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金融政策“雙寬”聚焦穩增長



財政金融政策“雙寬”聚焦穩增長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央行和財政部的互懟,迎來高層一錘定音。

上半年偏緊的宏觀政策,迎來了調整。簡言之,財政金融要雙向寬鬆。

7月23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更好發揮財政金融政策作用,支持擴內需調結構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同時還推出了推動有效投資的措施。會議要求保持宏觀政策穩定,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根據形勢變化相機預調微調、定向調控,應對好外部環境不確定性,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市場分析分析相當多維,三點值得關注。一是財政金融要“協同發力”不要互相指責,算是給之前互懟的聲音消毒;二是在確保宏觀政策穩定的前提下,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這其中的微妙變化,如“更積極”和“鬆緊適度”其實就是更寬鬆;三是前有4萬億大投資的教訓,因此財政和貨幣金融政策不能重蹈大水漫灌的覆轍。

財政金融政策由緊向寬,不是放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是在繼續深化改革的基礎上,根據客觀形勢的變化進行的政策性微調。即,財政金融“雙寬”是為了宏觀經濟穩增長。

據國家統計局7月17日初步核算數據,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8%,二季度經濟增長為6.7%。雖然季度、半年經濟增長依然維持在6.7%-6.9%的合理區間,但是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增大。尤其是在全球市場面臨不確定性的情勢下,宏觀政策應該適度調整,將穩增長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宏觀經濟穩增長,宏觀政策必須有所作為。中國如此,美國和其它經濟體也是這樣。相對於美國、歐盟和日本主要採取寬鬆貨幣政策,中國的政策工具更豐富。

全球市場不明朗,日本和歐盟繼續維持寬鬆貨幣政策。進入加息和縮表節奏的美聯儲,也受到了特朗普總統的干涉性批評。凸顯即使美國進入了經濟復甦通道,在主要經濟體寬鬆貨幣政策的壓力下,白宮也擔憂加息政策會給美國經濟增長帶來負面壓力。

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果。為了穩增長,中國經濟要從“三去一降一補”的新常態,步入促進穩增長的更新常態。按照國務院常務會議精神,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在確保全年減輕市場主體稅負單1.1萬億元人民幣的基礎上,將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按75%加計扣除的政策擴大至所有企業,初步測算全年可減稅650億元,對已確定的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等增值稅留抵退稅返還的1,130億元,在9月底前要基本完成。加快今年1.35萬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推動早見成效。

穩健的貨幣政策如何鬆緊適度?央行沒有繼續前兩年“雙降”(降息加降準)政策。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央行貨幣政策側重於緊,需要流動性時主要通過其它貨幣政策操作工具,如“麻辣粉”(MLF)操作。值得一提的是,當下的“寬鬆”也是適度,暫時不會採取降息措施。

7月23日上午,央行開展5020億元一年期“麻辣粉”操作,給市場帶來5020億增量資金,有分析認為相當於降準0.5%。在此之前的7月5日起,央行下調銀行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綜合測算估計釋放約7000億資金。

年內,中央還將實現每年新增支持15萬家小微企業和1,400億元貸款目標。還有就是調動民間資本的投資熱情,讓民資進入更多市場空間。

總之,財政和金融協同發力,通過加大投融資力度和擴大外商投資、激活民間資本熱情,輔以持續深入的放管服,提升中國實體經濟和小微企業的市場經濟力,在外部市場壓力之下提升內需市場的引擎能力,確保宏觀經濟實現穩增長。

政策面的良苦用心,不要解讀為新一輪刺激經濟的粗放型大投資。財政金融“雙寬”具有定向實體經濟和夯實內需市場的目的,焦慮的股市和焦灼的樓市並非財政金融關切的對象。但在市場情緒誤導下,可能會使流動性錯配到樓市和股市。這是政策面和監管層亟需警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