶曉,儘管有些略顯誇張,但諸葛亮的確很有能力,歷朝歷代都有大批粉絲。

有人說,真實的諸葛亮並沒有那麼厲害,其實這是一種誤解,自古對他的評價都很高,就連唐朝名將李靖對諸葛亮都極為推崇,若非有真才實學,豈能達到如此境界。身為文臣,諸葛亮相當合格,謀略方面登峰造極,忠心耿耿無可挑剔。

身處亂世,郭嘉、賈詡等人都有跳槽的經歷,諸葛亮卻沒有,一生只追隨劉備一人,不離不棄,詮釋了“忠臣不事二主”的道理。康熙如此稱讚道: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就連自詡為十全老人的乾隆,對諸葛亮亦是讚不絕口。

雖然多次北伐均未成功,卻不能就此否定諸葛亮的軍事才華,畢竟當時蜀漢國力較弱,與曹魏差距太大,換成誰都完不成滅魏大任,諸葛亮能保全蜀漢那麼多年實屬不易。唐朝時就將諸葛亮列為武廟十哲之一,與戰神白起、兵仙韓信旗鼓相當,明朝時又進入文廟,實至名歸。

前面提到的那個極為低調之人是誰呢?他就是東晉名臣杜預,詩聖杜甫的祖先。別說對歷史不太懂的人,就是熟讀史書者,也未必知道有杜預這號牛人,唐太宗在位時,杜預就進入武廟,比諸葛亮早了700多年,北宋時又位列武廟,在此之前,沒有人同時拿到文武兩廟的“入場券”。杜預憑什麼獲此殊榮呢?

杜預稱得上官宦子弟,祖父是曹魏元老,父親深得曹丕信任,官至尚書僕射(相當於宰相)。如此顯赫的家庭背景,並未讓杜預驕傲自滿,他年輕時酷愛讀書,文學功底深厚,理工科方面也很強,簡直就是學霸,因此被人稱作“杜武庫”,幾乎無所不知。

杜預踏入仕途時,朝廷大權已被司馬家族掌控,第一份工作是司馬昭身邊的幕僚,而且迎娶了公主,成為皇親國戚,從此逐漸受到重用。滅蜀之後,司馬炎想趁熱打鐵,一舉拿下東吳,完成一統三國的夢想,但多數大臣都不支持,只有姑父杜預和羊祜支持司馬炎。

猶豫不決的司馬炎,考慮了很長時間,終於下定決心出兵伐吳,杜預擔任此次行動的主帥。根據史書記載,杜預並不會武功,估計連普通士兵都打不過,但他精通兵法謀略,但這就足夠了,又不需要他上陣殺敵。在杜預的出色指揮下,終於把吳國滅掉,軍事生涯達到頂峰,也是他進入武廟最重要的原因。

除此之外,杜預還留下很多經典著作,如《春秋釋例》、《陳農要疏》、《律本》等,尤其他對《左轉》的註解,直到現在仍舊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唐代名相房玄齡評價:杜預不有生知,用之則習,振長策而攻取,兼儒風而轉戰。







周朝文DMU


公元647年唐太宗詔令歷代先賢先儒二十二人配享孔子,這就是文廟,其中就包括他。公元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這就是武廟,其中也包括他。到了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他。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他也位列其中。

這位同時進入文廟、武廟之中的將軍,一定是一個文韜武略俱佳之人,那麼他是誰呢?他就是滅掉吳國的三國後期名將杜預。

在諸葛亮被清朝請進文廟之前,杜預還是唯一一個同時進入文廟和武廟的歷史人物。下面我們看看這位牛人有著怎樣不平凡的經歷。

杜預(222年—285年),字元凱,京兆杜陵(今西安)人,西晉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學者,滅吳統一戰爭的統帥之一。杜預逝世後追贈徵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諡號成侯。

杜預本人,其實幾乎沒有什麼武藝。《晉書》本傳說杜預“身不跨馬,射不穿札”,他連馬都騎不好,射箭的技術也很糟糕。但每有軍事活動,朝廷都要召他參謀規劃。他知彼知己,善於同敵人鬥智,可以說是一個懂戰爭謀略的智將。

杜預出身於曹魏政府的高級官僚家庭裡,但因為父親長期與朝中皇親國戚和權貴有矛盾而得不到任用。司馬昭執政期間,杜預因為是優秀的人才,所以也和羊祜、山濤等被重用。不久他和司馬昭的妹妹高陸公主成親,得以順利成為司馬氏集團中的傑出成員之一。杜預擔任了司馬昭相府的重要幕僚,在平定蜀國的戰爭中,杜預被委任為主力軍統帥鍾會的鎮西將軍府長史。魏軍攻滅蜀漢,鍾會聯合蜀將姜維謀反,被亂兵殺死,杜預憑藉智慧倖免於難。事後,因功被增封一千戶。

咸寧五年(279年)十一月,晉武帝調集大軍二十多萬,兵分六路,水陸齊進,大舉進攻東吳。杜預在這次戰爭中並沒有擔任主帥,晉武帝只是任命他為西線指揮,具體任務是取江陵、佔荊州,並且在荊州地區負責調遣益州刺史王濬的水師。

280年正月,杜預命令他的軍隊包圍江陵,圍而不殲。在切斷了江陵和外部的聯繫之後,他立即調動一部分兵力向西進攻,奪取沿江的一些城池。在掃清江陵的外圍之後,杜預很快拿下江陵,佔據荊州。接著杜預揮師東進,配合其他地區各路晉軍攻打孫吳的都城建鄴。

