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更宜居的公園城市!成都這一次要“改道”

生活型街道 車速宜限制在40公里/小時以內

商業型街道 滿足多樣化消費、休閒和體驗需求

交通型街道 保障慢行安全和機動車高效通行

產業型街道 保障物流運輸車輛的通行

特定型街道 環境設計人性化,突出不同場景

近日,成都發布了《成都市公園城市街道一體化設計導則(公示版)》(以下簡稱《導則》)。

打造更宜居的公园城市!成都这一次要“改道”

成都發布資料圖

單從名字來看,成都也意識到打造更宜居的公園城市,人們最容易觸及的街道至關重要。

要修多寬的路才能讓車和人都感到舒適?

街道的綠化率是多少才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儘管過去成都已圍繞濱水街道、特色街道等開展以街道一體化的設計探索,但要把經驗變為規則,甚至上升到城市戰略、專門研究發佈公園城市街道一體化設計的導則,在大多城市並不常見。

隨著《導則》正式公示,我們將關注,未來成都究竟需要什麼樣的街道?和過去相比,新的規劃為什麼會讓成都更宜居?

街道主力

由“車”變“人”

對於成都而言,打造街道一體化有一個簡單直接的原因——城市軌交處於加速成網階段,未來街道的主力可能由“車”變“人”。

《導則》恰好用數據印證了成都人出行理念的變化——根據成都市綜合交通調查,全市非通勤出行比例高達56%,居民出行比例中慢行比例達47.5%。

打造更宜居的公园城市!成都这一次要“改道”

成都發布資料圖

然而,人們愛走,但城市仍“以車為本”,有限的道路空間資源過多地分配給了機動車交通;而在現有的道路中,慢行安全、形態風貌、人文特色、景觀綠化、街道方面都還存在嚴重問題。

例如,城市沒有將街道空間與兩側的建築風貌等進行考慮,造成了街道空間尺寸不宜人、沿街風貌不協調。

此次發佈的《導則》,明確適用於成都市包含快速路、主幹路、次幹路、支路和街巷在內的城市街道。它首先將街道按人們的生活場景和城市需求,分成生活、商業、產業等六大類。

非機動車道不宜小於2.5米

《導則》對街道的第一個要求,就談到了要打造慢行優先的安全街道,“因為只有交通安全了,才有行人願意停留在街道空間”。其中,成都一改車道越來越寬的情況,提出通勤功能的新建街道非機動車道不宜小於3.5米,其他街道非機動車道不小於2.5米。而在生活型、商業型街道,機動車車道寬度在設計時,可由3.5米縮窄至3米。

隨之提升的則是人行空間的體驗感。可以注意到,界面優美、低碳健康也和慢行優先一同被列入到成都街道的規劃共性中來。

打造更宜居的公园城市!成都这一次要“改道”

成都發布資料圖

比如,分配道路空間,應優先保障綠色交通空間和設施,其中步行排在首位,其次是非機動車、公共交通。在獨立型綠道中,步行、騎行可分開設置,寬度不宜少於2.5米、1.5米。此外,公交停靠站距車站出入口不宜小於15米且不大於100米,同時軌道交通站點出入口周邊一個街區內的道路,不應設置路內機動車停車位。

又比如,生活型和商業型街道的過街設施間距不宜大於250米,且以平面過街為主,減小道路轉彎半徑,讓過街路線更短。

顯然,“被開刀”的城市機動車道有著改變城市交通佈局的意味,也可以說是寄託了成都在城市建設上“以人為本”和綠色宜居的兩大發展方向。

將公共交通結合物業開發

在成都的街道一體化方案中,你也能看到其他城市的影子。

東京銀座在《導則》關於打造“多元複合的活力街區”的部分就被點名,“要借鑑該地區的做法,對有條件路段允許通過分時管理措施,提高道路的使用彈性。”

成都的做法是,在人流量較大時段進行機動車分時段限行,在人流量較小時允許設施臨時共享停車位。目前,紗帽街段已經通過採用機動車限時通行,緩解行人與機動車交通的衝突。

打造更宜居的公园城市!成都这一次要“改道”

成都發布資料圖

另一個“他山之石”是TOD,即一種以公共交通為導向,將公共交通結合物業進行開發的模式。在日本東京JR澀谷TOD街區改造設計中,就聯通車站、地面、連廊、空中走廊及“城市核”建築,構造地上地下連貫的步行空間。

據不完全統計,《導則》中出現了十次以上的TOD。其中結合日本經驗,成都在解決安全過街問題時,就採用了設置地上二層連廊和地下過街通道,並提出要與站點出入口及通道一體規劃、與客流需求分佈相吻合,聯繫站點周邊大型客流集散與換乘點等,構建地上地下一體化步行系統網絡,方便站點間換乘、交通接駁。

當然,成都也有一些因地制宜的特色和方法,比如結合城市現有的歷史文化資源,打造特色鮮明的人文街道

多個道路類型

多個城市窗口

按照交通屬性和功能屬性,成都把街道分成了6種不同的類型。生活型街道是指通過為居民創造生活娛樂、休閒交流的公共空間,塑造溫馨舒適的場景。《導則》明確,寧靜安全的街道環境是重點,包括要有合理的機動車管理、安全的過街設計、便捷的非機動車出行以及寬敞舒適的步行空間。

例如,這類街區的機動車車速宜限制在40公里/小時以內,過街設施間距不宜大於250米。而步行道路則應得到保障,寬度宜大於4米,獨立非機動車道的寬度也不宜小於2.5米。

商業型、交通型、產業型則應分別滿足多樣化消費、休閒和體驗需求,保障慢行安全和機動車高效通行,以及保障物流運輸車輛的通行。而商業中心步行街、濱水步行街和街巷等特定類型街道,則要以

人性化的街道環境設計,突出不同的街道場景。

打造更宜居的公园城市!成都这一次要“改道”

成都發布資料圖

街道的作用不僅是市民通行

也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

六類街道

反映出了成都的多元形象

“以人為本”的綠色宜居公園城市來了!

打造更宜居的公园城市!成都这一次要“改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