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錢給物,不如給一門好技術

採訪成林和西尕拉毛的時候,她們正在縣政府食堂的廚房裡準備當天的晚飯。我們的到訪並沒有打亂她們的陣腳,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不一會,醋溜番瓜、蔥爆羊肉、蒜蓉油麥菜等幾個家常菜便端上了飯桌。

“你們嚐嚐,我們做的飯菜怎麼樣?味道鹹淡怎麼樣?還合口味嗎?順便再給我們提提意見!”西尕拉毛一邊笑盈盈地端菜,一邊招呼著我們,邀請我們嘗一下她們的手藝再走。

20歲的西尕拉毛性格直爽,外向開朗,紅撲撲的臉頰上有一雙大眼睛,小學上到四年級時,因為一次意外導致頭部受傷,從此就輟學了。她會說一口流利的漢語,和她聊天中知道,這個藏族小姑娘心中藏著夢,她很想繼續留在學校,用知識改變世代貧困的面貌。

2018年,西尕拉毛重續了“上學夢”。農牧民創業指導服務中心招生的時候,她主動報名,參加廚師專業培訓,結業後,順利來到縣政府食堂工作。如今,每月有3500元的工資,得益於易地搬遷項目,還有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讓她過上了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西尕拉毛說,和她一起畢業的好多人都找到了工作,有的還開起了餐館,當上了老闆。

每一個夢想都值得澆灌,每一個夢想都值得尊敬。

橫跨長江和黃河源頭地區的曲麻萊縣屬於純牧業縣,這裡產業結構單一,除了放牧,貧困群眾普遍缺乏其他的技能,隨著精準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開展,牧區富餘勞動力不斷增加。鑑於此,曲麻萊縣深謀遠慮,統籌整合各類培訓資源,提高培訓針對性和有效性,通過政府引導和服務,加快培養一批“學技術、懂技術、用技術”的職業農牧民。於是,曲麻萊縣農牧民創業指導服務中心應運而生,這不僅為全縣的貧困戶子女提供了一個“管吃管住”的培訓基地,也為更多有夢想的農牧民搭建了一個平臺。

靠別人“輸血”富一陣子,靠自己“造血”富一輩子,給錢給物不如教會一門技術。培訓中心請來內地知名培訓師給學員面對面、手把手進行技能培訓指導,有針對性地開展烹飪、汽修、理髮、民族舞蹈、藏族手工藝品、藏族婚禮司儀等技能的免費培訓。

在這裡,我們見到了麻多鄉扎日加村的仁青才仁,清瘦的臉龐,黝黑的皮膚,學習民族手工藝品加工已有三年時間的他,做起手工藝品來格外認真仔細。他說,要做好一條藏式腰帶需要兩個星期,一條腰帶能賣上千元。

在這裡,我們見到了巴幹鄉的更喬,這個22歲的藏族青年只上過小學三年級,他對裝修非常感興趣,平時業務能力強,會說普通話,成了這個班上的班長。他的夢想是學成以後自己創業,為更多藏區群眾裝飾出溫暖的家。

有了本事不受窮,學門技術奔小康。有了各類各層次的人才當“師傅”,曲麻萊縣群眾幹勁也更足了,致富有底了。目前,曲麻萊縣已退出貧困,摘掉“貧困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職教扶貧變“輸血”為“造血”,不僅有力推進了脫貧攻堅這一緊迫任務,還將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力。

“幫一把,扶一把,自己好好幹一把!”把這句話放在西尕拉毛身上再合適不過了。和她接觸的幾個小時裡,她身上總是有一股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感染著我們,大大的眼睛裡總是充滿著對生活的熱愛,她說:“我的老師成林一直在努力著,作為徒弟我就更應該努力,用優異的成績來回報黨和政府對我們的關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