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專訪丨未來網絡長啥樣,這裡有你想知道的答案

 1994年4月20日,隨著一條64K國際專線的開通,我國正式全功能接入互聯網。25年來,我國互聯網發展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簡單的技術應用到深度融入民眾生活的過程,互聯網改變了民眾生活,生活需求不斷地激發著互聯網發展。那麼,網絡技術產業形態將如何發展,未來網絡將如何滿足各方需求?中國網信網就相關問題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劉韻潔先生,聽聽劉院士怎麼說。

獨家專訪丨未來網絡長啥樣,這裡有你想知道的答案

劉韻潔院士在中國互聯網基礎資源大會上作主旨報告。中國網信網 蔡一博 攝

未來網絡起航:構建智能網絡高速公路

劉韻潔院士認為,互聯網的發展有其自身規律,區別於移動通訊以10年為一個週期,互聯網是以20年為一個週期,並逐漸從科研型向消費型再向生產型過渡。例如,第一代互聯網側重軍事與科研領域應用;第二代是以萬維網為代表的電子商務,主要應用於消費領域,比如網上購物等;2010年前後互聯網發展開始向第三代也就是未來網絡過渡,進入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發展階段,其中,工業互聯網、能源互聯網、車聯網等都將是下一步重點發展的領域。 那麼,什麼是未來網絡?劉韻潔認為,未來網絡的核心要義是在現有網絡架構基礎上建設智能的網絡高速公路,並儘可能地實現智能化、柔性化與可定製。在目前消費領域,由於需求不確定導致突發業務量很大,網絡只能採用“盡力而為”的方式來滿足業務需求。如遇網絡擁堵時,網民只能選擇等一等或重新再來,而不能自由調配,讓網速提升。但進入未來網絡階段後,車聯網、農業互聯網、工業互聯網等領域的需求較為確定,大眾對網絡差異化的要求則會越來越高,比如有的企業需要極高的網速進行傳輸和發佈,有的則沒有這方面的訴求,這就需要精準地提供“差異性服務”。因此,未來網絡關於“建設智能網絡高速公路”的理念,其實就相當於通過虛擬化技術,靈活地開通出專用車道、高速公路、高鐵或者航空等不同通道,需求方可自主選擇以便達成最終訴求。 除了產業層面,對普通網民而言,在未來網絡的狀態下,除了可以體驗萬物互聯的生活場景,同樣也可以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網絡,支持個性化定製上網需求。

互聯網與傳統產業融合:解決痛點、提升效率

當互聯網邁入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階段,勢必面臨著各種挑戰,在劉韻潔看來,每個企業所面臨的挑戰都是個性化的,同時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是企業在融合過程中必須面臨的三個階段。但最終還是要看企業能否通過技術服務和網絡提升,為自身帶來真正價值和效益。所以工業互聯網要跟企業緊密結合,找到企業的痛點所在,並幫助企業解決問題,既要做到提升技術、保障安全,還要最大程度地保障服務質量。 劉韻潔院士認為,互聯網為企業解決了時域、空域阻隔問題,可以通過互聯網建立類似“義烏模式”的經濟模型,通過信息的匹配共享,企業可以買到最好的原材料,並及時匹配到下游客戶,再將產品賣給最好的客戶,在“信息對稱”的推動下,整個產業鏈會更加優化,進而達到重塑產業鏈的效果,屆時,鏈上企業都將走上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這條路。

新技術新應用助推發展:民眾成最終受益人

當前,數字經濟發展方興未艾,以雲計算、大數據、5G、人工智能為代表的高新技術快速發展,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但在劉韻潔眼中,任何一項新技術、新應用想在市場中長久立足,必須要貼合實際,讓民眾真正受益。以人工智能為例,劉韻潔介紹稱,人工智能可以在傳統方法無法解決問題的情況下,通過大數據分析、算法最終把問題解決掉,比如老年疾病的智能監測等。與此同時,人工智能還可服務於網絡。如在電腦斷網前通過人工智能對大數據的分析,避免出現用戶數據丟失等問題。此外,基於大數據的巨大價值,在應用層面讓城市建設藉助大數據的分析,有望進一步優化佈局,最終惠及民眾生活;在網絡安全方面,除了設置防火牆,未來還可以借用軟件、人工智能等技術來增加網絡的安全防禦能力,讓民眾用網更安心。 劉韻潔院士表示,要想真正的造福於民眾,必須要通過技術的創新使網絡的成本降低。除此以外,還要讓網絡越來越方便,只有這樣才能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系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