在向東進的同時,杜預還分兵南下,攻佔了交州、廣州地區,也就是現在廣西、廣東一帶。整個滅吳一役,杜預功勳卓著,共斬殺、俘虜孫吳都督、監軍一類的高級官吏十四人,牙門、郡守一類的中級官吏多達一百二十人。

西晉滅亡孫吳的戰爭是中國歷史上一次重要的戰爭。它結束了漢末、三國以來分裂割據的狀態,使中國重歸一統。它也是魏晉南北朝四百年間唯一成功的一次統一戰爭。杜預在這次戰爭中顯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功績是非常突出的。

杜預雖出身在高級官僚家庭,但他不是那種只知享樂的紈絝子弟,從小博覽群書,勤於著述,對經濟、政治、曆法、法律、數學、史學和工程等學科都有研究。當時的人曾給他起個“杜武庫”的綽號,稱讚他博學多通,就像武器庫一樣,無所不有。他特別喜歡讀《左傳》,自稱有《左傳》癖。滅吳功成之後,杜預耽思經籍,博學多通,多有建樹,被譽為“杜武庫”。著有《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及《春秋釋例》等。

因此可以說,杜預不愧為文廟中的名將,武廟中的大儒。


老李頭有話說


文廟是指,唐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太宗詔令歷代先賢先儒二十二人配享孔子;武廟是指,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能夠同時進入文廟、武廟當中的必定是一個精通文韜武略之人。

先看諸葛亮

關於諸葛亮的事蹟可以說是人盡皆知,其是出將入相的代表人物,不僅能夠領兵打仗,還能總理朝政,並且文采斐然。但是諸葛亮是在明朝以後才進的文廟,多少還是沾了一些《三國演義》的光。

再來看杜預

杜預可以說是鮮為人知的歷史人物,其是西晉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學者,滅吳統一戰爭的統帥之一。

其出生在高級官僚之家,但他絕不是紈絝子弟,他從小就博覽群書,對經濟、政治、曆法、法律、數學和工程都有研究。杜預在擔任度支尚書的時候,做了很多利國利民的事情,在匈奴人劉猛起兵造反的時候,他有兼任平叛的職務。他雖然騎術不好,射箭的技術也很糟糕,但每次都衝鋒在前,鼓舞士氣。

  戰爭勝利後,他建立籍田,將戶籍和田產聯繫在一起,保證了普通百姓有田可耕,收效甚為顯著;他又改良弓箭和投石車,使弓箭射的更遠,投石車能夠連續拋石;又建立“常平倉”即國家收購糧食,平穩糧價。他提出的50多項措施,都被皇帝採納。

  周朝有盛水器——欹(qi)器,水少則傾,水中則正,水滿則覆,君王常把此物放在御座旁邊以此來警示自己,但隨著戰亂,這個東西的製作方法就漸漸失傳了,後人甚至都沒見過欹器的樣子。杜預憑著書中的記載和自己的理解,把他重新制作出來獻給了晉武帝,晉武帝對此也讚歎不已。

  晉武帝咸寧元年(275年),羊祜推薦杜預擔任荊州刺史,在羊祜擔任荊州刺史的時候,就已經削弱了東吳的實力,杜預上任後,晉強吳弱已經十分明顯。杜預剛一上任就偷襲東吳西陵張政的部隊,雖然張政對晉朝進攻有所準備,但沒想到杜預剛一到任就進行了偷襲,張政大敗。

  張政隱瞞了打了敗仗的事實,杜預就把被俘將士的名單送給了孫皓,孫皓大怒,撤了張政,杜預取得了戰略上的勝利。討伐東吳的時機已經成熟,經過連續的三次上書,闡明利害,說服了晉武帝起兵伐吳。

  咸寧五年(279年)十一月,晉武帝調集大軍二十多萬,兵分六路,水陸並進,大舉進攻東吳。杜預在此次戰鬥中並沒有擔任主帥,只是擔任了西路指揮,主要是進攻江陵和荊州,並負責調遣王濬的水師。

  公元280年正月,杜預所部包圍江陵,江陵城防堅固,杜預採取了圍而不殲的策略。在切斷了江陵和外部的聯繫後,用計奪取了樂鄉等城池,掃清了江陵的外圍後,杜預很快攻下江陵,佔據了荊州。

  杜預繼續向東推進,在推進的過程中,杜預還分兵南下,攻佔了交州、廣州等地區,東吳的地盤和勢力僅剩都城建鄴一帶,在晉秋風掃落葉的打擊下,東吳都城很快被擊破,東吳滅亡。

 

  滅了東吳之後,杜預潛心學問,且成績斐然。他撰寫了《春秋左氏經傳集解》三十卷,是《左傳》註解流傳至今最早的一種,被收入《十三經注疏》中。這部《集解》至今任由學術價值,是後人研究《左傳》的重要參考之一。

  到唐代時,杜預的書還存世《春秋左氏傳音》三卷、《春秋左氏傳評》二卷、《春秋釋例》十五卷等。他還撰寫了《善文》五十卷,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個散文選本。

  晉武帝太康六年(公元285年),杜預在赴洛陽途中病發,在鄧縣去世,時年63歲。杜預逝世後追贈徵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諡號成侯。

  縱觀杜預一生,滅東吳,寫鉅著,絕對是文廟中的名將,武廟中的大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